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指导城市增量土地的开发方向,需要从宏观角度对城市内部各个不同区域进行全面评价,以确定城市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及分布,为土地管理部门调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数量提供依据.通过国土资源部首批试点城市项目在福州市的研究,该文对福州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宏观层次上初步评价了福州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2.
以福州市为例,运用GIS和RS技术进行城市扩展研究,引入紧凑度指数、城市扩展速度指数和城市用地与人口增长弹性系数进行城市扩展特征分析;采用基于PSR模型(pressure-state-response model)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引入协调度以评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质量;进一步讨论城市扩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整体性和层次性角度建立土地集约利用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研究结果知:①福州市建成区面积由1989年的75.61 km2增长到2009年的183.21 km2,增幅为1.42倍;②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逐年上升,由1989年的40.56增加到2009年的80.56,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增强.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扩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存在密切关系,构建的土地集约利用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选择福州市王庄新村和亚峰小区作为评价单元,选取5个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采用极限条件评判法作为计量方法,开展福州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和Delphi法构建了一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对采用多层次可拓评价方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进行了研究,结合相关资料对泉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包头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宏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在阐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宏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上对包头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对包头市及与包头市城市性质相近的几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做了比较。指出包头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观尺度的福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选择福州市王庄新村和亚峰小区作为评价单元,选取居住容积率、居住建筑净密度、人口毛密度、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度、绿化状况或绿地率等5个评价指标,根据已有的资料确定本研究评价标准,采用极限条件法,开展福州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中观评价.评价结果为王庄新村属于适度等级集约利用水平,亚峰小区属于过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7.
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构建了一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对我国特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结合江西省区域发展实际,从土地投入程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环境生态效益、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5个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GIS空间分析方法、层次聚类分析法对省内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异研究,并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和措施.最后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资源枯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综合评价资源枯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选取9个地级资源枯竭城市并对其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研究.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可持续利用程度等方面挑选了20个指标,构建适合资源枯竭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应用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对9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9个资源枯竭城市土地利用普遍不集约;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何瑞东 《甘肃科技》2007,23(8):85-86
结合兰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实践,对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评价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土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和土地持续利用趋势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取定量的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为低度利用、适度利用和集约利用3个等级,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整体水平并不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重点应放在土地投入水平和可持续利用方面,走集约式土地利用方向,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2.
居凤云  张文开  朱懋 《山东科学》2009,22(3):69-72,79
以福建省为例,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07年相关数据为依据为各指标赋值,并运用熵值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值,横向对各设区市土地集约度在空间上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福建省各设区市总体土地集约水平不高。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水平,避免浪费土地资源,应进一步挖掘城市土地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集约利用耕地成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选取福州市为评价单元,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三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2005年间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基本呈上升趋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空间对应关系比较强,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重要动力,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已成为监测、分析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该文选择我国海西地区重要门户福州市为研究区,以2000年~2015年多期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对福州市城市用地空间分布信息进行提取,分析了2000~年~2015年福州市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同时结合福州市2000年~2015年社会经济数据和人文数据,探讨了城市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上,福州市城市用地扩张总体呈上升增长趋势,尤其是2010年以来城市用地扩张快速发展;在空间上,福州市城市用地扩张呈现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在驱动力上,人口、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程、坡度、灯光、到一般公路、学校、医院的距离是影响福州市城市用地扩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安蔚军  于书伦 《河南科学》2014,(6):1108-1114
开发区作为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的重点区域,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至关重要.选择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效益3项评价因素共计13项评价指标,进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潜力测算.在此基础上对高新区今后土地集约利用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临沂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了评价研究,得出临沂市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结合研究结果,分析了影响临沂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最后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编制土地规划、加强旧城改造、加强污染治理等相关措施,为更好的实现临沂市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态用地的"协调-集约"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加剧了城市土地的紧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走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为此,以天津市为实证对象,建立了一套考察生态用地“协调—集约”程度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改进得到“协调—集约”度三维模型,同时结合2004年天津市土地规划修编专题之七的课题实地调研数据,首次对市辖各区县的“协调—集约”度进行了创新研究,最终指出全市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用地均不同程度存在生境恶化和布局欠佳问题,“协调—集约”程度总体偏低。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一套包括农用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持续状况四方面的评价体系,并用熵值法确定参评指标权重,然后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1998~2006年乐山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乐山市农用地利用的趋势是向更加集约利用的方向发展.在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市的农用地的集约利用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揭示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在对已有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新概念,并构建了一套适合现阶段我国东部中心城市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权数决策法对福州市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初步评价,并将其与中国东部沿海其他11个主要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从更深层次揭示了福州市城市土地资源的承载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