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检查树沟麻粒岩地体在经历了高压麻粒岩相的峰期变质之后,普遍经历了角闪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退变质期形成了两个世代的角闪石。  相似文献   

2.
川西沙坝麻粒岩原岩特征及变质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自从沙坝麻粒岩被发现以来,其形成演化一直颇有争议.它以残留体赋存于康定杂岩下部角闪二辉混合片麻岩中,形成于前寒武纪.通过对沙坝麻粒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它的原岩化学成分类似于大陆岛弧钙碱性玄武岩,形成于造山带挤压环境.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峰期温度为756℃~765℃,压力在0.73~0.80GPa.继之之后,又经历了从角闪岩相到绿片岩相的退变质作用,其中,角闪岩相的变质温度为623℃~652℃,变质峰期压力为0.70~0.73GPa.  相似文献   

3.
《科技导报(北京)》2013,31(24):13-13
花岗岩浆指示北秦岭早古生代大陆碰撞过程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张成立等研究发现,北秦岭构造带存在与500Ma高压-超高压变质、450Ma中压麻粒岩相和420Ma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分别对应的3期花岗岩浆作用,指示北秦岭在早古生代期间经历了由大陆碰撞到碰撞后再造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中部太古界乌拉山岩群变质作用PTt轨迹表现为顺时针形式,峰期变质的温度为830~948℃,压力为0.942GPa.是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于地壳大幅度增厚的环境,强烈的构造变动和区域性高热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第二阶段峰期变质到第三阶段近等温减压过程为区域性地壳减薄的开始,直至第四期角闪岩相的退变质阶段显示出地壳大幅度减薄和抬升剥蚀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南部发现的紫苏花岗岩体及其中的大量基性麻粒岩、片麻岩包体的研究表明,麻粒岩包体普遍发育等温减压后成合晶变质结构,其主要变质反应为:Ga Sill→Spl Q;Ga Q→Opx Crd和Gt Sill Q→Crd,显示麻粒岩经历了快速抬升揭顶作用。基性麻粒岩中锆石主要由内核和外壳组成,内核以变质结晶特征为主,外壳为岩浆结晶特征,内核变质结晶年龄集中分布于(950-1100)Ma,外壳岩浆结晶年龄为248Ma,而紫苏花岗岩的Sm—Nd矿物一岩石等时线年龄为202Ma,并具有典型A型花岗岩岩石化学特征,标志着印支期造山作用的结束。据此,提出桂东南印支期A型紫苏花岗岩的源岩为中元古末四堡期造山事件(格林威尔)形成的麻粒岩相变质岩,印支期碰撞造山后的快速抬升伸展揭顶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了A型紫苏花岗岩,这为华南中元古末四堡期(格林威尔)江山-绍兴造山带的南延和晚古生代特提斯造山带的东延,以及印支期造山作用的结束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6.
扬子陆块西缘康定杂岩的形成时代和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攀西麻粒岩是扬子陆块西缘康定杂岩的重要代表.通过对麻粒岩Rb-Sr、Sm-Nd、40Ar/39Ar和铬石U-Pb测年结果的比较,结合麻粒岩的变质演化历史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对麻粒岩的Rb-Sr、Sm-Nd和40Ar/39Ar同位素计时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多个岩体锆石U-Pb测年结果的一致性,表明康定岩浆-变质杂岩形成于新元古代(860~750 Ma).岩石的地球化学性质还指示了康定杂岩形成于扬子陆块西缘新元古代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7.
河南鲁山太华群的麻粒岩相变质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南省鲁山县西部太古界太华群中存在辉石麻粒岩(Opx—Cpx—Gar—Plag)以及其它麻粒岩相变质岩(石榴石斜长辉石岩和硅线石榴片麻岩)。该变质地体在其发展演化中遭受过麻粒岩相交质作用。其温、压条件大约为:T=680—720℃,P=8—10千巴。  相似文献   

8.
山东南墅地区孔兹岩系变质矿物的成因及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南墅地区孔兹岩系的变质矿物具有多成因、多世代的特征,并经历三阶段五幕的变质作用,形成了以Sil Gt Gord Bi Kf PI Q为代表的共生矿物组合。通过对主要变质矿物成因及演化特征的分析,结合温压计估算,确定该区孔兹岩系峰期变质作用为700-750℃,压力为0.6-0.7GPa,变质程度达角闪麻粒岩相。确立pTt轨迹具顺时针演化特点,反映一种陆-陆碰撞造山带式构造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华北中部造山带西望山地区基性麻粒岩的变质演化过程研究有助于揭示华北中部带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形成与演化历史。基于对宣化西望山地区基性麻粒岩的详细岩相学观察与矿物化学分析,识别出3期变质演化阶段:早期进变质阶段(M1)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金红石+石英;峰期变质阶段(M2)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角闪石+钛铁矿+熔体;晚期降压阶段(M3)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单斜辉石+角闪石+斜长石+钛铁矿+磁铁矿。对基性麻粒岩的相平衡模拟研究表明,峰期变质阶段(M2)的温压条件为940~1 000℃,12.4~14 kbar;峰期后降压阶段的温压条件为660~760℃,5~6.2 kbar;构成一条降压冷却的顺时针P-T轨迹。本次研究表明西望山基性麻粒岩经历了高压-超高温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供了桐柏北部秦岭群麻粒岩中石榴石、辉石和黑云母的部分电子探针分析数据。根据岩石中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和4种地质温度计、地质压力计的计算,确定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条件为790—850℃和0.8—1.OGPa。变质时的地热梯度为28—33℃/km,属中压麻粒岩相。  相似文献   

11.
《桐柏麻粒岩相带及深成作用》翟淳著广东科技出版社定价:120.00元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桐柏山大别山北部豫南地区麻粒岩相带地质演化、深成地质作用和构造作用,并首次翔实地论证了这里发育的中高压麻粒岩类、紫苏花岗岩类、孔兹岩类、碱性杂岩类和构造混杂岩类及榴辉岩类,还综合分析了这里发育的黑硬绿泥石变质带、  相似文献   

12.
天山东部麻粒岩定年与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天山造山带的下地壳麻粒岩主要出露在哈密市尾亚和托克逊县榆树沟.尾亚麻粒岩种类多,有基性岩类和中酸性岩类麻粒岩等,以推覆岩片或花岗岩顶垂体的面貌出现;榆树沟的则属基性岩类麻粒岩,呈构造岩片散布在蛇绿混杂岩中.根据岩相学特征,尾亚麻粒岩中可分出3期变质矿物组合,即M1:PI+Q+Mus+Bi;M2:Cpx+Gt+Q+Antiper±Opx;M3:Gt+Cd+Ep+Amp;榆树沟麻粒岩中可识别出2期变质矿物组合,M1:Cpx+Gt+PI±Opx;M2:Px+Amp+PI+Q±Bi.岩石化学数据表明,尾亚麻粒岩种类较多,基、中、酸性岩类俱全.基性岩类麻粒岩富钙贫镁;中酸性岩类麻粒岩富钙碱.基性岩类麻粒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左倾斜的重稀土轻度富集型,稀土总量低,中酸性岩类麻粒岩则呈明显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稀土总量高.榆树沟麻粒岩属基性岩类麻粒岩,以低硅贫碱高钙为特征,稀土总量低,配分曲线平坦型.笔者对尾亚麻粒岩作斜长石+辉石+全岩Sm-Nd等时线测年,获(541±11)Ma同位素年龄值,它代表麻粒岩相变质的峰期年龄;又对尾亚麻粒岩从辉石退变质形成的角闪石作40Ar-39Ar年龄测定,获主坪年龄值(432.0±0.72)Ma和等时线年龄值(434.67±2.45)Ma,它们代表麻粒岩形成的退变质年龄,反映加里东期构造热事件在研究区表现强烈.  相似文献   

13.
辽西太古代“建平变质杂岩”的变质作用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平变质杂岩”是辽宁省西部太古代的最下部的地体,它由连续性很差的表壳岩、TTG岩石及其它深成侵入岩构成。基本岩石类型有镁铁质岩石(包括角闪岩、辉石岩、斜长角闪岩等)、麻粒岩、紫苏花岗岩、片麻岩及少量的超镁铁质岩和磁铁石英岩。常见且主要的矿物相是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石榴石、角闪石、斜长石和石英。岩相学研究确定了指示变质作用不同阶段的三个变质反应的存在,并且它们与推测的矿物相的转化关系吻合,结合地质温压的限定,本文得出了本区太古代末期的强烈的变质热事件的反时针的P-T-t演化轨迹,并推测出此变质热事件与大量的岩浆增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大陆下地壳是地球深部最重要的层圈结构之一,是壳幔物质发生交换和相互作用的直接场所. 麻粒岩是大陆下地壳的主要组成物质,其成岩模式和组成特点对于更好地理解大陆下地壳的性质、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流体是下地壳内非常活跃的一种介质,不仅会对下地壳内许多性质产生显著影响,还可能对麻粒岩的成因和下地壳的形成方式有重要制约. 麻粒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大陆下地壳的代名词,变质作用造成的麻粒岩组成上的许多特点,如亏损生热元素(HP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等,被广泛地认为是影响下地壳化学成分的直接因素. 文中综述了近些年来对大陆下地壳、麻粒岩和流体作用的若干进展和三者之间日趋突出的争议和问题,结合对中国东部一些典型产地产出的麻粒岩捕虏体/地体麻粒岩中主要组成矿物(斜方辉石, 单斜辉石, 斜长石和石榴石)的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指出这些矿物中的结构水可能构成了大陆下地壳内最重要的水储库. 这些水的存在和发现,可能为研究下地壳内的流体活动、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和大陆下地壳的一些典型的地球物理学特征(如地震活动和电导率异常现象)提供新的途径,同时也表明大陆下地壳内的许多地质作用过程和原先的一些认识都可能要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5.
建平变质杂岩是辽宁西都太古代最下部地质单元,是华北地台北缘麻粒岩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少量连续性很差的表壳岩及大量的TTG岩石和其他深成侵入体组成。采用单颗粒锆石Pb蒸发法对其中的TTG岩石及其他侵入岩进行了年龄测定。结果表明:本区TTG花岗质岩浆约于2521Ma开始活动,并于2500Ma左右达到高峰,形成了大量的TTG质侵入体(包括部分喷出岩);紧随其后,本区发生强烈的高级变质变形事件,此事件约于2483~2490Ma达到高峰,使得已形成的岩石变成麻粒岩、紫苏花岗岩及斜长紫苏花岗岩等;于2472Ma就位的与退变质作用有关的后构造花岗岩标志着本区高级变质变形事件的结束。据此,可以推测建平变质杂岩可能形成于陆块形成后不久即发生大陆碰撞和地壳加厚的晚太古活动大陆边缘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6.
刘芳 《科技咨询导报》2009,(34):240-242
海原群为一套绿帘角闪岩相的区域变质岩系,基本属总体有序,局部无序的变质地层。其主体变质作用为区域变质作用和韧性动力变质作用,发生时代为中元古代晚期(四堡期)一晚元古代中期(晋宁期),加里东构遗运动使海原群发生了叠加区域变质作用。海原群变形变质构造演化及动力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在出露地表的中、高压相麻粒岩地体代表下陆壳的认识基础上,建成全球麻粒岩相地体地球化学成分数据库(共1685套分析数据)。利用IBM4381大型计算机对全部数据进行了多元变量统计分析,成功地建立了迄今为止精度最高的太古代、后太古代和全球大陆下地壳化学成分模型。  相似文献   

18.
太古宙登封绿岩带中变基性火山岩(2.5Ga)的ε_(Nd)~i= 2.16,经计算表明,具此值的岩石遭受了ε_(Nd)=-5的大陆地壳的混染,混染量约为16%,而正常的、无混染的幔源岩浆在2.5Ga前的ε_(Nd)~i值应为 3.7。据此推断,登封绿岩带是在有陆壳基底存在的裂谷盆地中发育起来的,同时,前登封绿岩基底是以长英质为主而且下部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陆壳,这一陆壳的年龄在2.9Ga以上(据锆石pb-pb年龄)。由于古老地壳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影响,造成混染的绿岩带基性火山岩过低的~(87)Sr/~(86)Sr初始值以及该值与ε_(Nd)~i值相关性的破坏。  相似文献   

19.
18个乌拉山群片麻岩和麻粒岩样品的REE含量分析显示,乌拉山群岩石形成于古大陆边缘岛弧环境。碎屑沉积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的沉积物来自邻近的火山岛弧。其中,138号标本(石英二长片麻岩)的ΣREE=62.3ppm,(La/Yb)_N=87.5,δEu=3.26,代表了太古代高级区的特征岩类。麻粒岩的ΣREE较低,显示在麻粒岩相变质过程中有REE的亏损。  相似文献   

20.
恒山高压麻粒岩对其构造环境和出露过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高压麻粒岩对于认识地壳深层次构造作用、陆壳底部物质组成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恒山高压麻粒岩构造环境和出露过程,阐明恒山与五台变质岩区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构造格架。恒山高压麻粒岩的 p-T-t 变质作用、构造变形研究表明高压麻粒岩经历陆壳俯冲的升温升压过程后,又经近等温减压过程(ITD)抬升,之后在中部地壳长期近等压冷却(IBC),最终出露地表。恒山高压麻粒岩形成与“安第斯型”俯冲-碰撞模式有关。恒山和五台变质岩区地质年代学、变质程度以及构造关系的对比研究表明两者在构造热事件存在耦合关系,它们在构造上连续,恒山属岛弧根部,而五台山区代表中浅层次地壳。同位素年龄及构造分析表明东西陆块在2.5Ga发生碰撞,形成中部造山带以及五台前陆盆地,华北在新太古代存在板块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