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建筑工程上采用冷轧加肋的方法使钢筋母材强度得到提高,以达到预制构件强度的要求.生产的预制构件等级越高,其中的钢筋的强度也就要求越高,通常需要更换钢筋母材及相应的设备.为此,利用前期扭转冷作硬化的研究成果,对工程中普遍使用的Q235钢筋母材冷作硬化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充分考虑扭转冷作硬化的影响,可以使建筑用钢筋达到更高的等级;因此设计了高效扭转装置,使建筑用钢筋快速达到预扭转强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对低碳钢圆轴的扭转屈服过程,屈服扭矩的确定,冷作硬化现象和时效处理影响提出了几点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D2冷作模具钢淬火后,在不同温度下回火的组织及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引起D2钢二次硬化的原因,除了残留奥氏体的转变以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VC,Mo_2C 等强化相的析出和沉淀。实验结果完善了D2冷作模具钢的二次硬化机制,并为D2钢的二次硬化处理提出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4.
单向拉伸及循环载荷下材料的屈服及塑变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光弹贴片法研究材料在静拉伸及疲劳负荷下的屈服过程。试验表明:金属材料不管它是否具有明显的屈服点,在拉伸过程中,首先在应力集中处发生局部的宏观屈服,然后塑性应变区沿试样标距扩展,其塑变过程是相同的。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塑性传播特性。黄铜的塑性传播速度很快,16Mn双相态则很慢。多数材料只从少数应力集中区开始屈服;而球铁则有很多屈服策源地。材料在静屈服点以下循环加载时,亦经受着类似的塑性传播过程。但其传播特点还要受到材料在疲劳过程中硬化、软化行为的影响,应变在试样标距范围内分布是不均匀的。所以通常测得的疲劳硬化、软化曲线只反映了试样标距范围内的宏观平均值,并不能真实反映材料的硬化、软化行为。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成形历史对车身部件冲击变形行为的影响,以点焊连接闭口帽形结构为例,比较了2种高强钢材料--HSLA340和DP590不同成形条件下准静态轴向压溃过程的变形模式和吸能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冲压成形过程导致的结构局部材料强化和几何弱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帽形结构压缩过程中的屈曲变形模式,使其吸能能力低于折弯构件;大压边力冲压成形构件压溃过程中出现局部板材撕裂现象,该现象与应变历史及应力状态相关;因其独特的低屈强比硬化特性,不同成形条件下的DP590构件变形吸能特性始终优于HSLA340构件.  相似文献   

6.
橡胶类材料大应变硬化的本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橡胶材料具有良好的弹性性能和拉伸能力,为典型的超弹性材料.其在大应变时常呈现出应力一应变的增强或软化效应,本构关系较复杂.目前,有关橡胶材料大应变硬化的本构关系实验研究尚属匮乏.文中对橡胶类材料大应变时的硬化现象进行了实验和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应变能函数来描述橡胶材料的本构关系,测定了橡胶材料硬化时的本构参数,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应变能函数可较好地描述橡胶材料在大应变时的硬化现象,为进一步研究橡胶材料硬化的本构特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卢曦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5,37(5):457-461,472
以工艺强化后某轿车等速万向传动中间轴材料试样的扭转断裂为对象,试验研究了不同载荷强化和损伤后试样的静扭转断裂和疲劳扭转断裂断口形貌、断口硬度特性以及剩余静强度、剩余静刚度和断口硬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经过小载荷强化还是疲劳大载荷损伤的材料试样,其静扭转断裂断口都是横向剪切断裂且断口十分平齐;材料试样无论是否经历强化或损伤,其疲劳断裂断口呈现正断或横向切断不平齐两种形貌,正断和横向切断不平齐两种疲劳断口形貌与试样的强化过程、损伤过程以及试样的疲劳寿命之间没有明显的内在关系;疲劳过程中试样的剩余静强度、剩余静刚度和断口平均硬度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为了制备超高韧性的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通过抗压、抗折以及直接拉伸试验,探讨纤维掺量、纤维种类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纤维的掺入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UHTCC的抗压强度,提高了其抗折强度;从力学性能以及材料成本综合考虑,聚乙烯醇纤维(PVA)体积掺量2%为最优掺量;掺入日本PVA的UHTCC的拉伸应变硬化现象最显著,其次是国产PVA纤维,而国产聚丙烯纤维(PP)和聚乙烯纤维(PE)在拉伸过程中没有应变硬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车辆碰撞过程的数值模拟仿真中,硬化模型的类型及其表征精度对于分析结果的精度有着直接影响.为了更加科学地选取最优硬化模型并得到其精确参数,本文采用有限元模拟软件与优化软件相结合的有限元逆向优化方法,同时结合热成形22Mn B5高强钢板在不同变形速率下的单向拉伸试验,对Swift、Voce以及Hockeet/Sherby三种硬化模型自动进行参数识别优化,得到了不同应变速率下的最优硬化模型及其相关参数;根据优化得到的硬化模型参数,建立起了不同应变速率下表征材料变形的仿真卡片,用于有限元软件标定22Mn B5高强钢在各个应变速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以便应用于模拟仿真;结合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对试验数据与优化得到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标,发现22MnB5高强钢在硬化阶段的应力值逐渐趋向于某一定值,饱和类的硬化模型对其变形行为的表征精度更高.通过对单向拉伸试验过程的位移-载荷与局部应力-应变进行模拟和对标,发现Hockeet/Sherby硬化模型在各个应变速率下的表征精度均为最高.另外,设计了R5缺口、R20缺口、纯剪以及拉剪4种工况下的拉伸试验,并对所建立的材料卡片进行仿真验证,均得到很好的对标效果.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热成形22Mn B5高强钢材料卡片适用性良好,采用有限元逆向优化方法确定硬化模型参数的方法精度高且方便可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供了一种求解具有强化弹塑性等截面柱体扭转问题的摄动加权残数法.其中材料的强化规律用一幂级数表示.此法可求解所有等截面杆的弹塑性扭转问题.  相似文献   

11.
平均应变对多轴循环特性及疲劳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拉扭薄壁疲劳试样为研究对象,对正火45号钢在控制总应变拉扭循环加载下进行了试验研究,分别测试存在平均应变情况下,比例加载与非比例加载时,拉与扭的应力响应值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周多轴疲劳加载下,平均应变使其应力响应值有所降低,且拉与扭应力响应值的变化规律不致,此外平均变对多轴疲劳寿命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高应变率扭 -拉复合加载的分离式霍布金森杆装置 ,对 2 0℃和 50 0℃下铁基形状记忆合金高应变率扭 -拉复合加载下的本构关系进行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高应变率扭 -拉复合加载下铁基形状记忆合金的强度和延伸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扭转和拉伸之间存在相互耦合作用 ,并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13.
局部应力分析对工程设计具有广泛的重要作用,然而应变硬化材料因其本构关系的复杂性,至使大量的弹塑性局部应力问题难于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求解。本文作者克服了实验技术上的困难,采用应变硬化材料聚碳酸酯对中心圆孔受拉板的孔边局部应力进行了光弹塑性实验研究,得到其弹塑性应力场、应变场及塑性区尺寸的规律,为弹塑性局部应力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物理实验数学负有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任务。因而在实验教学中,除了要强调其物理思想外,还应强调其教学思想。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是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下厂实习是职业技术教育实现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下厂实习质量直接影响着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只有当下厂实习处于其应有的地位且各构成要素密切合作时,它的整体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6.
多功能热力模拟实验机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成功研制出一种多功能热力模拟实验机,应用LabVIEWRT控制编程,可满足热力模拟实验机所要求的高响应控制和快速高精度测量等性能,控制和测量精度不低于目前国内外先进的同类设备;其功能多于常见的热力模拟实验机,在同一台设备上实现了拉伸、压缩、扭转及拉扭复合、压扭复合等多种实验功能·阐述了该实验机的设计功能、设备构成、人机界面、控制系统及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三算结合”教改实验证明,充分发挥珠算的功能,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计算能力。与电子计算、笔算相比,珠算有独特的优势。珠算和珠算式心算计算的高速性,使儿童思维经常得到快速的锻炼,是提高思维敏捷性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加强职技高师学风建设的原则。认为职技高师的教职员工应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师生共同创建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 ;充分发挥学生个人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对学生分类指导 ,因材施教 ,多向培养 ,突显人才特色 ;建设有职技高师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资金管理是学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加强对资金的预算管理,充分发挥校预算委员会的作用,有效控制预算支出,广开财源,组织好收入,积极实现全年资金的收支平衡;坚持对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模式,实行一级核算两级管理的体制,是为了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资金的集中管理有利于加强会计、审计监督。管好用活有限资金,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