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平溢出,垂直溢出与合作研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d’Aspremont和Jacquemin的两阶段双寡头模型加以扩展,构建了纳入水平技术溢出和垂直技术溢出的三阶段古诺竞争博弈模型,利用逆向归纳法求得的均衡解考察了水平和垂直技术溢出对不同合作研发模式下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发现除了在不合作的情况下,企业R&D投资总是随着垂直溢出的提高而增加,当采取混合与水平合作时,R&D投资随着水平溢出的提高而增加.根据R&D投资的外部性就不同合作研发模式下的R&D投资加以比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技术溢出水平较低时,垂直合作能够最大化R&D投入;当技术溢出水平较高时,混合合作是促进企业R&D投资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2.
技术创新溢出机制的研究与建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溢出"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的一个课题,并且在溢出的单向性与时滞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在其量化研究方面仍十分局限.对不同类型溢出的单一化处理不仅未能将溢出的这些特征(单向性、时滞性)反映出来,而且也难于把技术创新在行业间溢出的实证研究结果与企业层面的单项创新溢出的数理分析统一起来.从区分创新溢出与扩散的概念入手,分析了不同类型溢出的本质区别和溢出机制,并将纯知识溢出模型化.  相似文献   

3.
基于吸收能力和知识溢出的合作研发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纲  刘益  廖貅武 《系统工程》2007,25(12):70-74
在同时考虑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的情形下,建立了一个双寡头企业的合作研发模型。分析了双寡头企业的研发投资活动及其对企业产量、利润的影响,提出了存在纳什均衡的条件并讨论了该条件下吸收能力和知识溢出的关系,最后比较了研发竞争与研发合作两种情况下有效成本降低、研发总成本、产量和利润的均衡解。  相似文献   

4.
寡头竞争模型下的R&D溢出与内生定价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产品成本时,产品定价具有内生基础。针对这一特点,将传统Hote lling模型中外生的定价策略作为内生变量,研究了技术溢出王件下的三阶段RD/产品问题:双寡头企业先决定RD投入水平,然后对单一定价策略或歧视定价策略进行战略选择,最后在产品市场中进行价格竞争。研究发现,歧视定价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占优策略。当市场中只有一个企业实施歧视定价时,其研发动力最强;当竞争对手同时实施歧视定价时,则该企业表现出明显的"创新惰性",研发动力减弱。在均衡定价策略下,企业利润与技术溢出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适度的技术溢出有利于社会福利的增加,而过度的技术溢出将导致社会福利降低。  相似文献   

5.
考虑最终产品具有网络外部性,建立了网络外部性环境下,基于溢出效应的供应链纵向合作研发博弈模型,研究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3种合作研发模式下的研发策略,分析了网络外部性、溢出效应及合作模式对企业研发策略的影响,并提出了促进供应链完全合作的利润分配机制.研究表明:企业偏好于生产高网络外部性的产品,企业应提高研发溢出效应,应尽可能选择完全合作模式进行生产和研发合作,并采用按研发投入比例分配利润增量,从而提高企业利润,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6.
基于R&D溢出的企业合作研发行为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从产业组织角度研究产业内横向溢出,产业间纵向溢出,及不同R&D溢出水平下四种合作类型(非合作型,横向合作型,纵向合作型,混和合作型)对企业R&D投资行为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对我国研发政策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具有R&D溢出时的企业提成许可策略与政府R&D补贴激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个带有R&D产出溢出的四阶段R&D竞赛模型,分析在单位提成许可策略下企业R&D溢出以及在许可得益上的讨价还价能力对政府的R&D政策的影响.证明在只有一个企业进行创新时,政府没有对本国企业进行补贴的动机.在两个企业都进行创新时,若R&D溢出小于二分之一,对于受许方而言,不管其讨价还价能力如何,其国政府都不会对其进行补贴.而对于许可方,其国政府则要根据其国企业在许可得益上的讨价还价能力进行激励,若本国企业讨价还价能力较大,政府将对其进行补贴,但如果本国企业讨价还价能力较小时,政府将对其进行征税;若R&D溢出等于二分之一,政府将根据其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对其进行激励;若R&D溢出大于二分之一,政府将对本国企业的R&D进行补贴.  相似文献   

8.
构建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间双向动态溢出效应的paneldata模型, 分1995-2001和2001-2008年两个时段,采用动态面板广义矩(GMM-DIFF)估计方法,对外资与内资企业间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 由于"门槛效应"的存在,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 而内资企业由于基础相对较差,对外资企业的溢出作用也不显著. 随着内资企业的不断发展,在内资企业跨越外资发挥作用的门槛之后, 外资对内资企业产生了带动作用,而内资对外资企业存在竞争效应.  相似文献   

9.
采用线性及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对中国大陆股票市场和世界其他主要股票市场之间不同阶段的信息溢出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比较Granger (1969)线性因果检验和 Hiemstra and Jones(1994)非线性因果检验, 发现中国大陆市场和世界其他主要股票市场之间存在非线性信息溢出效应;随着中国大陆市场改革的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信息溢出的程度也在提升; 在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时,需要充分考虑其他市场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随着平台与互补企业之间的排他性行为日益增多,排他性行为所引发的问题逐渐显露,因此政府加大了对排他性行为的管控力度.综合考虑网络效应与溢出效应的作用,运用Spokes模型在排他性网络下构建平台与互补企业的两阶段博弈模型,探讨平台产品与互补产品的排他性行为对平台企业创新投入与定价的影响,并与非排他性网络情境下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在排他性网络下,平台与互补企业的创新决策均衡状态随不同条件变化发生转变.在单个平台与互补企业进行创新投入时,网络效应与溢出效应对创新投入均有促进作用,选择创新投入的平台与互补企业将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在一定条件下,未进行创新投入的平台及互补企业将被激励进行创新投入;当所有平台与互补企业均进行创新投入时,仅溢出效应对创新投入有促进作用,此时企业的均衡利润低于均不进行创新投入时企业的均衡利润,企业将陷入创新投入的“囚徒困境”.与非排他性网络相比,排他性网络下的企业创新投入更少、平台定价与企业利润更高.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平台企业的排他性行为动机,分析排他性行为对平台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平台监管与反垄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技术扩散和吸收能力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旨在通过建立国际技术扩散的复杂系统演化模型和仿真实验分析技术扩散的演化机制和吸收能力对于技术扩散的影响作用.基于技术扩散的微观机制,初步建立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国际技术扩散的演化模型.通过对不同初始状态、演化规则的仿真分析,认为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于整个经济系统长期的技术扩散和创新起到关键的作用:若没有企业的内部研发,长期的技术扩散不会发生,技术创新率的均衡值趋于零;并且企业吸收能力的提高对于经济系统整体的技术创新具有非线性效应.  相似文献   

12.
Asymmetric mode is propo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asymmetries on R&D investment, output, profit, and social welfare in a duopoly with semi-collusion.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agent with lower initial cost has higher R&D expenditures, output, and profit; the agent with a higher innovation ability has higher R&D expenditure and output, while the profit depends on its spillov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symmetric spillover, the agent with lower spillover has lower R&D expenditure higher output and profit; when the difference of initial cos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s lower and the two agents' spillover is close to 0 or 1, the welfare reaches high.  相似文献   

13.
单边R&D时横向一体化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个双寡头模型 ,研究其中一个企业从事成本降低型 R& D时横向一体化的效应 .不从事 R& D的企业可以通过溢出从对方的 R& D中获益而降低生产成本 .研究表明 ,一体化企业的利润大于一体化前两个企业的利润之和 ,但一体化前后 R& D投资和产量的多少却取决于具体参数的值 .当溢出足够大时 ,一体化后R& D投资增加 ;而溢出较小时 ,一体化后的 R& D投资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若一体化后 R& D投资减少 ,则市场上的产品产量降低 .与不考虑 R& D的传统模型不同的是 ,在特定的条件下 ,一体化后的产量可能增加 .最后针对一个特例给出了更加具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具溢出效应的有限理性双寡头博弈的动态演化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研究一个具溢出效应的有限理性双寡头重复博弈模型.试图从演化的观点来分析,当有限理性双寡头进行博弈时。产量在动态调整过程中是怎样达到均衡的、指出寡头的理性决定着寡头重复博弈是否能达到Nash均衡.溢出效应将增加博弈达到Nash均衡的可能性,文章用数字模拟的方法观测到了这一现象,并对混沌现象的出现及其对市场、企业的影响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基于信息溢出视角,采用溢出指数和复杂网络方法,从静态和动态角度测度我国金融市场风险溢出的强度和方向,识别危机中的风险中心及演化.研究表明,我国金融系统风险溢出具有波动性、不确定性及不对称性,整体联动能力较强;各市场滞后效应明显;市场受到冲击时接受风险的程度与其对外溢出风险的程度呈相反变动趋势;货币市场尤其是回购市场是金融系统的风险中心,对外风险溢出效应最强,但在危机发生时相对减弱,而金属、股票、房地产等市场在危机时的风险溢出作用显著增强;债券和外汇市场被动接受风险的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6.
双寡头中有一个企业从事成本降低型研究与发展 (R&D) .创新企业可以在进行 R&D之前或之后收购另一企业 ,分别称为事前收购和事后收购 .本文首先对事前收购和事后收购两种策略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当 R&D溢出较大时创新企业将选择事前收购 ,而溢出较小时将选择事后收购 .值得注意的是 ,创新企业选择的收购策略同时也使消费者剩余和 R&D投资达到最大 .最后将事前和事后收购分别与不收购进行对比 .不收购总不是创新企业的最优策略 ,但在有些情况下 ,不收购时的 R&D投资和消费者剩余却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不对称性风险的复合期权定价模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采用复合期权方法评价 R&D项目过程中 ,不仅考虑 R&D中试阶段和 R&D初始投资阶段波动率不同的特性 ,而且将 R&D投资所产生的溢出效应纳入到 R&D项目价值的评价中 ,这一方法使得复合期权方法应用于 R&D项目评价时更符合 R&D项目的具体特性 .采用该算法计算经典案例 ,并得到敏感性分析结果 .  相似文献   

18.
借用博弈论的分析工具,解释在FDI压力下一方面国内企业接受来自于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另一方面却有规律增加R&D支出的现象.研究首先以A&J(1988)对称R&D/产品问题模型为基础,结合现实情况建立非对称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证明内生序贯博弈是双方的理性选择,并进一步分析解释随着产业的演变,内生序贯博弈中双方的R&D支出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accumulation for a particular technology is studied. Two countries, say the technology follower and the technology frontier, are considered. The frontier’s knowledge growth is determined by its R&;D efforts on the technology. The level of knowledge stock for the follower country is augmented by its R&;D activities for the technology and absorbing some of the external knowledge through spillover from the frontier.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follower is able to exploit the external knowledge depends on technological gap, absorptive capacity, absorption time and degree of spillover. New concepts such as natural and enhanced degree of spillover, background and innovative knowledge and absorption speed are introduced in the present work to deeply explore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spillover.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knowledge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term are simultaneously studied in an integrated structure provided by the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This framework shows the responses to the changes and provides the basis for examining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he variables over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