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GARCH-Copula模型探究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股市各行业板块间相依结构的影响。选用沪市各行业板块的股指数据,把时间序列分为危机前和危机后两个时期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尽管经验copula显示尾部相依具有非对称性,但依据AIC准则,t-Copula和混合Gumbel Copula相对更适合于拟合序列对间相依结构;各市场间都倾向于联动,且危机后相依性增强。  相似文献   

2.
基于时变Copula的金融开放与风险传染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利用时变Copula研究开放进程下中国大陆股市与国际主要股市间的风险传染问题.用AR(1)-GJR(1,1)-t模型描述各国股指收益率的边际分布, 以时变SJCCopula描述 股指收益率间的动态相依性,分析中国大陆股市与美国股市、英国股市、日本股市以及香港股市2000年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的风险联动. 实证结果表明:在开放进程中中国大陆股市与美国、英国以及日本股市一直保持微弱的下尾相依关系,而与香港股市间 的下尾相依性则随开放程度增加整体上呈显著上升趋势;而与各国际股市的上尾相依性则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针对真实市场间所具有的非线性、尾部极值相依性及时变性等相依特征,本文以2015年6月中国爆发的股灾为背景,从传染效应的存在性、传染强度、传染方向三个视角深入研究中国股市对日本、美国、韩国三个重要经济体股市的金融传染效应.首先,将极值理论(extreme value theory,EVT)与时变Clayton Copula函数相结合构建时变Clayton Copula-EVT模型,估计下尾极值动态相依系数,并进行统计检验,发现中国股市对日本、美国股市存在风险传染效应,而对韩国股市不存在风险传染效应;进一步地,量化中国股市对日本、美国股市的风险传染强度,发现中国股市对日本、美国股市的传染强度都较大,且中国股市对美国股市的传染强度明显强于其对日本股市的传染强度;最后,利用基于时间延迟的去趋势交叉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中国股市与日本、美国股市之间的风险传染方向,发现股灾后市场间风险传导方向发生了改变,风险主要由中国股市传染至日本、美国股市.上述实证结果为深入研究市场间金融风险传染的非线性相依特征机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为满足不同交易周期投资者的实际需求,将分形研究方法与传统投资组合模型相结合,考虑多时间标度和不同波动幅度因素,构建了单分形投资组合模型(MeanDCCA)和多重分形投资组合模型(Mean-MF-DCCA).依托"沪港通"平台,采用构建的模型,进行沪港股市组合投资,并对样本外效果进行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沪港股市间结构存在着标度效应和长记忆性,且具有多重分形特征;与传统的投资策略相比,单分形投资组合策略能够取得更佳的组合效果;多重分形投资组合策略通过选择合适的q阶,实证表明将会明显改善单分形投资组合策略,增强投资方案的盈利能力、提高夏普比率以及为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创造额外效用.此研究对资产优化配置、风险管理以及沪港股市间相依结构刻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与以往仅对市场间相依关系进行静态、孤立的研究不同,基于全局化视角,在国际股市联动条件下研究中国股市与汇市间的相依关系。选取2006-01-04~2019-02-28沪深300指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美国S&P500指数、欧洲STOXX50指数、香港恒生HSI指数、日本N225指数、英国FTSE100指数以及全球股市MSCI指数为研究样本,聚焦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5年中国股灾两次极端波动事件,采用R-vine Copula方法研究国际股市联动条件下中国股市与汇市间的非线性相依关系,并构建参数动态化的动态R-vine Copula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股市与中国股市和汇市之间分别存在着正向联动关系;在国际股市联动条件下,中国股市对汇市具有引导作用,且两者间的相依关系可以由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解释;中国股市与汇市在国际股市联动条件下间的相依关系弱于不考虑国际股市联动条件时的相依关系,且这种偏差在金融危机、股灾等极端波动后会显著增加。本研究对国际投资者合理配置资产规避风险、政府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VECM-DCC-MGARCH模型基础上,以GJR形式考虑变量非对称作用、用t分布来描述股市数据的非正态分布特征,构建了VECM-GJR-DCC-MGARCH-t模型,并实证分析推出沪深300股指期货至今,沪深300期现货市场的动态波动关系。结果表明:沪深300期现货市场波动之间整体有较高关联性,但相关程度变化不定,在行情上涨时期两者关系大幅减弱;同时,现货市场波动对不利冲击的反应更敏感;现货市场过去意外冲击和过去波动都会抑制期货市场波动,而期货市场过去意外冲击和过去波动则会加剧现货市场波动。  相似文献   

7.
SV-GED模型在中国股市的VaR与ES度量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中国股市指数收益率的统计特征入手,以SV模型为基础,在多种分布情形下测算了沪深两市时变风险值V aR及ES。结果表明:基于GED分布的SV模型(SV-GED模型)较好地刻画了高频时间序列的尖峰肥尾性及波动集聚性与持续性等特性,并对两市指数进行较准确的预测,ES相比V aR能够较准确地估计尾部风险。  相似文献   

8.
公司间各种纽带关系形成的相依违约会影响相关公司的违约风险.本文选择适合中国股市的copula函数,构建基于copula的相依违约混合违约风险度量模型.将其应用于交叉持股上市公司,进行考虑相依违约的违约风险度量.并比较未考虑和考虑相依违约两种情况下的违约风险度量结果,以及分析公司间相依违约差异给违约风险度量结果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碳配额现货和期货价格的相依性对投资者进行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SV (stochastic volatility)模型研究了欧盟碳配额现货和期货价格的波动特征,继而用Copula函数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依结构,结果发现:EU ETS (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碳现货与碳期货价格都存在显著的波动持续性和杠杆效应,且第三阶段碳现货和碳期货价格的波动风险均大于第二阶段;碳现货和碳期货价格之间存在高度相依性,且第三阶段碳现期货价格尾部相依性更强;两阶段中两者的尾部相依性呈现为对称且厚尾.  相似文献   

10.
运用多元条件极值模型研究了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指数之间的下尾部相依关系。通过先构建随机波动-超阈值(SV-POT)模型描述两种资产收益的边缘分布,再建立多元条件极值模型对分布下尾部的相依结构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两个收益的下尾存在显著为正的相依关系且条件相依程度都在80%以上,但相差不大,两者可以看成是一个同质的市场。  相似文献   

11.
拟合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的统计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沪深股市收益的统计分布特征和市场风险规律进行了定量比较研究.分别采用稳定分布、渐近帕累托分布和截断列维分布拟合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统计分布,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股市收益分布的中间部分适合用稳定分布描述,分布的尾部适合用尾部指数大于2的渐近帕累托分布描述,即是具有尖峰厚尾特征的有限方差不对称分布.揭示出中国股市中高收益事件比低收益事件发生的更为频繁,深圳市场比上海市场的投资风险要高.所得结论有益于对价格波动性建模、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时变ΔCoVaR模型,对2006年11月至2018年12月间沪深股市和香港股市的尾部风险溢出效应进行了估算.研究发现:1)沪深股市与香港股市之间存在着双向风险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均为正;2)香港股市对沪深股市的风险溢出效应强于沪深股市对香港股市的风险溢出效应;3)深市和香港股市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的波动幅度大于沪市和香港股市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的波动幅度;4)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开通并没有显著增加香港股市与沪深股市之间的双向风险外溢程度.  相似文献   

13.
金融市场组合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上海、深圳两股票市场的相关模式.文章根据Copula函数的意义和广义帕累托分布(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GPD),建立了上海、深圳股票市场组合风险的相关结构模型.用GPD和Copula函数分别刻画了上海、深圳股票市场收益率序列的边缘分布以及变量间的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构造了比较灵活的Copula-GARCH-GPD模型.实证研究表明沪深股市的相关模型为Clayton-GARCH-GPD.进一步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的投资于两股票市场的组合风险表明,联合正态分布模型所得到的组合风险VaR明显地低于用Copula拟合的结果;在较高的置信水平下,Clayton Copula显示的结果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4.
应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沪深股市的溢出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沪深股市的价格和波动性的特征以及两市之间的溢出效应.对沪深股指收益率序列用小波分析作信号分解,分解为高频信号(细节信号)和低频信号(离散逼近信号).通过比较沪深股市的高频信号之间的关系获知沪深股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价格和波动性的溢出效应.深市和沪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负的价格溢出效应;而深市对沪市存在着正的波动性溢出效应,沪市对深市存在着负的波动性溢出效应,并且波动性溢出效应大于价格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从信息流的角度,研究了深市停发新股前后我国证券市场信息引导格局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在深市停发新股之前,深市A股收益、收益波动单向引导着沪市的收益和收益波动;但在深市停发新股之后,深市A股的收益对沪市A股收益的引导关系变得不再显著,沪市A股收益和收益波动开始显著地引导着深市A股的收益波动.研究结论表明,2000年10月深市停止发行新股对沪深两市在中国证券市场中的相对地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投资者弃深投沪的趋势已经开始显现.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中国股市的逐渐规范,交易量里开始含有未来收益与收益波动的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6.
为准确揭示金融风险溢出效应,建立藤copula-CAViaR模型来估计多元条件联合分布,进而推导CoVaR类风险测度方法.该方法既能刻画多个金融市场间非线性的关联关系,也能描述金融市场间"多对一"的风险溢出效应,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使用CAViaR模型拟合单个金融市场收益的边缘分布特征;第二,运用藤copula方法刻画多个金融市场收益间的关联结构;第三,基于边缘分布特征与关联结构,得到多元条件联合分布并计算CoVaR类风险测度,实现金融风险溢出效应刻画.选取上证综指、标普500和日经225等股指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发生利好事件,美国和日本股票市场(独立或同时)发生更为严重危机事件对中国股票市场影响更加明显,呈现出"风险分担、收益不共享"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17.
利用长记忆VAR-BEKK-MVGARCH(1,1)模型和VAR-DCC(1,1)-MVGARCH(1,1)模型,对沪深股市的动态均值溢出效应、动态波动溢出效应和动态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沪深股市收益率的均值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在2000年之前基本不存在,仅在2000年之后才比较显著,且表现为双向的传导关系.沪深股市收益率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动态相关性,除股市成立初期表现出负相关外,总体呈现出正相关,且相关性逐步提高,近年来稳定在0.8到0.9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