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立了碳交易-碳税(环境税)并行政策下的两阶段供应链减排决策模型,研究了混合碳政策对供应链定价、产能、利润、减排率及最优的有偿配额比例、竞价底价、混合策略等的影响,并引入"优先采购协议"和"碳排放约束-收益共享契约"对供应链实施协调,得到既能降低供应链碳排放水平,又能增进供应链社会福利的Nash均衡减排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高强度的碳政策并不一定能有效激励企业减排,提高消费者对低碳产品认可度和碳市场活跃度才能推动供应链"良性"减排;(2)我国当前最优的有偿配额比例为3.4%,"有偿配额-减排补贴"的配套机制不仅能激发碳市场活跃度,而且其竞价成本效应和转移支付效应可对高污染落后产能发挥"逆淘汰"作用;(3)限价策略下的集中式决策能够实现减排效率的Pareto改进。最后,采用数值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为控制碳排放量,实施低碳政策以促进低碳供应链管理是必然选择.考虑由多个制造商、销售商和需求市场构成的供应链网络,分析两种减排政策:碳税和碳限额与交易政策,探讨两种减排政策下供应链网络成员的优化问题及均衡条件,以及两种减排政策的均衡条件,构建两种减排政策下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基于欧拉方法求解模型,给出算例,分析碳税政策下,不同碳排放阈值下网络均衡结果的变化及最优的碳税税率确定问题;探讨碳交易政策下,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对网络均衡结果的影响,给出最优碳信用的分配方案;最后对两种政策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下的碳排放量低于碳税政策下的排放量,碳交易政策下的网络总利润高于碳税政策下的总利润.碳税政策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财务压力,碳交易政策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碳排放交易、碳税、碳减排补贴三种环境政策为基础,构建了一种混合治理框架,以期探讨环境规制命令型政策与市场型政策相互影响下的激励效果。通过建立政府和减排企业间的三阶段博弈模型,给出了在混合治理框架下,企业减排技术投资、碳排放权拍卖、产量决策与三种环境规制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一是当碳减排补贴与碳排放交易混合使用时,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存在增强了碳减排补贴环境政策对减排企业的激励程度;二是碳税和碳排放交易的混合使用使得政府在确定碳排放权的最终出清价格时需要考虑碳税率的影响,比传统碳排放权拍卖市场的出清价格要低;三是政府制定的碳排放权总量不能过低,否则混合治理框架将失效。  相似文献   

4.
程永伟  穆东 《系统管理学报》2016,(4):752-758,766
设计了碳税无返还、碳税返还消费者、碳税返还零售商及共同征税等4种供应链碳税模式,比较了4种碳税模式对供应链的定价、产能、利润、减排努力及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采用数值算例计算了最优的差别税率和统一税率。研究表明:1向制造商征税并降低零售商销售相关产品的"增值税"模式减排效果最佳,对经济的负作用最小;碳税返还消费者是一种"碳税无效"措施;2消费者低碳偏好的存在可使碳税率降低13.2%,中性碳税政策与低碳偏好的共同作用,能够形成潜在的减排-就业"双重红利效应";3统一税率适用于碳排放系数相近的产品区间,而随着碳排放系数跨度的增大,差别税率会更好。  相似文献   

5.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重要方式.目前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补贴政策主要集中在需求侧,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调整补贴政策,有利于促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本文考虑将国家财政补贴调整为向企业提供,并设计产业内补贴,两种补贴同时实施。研究结果发现,将补贴调整为向生产企业提供,也能起到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促进作用;两种补贴同时采用,一方面可以激励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领域投入,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可以激励新进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加大投入,从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另外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行业内补贴会逐渐消失,具有良好的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背景,将风险资本要求和监管惩罚因子植入银行目标利润函数中,构建新的理论模型, 探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银行资本监管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内在机理,理论研究表明:风险资本要求的提高或惩罚力度的增强会使最优贷款供给对利率的敏感度减少,当融资市场不完全时, IS曲线将变得更为陡峭并向左下方移动,从而降低了宏观经济的均衡产出.在此基础上,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GM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估计结果显示: 2001-2008年期间,资本监管在我国具有信贷紧缩效应,通过信贷行为的传导对经济增长有显著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资本监管会加剧宏观经济波动.  相似文献   

7.
双碳目标发布后,个人投资者绿色关注逐步提升,其对上市公司产生的外部压力不容忽视.本文基于沪深两市投资者互动平台数据构建绿色关注指标,以204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发现了个人投资者绿色关注对上市公司绿色创新数量和质量的促进作用.这一影响在非重污染行业、无排污费用或环保补贴等公司更加显著,个人投资者绿色关注对环境规制产生补充作用,且绿色金融政策能够正向调节绿色关注对上市公司绿色创新的影响.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引导个人投资者绿色投资理念,对于促进上市公司绿色创新和补充环境规制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担保市场交易结构是参与主体行为的分布格局,取决于担保人、债权人和债务人三方签署担保契约协议的执行结果.无风险利率是调控金融市场的政策工具,但对担保市场交易结构的影响机理和效应的研究被忽视.基于担保人资本结构本文构建担保市场均衡理论模型,推理给出无风险利率变化影响担保市场交易结构的机理假设是:随着无风险利率增高,偿付率高的优质担保人会提高其定价,压缩债务人购买担保获得的收益,但对偿付率低的劣质担保人不会产生影响,造成偿付率高的优质担保人从市场中退出,整体担保市场中优质担保人构成减少,增加担保市场的风险.同时利用我国2007-2016年上市公司提供担保实际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支持了假设的有效性,为我国有效防范担保市场风险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理论和实际依据.  相似文献   

9.
家电产业的低碳转型是助力实现“碳中和”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落实家电产业的“双碳”目标是一项涉及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的系统工程.目前低碳转型政策主要集中于对生产供给侧和生产者的环境责任规范设计,对消费需求侧的碳减排问题关注不足,缺乏直接针对消费者的碳责任规制措施.为此,本文在考虑消费者碳责任的基础上研究供需协同的家电产业碳中和方案,提出建立以电价规制、环保积分制、押金制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从需求侧着力引导供给侧绿色转型;建立消费者与政府、生产商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三方协同推进家电产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探究不同演化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博弈系统存在三个演化稳定点,分别对应家电产业碳中和的三个阶段,其中,政府在产业低碳转型的起步和发展阶段起主导作用,市场机制驱动价值共创的成熟阶段为理想状态,发展循环经济是产业碳中和的必要路径;生产商的决策行为受消费者的策略选择影响,体现于消费行为的低碳转型倒逼生产端的绿色创新与清洁生产;个人碳积分、电价规制等激励政策能够有效促进消费行为模式的转型升级,而环保押金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绿色消费意愿.基于博弈分析和系统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企业对不同减排路径的选择,采用一个不确定条件下的积分算法,构建了企业对森林碳汇的需求决策模型,并以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碳交易试点的7个省市中北京、上海、湖北、广东4个省市为案例区,选择火电、化工、钢铁3个碳排放密集型代表行业,按照各样本省市这3个行业目前参与自愿减排的数量比例,共计选取89家自愿接受碳减排的企业为案例,每个案例企业再具体调查31个具有独立投入-产出核算的能耗单位,总计2759个减排单位样本。通过计算样本减排单位自行技术减排成本,拟购买的森林碳汇项目供给成本,案例区减排配额的价格,进而考虑政府减排技术补贴与购买森林碳汇补贴两种不同补贴政策组合所构成的三种政策实施情景,模拟分析了样本减排单位在不同政策实施情景下对森林碳汇需求的决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在当前无补贴政策的初始状态下,只有181个样本减排单位将选择购买森林碳汇减排,占比7%.如果政府单纯实施技术减排补贴政策,则当补贴提升至168元时,购买森林碳汇减排的减排单位数量将上升为332个,占比12%;反之,如果政府单纯实施碳汇减排补贴政策,则当补贴提升至168元时,购买森林碳汇减排的减排单位数量将上升为910个,占比33%;如果政府同时实施技术减排补贴和碳汇减排补贴政策,两种补贴都提升至168元时,购买森林碳汇减排的减排单位数量将上升为1683个,占比61%.本文所提出的基于企业减排路径选择的森林碳汇需求决策模型为研究企业对森林碳汇需求的形成机理和评价政府不同的碳减排政策效应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为未来我国增汇减排战略的制订与实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购置税优惠政策不适用于供给约束时期,现有研究极少基于一般均衡角度做出解释并提出替代政策,通过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以往研究所忽视的技术要素、投资补贴变量、中间投入要素以及进出口函数,利用中国2012年实际经济运行数据,分析了不同经济形势下购置税优惠、自主品牌技术进步与投资补贴的作用差异及其原因.研究发现,各类政策的影响效应,不仅取决于其实施的时机,也取决于相关产业与汽车产业的关联程度.在供给约束时期,购置税优惠政策因要素转移而阻碍关联度较低部门的发展并扩大贫富差距,技术进步与投资补贴则可以弥补上述缺陷.其中最优投资补贴在5%左右,且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而下降.不过,在需求不足时期,后者会因本币升值与净出口下降而产生类似负面影响.因此,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仅适用于需求不足时期,在供给约束时期则可由5%研发补贴政策予以替代,以便从供给侧增加自主品牌车企的研发投入,促进技术进步,进而规避上述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发展绿色住宅是实现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工具。论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西安市的绿色住宅市场进行仿真研究,讨论了信贷、税费、补贴、容积率等激励政策对发展绿色住宅的效力,提出优化的激励政策策略组合。仿真结果显示开发贷款利率优惠、容积率奖励、开发税费优惠、购房贷款利率优惠是四项灵敏政策,而财政补贴和新房购置税费优惠无特别明显促进作用,但财政补贴越向开发商倾斜效果越好。为实现西安市"十三五"规划要求,论文提出两种综合政策,边际效益最大政策和规模最大政策。规模最大政策比边际效益最大政策的激励效果略好,但激励成本却高出很多,因此论文建议优先选择边际效益最大政策。  相似文献   

13.
碳减排作为各国社会、组织亟需解决的问题,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降低碳排放的措施,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实现从"要我减排"到"自我减排"的转变,消费者个体也更加具备低碳意识,青睐低碳产品.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政府碳补贴和企业社会责任(CSR)对供应链减排策略的影响,构建了零售商承担CSR行为下的无碳补贴分散决策,碳补贴集中决...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电力产业已存在"弃风、弃光、弃水、弃核"的限电约束并出现火电"产能过剩"的超额供给现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和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制度环境中和共同引导下,发电产业有序发展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构建产业空间引力模型和产业系统熵值模型,选取2011-2016年统计数据,从省际布局和产业组织的角度,通过实证分析对中国发电产业有序发展进行研究,并分析其有序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目前中国发电产业发展仍处于无序状态,但中国发电产业将保持远离平衡的状态,供给侧部门发展也正朝向一个更高效、更稳定、更有序的状态演进.最后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如何正确地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绿色和环保项目,以促进企业的绿色和低碳转型,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论文提出了含ESG投资和突发性冲击风险的均衡投资组合模型,理论结果表明:1)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与组合自身和市场的ESG水平、外生冲击风险等因素有关; 2)当存在外生冲击时, ESG水平对组合预期收益率的影响与受到的冲击程度正向相关.论文以我国股票型基金和新冠疫情为自然实验对理论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进一步分析了ESG投资水平对基金绩效影响的理论机制,所有实证结果均与理论预期高度吻合.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引导社会资本通过ESG投资方式,流向企业的绿色和环保项目,为金融资本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贯彻落实“双碳”目标,促进低碳产业发展,政府采取碳税、碳约束以及碳交易等碳减排政策推动企业低碳转型,而再制造为企业碳减排提供了有效途径.在知识产权保护下,授权再制造模式成为原始制造商增加收益并应对再制造品市场竞争冲击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授权再制造构建并对比分析三种碳减排政策下原始制造商和再制造商博弈模型,以探究政府碳减排政策对授权再制造供应链影响.研究主要得到:1)三种碳减排政策下,单位碳税额、碳排放上限值及碳交易价格是影响原始制造商和再制造商生产与定价决策的重要因素,原始制造商可以通过降低单位授权费用增加利润,但三种碳减排政策并不总是对再制造商有利;2)政府实施高税率的碳税政策、低限额的碳约束政策或者高碳定价的碳交易政策均能为再制造商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且再制造产品销售量还受消费者偏好与两种产品碳排量比值大小影响; 3)三种碳减排政策均能够降低供应链对环境的总影响,当单位碳税额与碳交易价格相比较小时,碳交易政策最利于环境保护且实现两种产品制造商双赢.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典型再制造——汽车发动机再制造为例, 从促进资源再利用视角出发, 针对碳税、补贴等不同政府政策情景, 建立了不同政策约束下汽车零部件制造/再制造技术选择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通过仿真分析, 剖析了环境政策对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的影响力度和影响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 为引导和促进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选择低碳再制造技术, 促进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需要加强外部政府引导政策的制定. 其中, 碳税约束和补贴激励的政策组合, 能较好引导企业选择低碳再制造技术, 提升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碳减排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面临的市场还极不成熟, 政府还需要加强市场消费者认可度培育和回收市场的规范, 以促进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针对绿色产品的高生产成本及供应链企业间稳健性较弱的问题,结合消费者绿色偏好和低碳政策,在绿色供应链中实施持股策略,构建了制造商减排与否、零售商对减排投资持股与否等不同情景组合下的博弈模型,研究了纵向持股策略下企业的运营决策与协调优化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持股策略使环保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同步提高,实现了供应链减排增效的双重红利;实施持股策略后,清洁型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决策和利润优于污染型供应链对应企业;碳价格上涨时,污染型产品减排量降低,清洁型产品减排量增加,反之亦然;故政府可对市场中的碳价格适当干预,降低污染型企业碳价格而提高清洁型企业价格.进一步地,结合各企业在供应链中实际掌握的"话语权",运用混合策略讨价还价解实现了绿色供应链的协调与优化.  相似文献   

19.
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会引起能源回弹效应,这将给能源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带来严重影响。利用随机前沿模型的超越对数函数,结合江苏实例,对江苏省能源回弹效应进行测算,并进一步与目前研究能源回弹效应的主要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实证研究表明:本文的方法更加适合用于能源回弹效应的研究,江苏省能源回弹效应出现了"逆反效应",单纯依靠技术进步无法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因此,必须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结合其他政策手段,真正实现能源的节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中国"低成本"竞争模式,基于"要素价格"和"多产出"的双约束,构建一种新型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数,并沿着"要素价格-成本权衡-区域能源效率变化"的逻辑链条,从成本视角对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数解构,探寻中国区域能源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根本动因,研究表明:1)要素价格扭曲的"低成本"策略通过技术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影响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变动,且后者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区域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数变动的关键因素.2)就全国而言,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配置效率在节能减排政策实施前后有显著的跳跃性增长,说明市场化进程加快、节能减排政策实施能显著提高我国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3)东部地区能源利用效率表现较好,但因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较高,能源配置效率相对较低;中西部地区技术水平较低,但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相对较小,短期内市场化改革决定的要素配置效率对区域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提升更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