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加权Russell方向性距离函数的数据包络模型,本文对我国地区间的能源效率和能源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各省区总的非效率数值相差较大;其次,对总的非效率项进行分解,得到能源非效率值和其他指标的非效率数值,发现能源非效率数值并不大,各地区非效率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能源表现非效率;最后,对能源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增长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能源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增长绝大多数是正值,表明各个省份能源效率的提高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应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分解了1993--2005年我国28个省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在此基础上构造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并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了Malmquist各分解要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我国总体及区域内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自2001年后出现了退化现象,区域间能源效率的差异性较为显著;能源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具有相似性,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能源效率的提高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分析结论;技术效率比技术进步更有助于能源效率的改善,这可能与技术进步带来的回弹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考虑地区生产技术异质性前提下,将能源和碳排放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框架,利用共同前沿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考察中国区域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并结合"技术差距比率"衡量三大区域物流生产技术与全国潜在最优水平的差距,最后运用核密度估计和面板模型分析物流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物流技术效率总体偏低,东部实现全国最优生产技术,中西部差距较大,传统测度低估中西部物流技术发展潜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依赖纯技术进步,而非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变化;动态分析显示,区域和省际物流生产率水平分化明显,中西部表现出明显的"双峰"状态;政府支出、FDI、交通设施、研发、产业结构、市场需求、能源结构七个因素的研究发现,各因素对物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不相同,应当实施差异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区域创新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有:总体来说.1999-2005年间我国区域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且动力来源主要是技术进步;东、中、西部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存在差异,变化原因也各不相同;全国范围内技术效率存在收敛趋势,后进区域的追赶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5.
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研究了1990~2007年我国50个地级以上资源型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发现在此期间,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略有增长,平均增长率为0.8%,其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矿产资源城市进行了比较,发现其全要素生产率由于技术水平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如何做好节能减排,提高用能效率进而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之一.在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双重目标约束下考察中国能源效率现状;同时结合四阶段全局DEA和方向距离函数,从外部运营环境和能源生产/消费行业内部因素两个角度揭示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而探讨中国能源效率提升的可行路径.结果表明:外部运营环境中的产业结构、经济开放程度、基础设施以及行业内部的技术、管理、规模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分别提高-0.0601、0.0179、0.0136、0.4679、0.3972、0。4350个百分点;2003—2010年间,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从0.8391降至0.8202主要是因为行业内部效率的总体下降,而行业内部效率下降则归咎于行业内部规模效率的逐年降低.因此,合理调整行业规模,提高规模效率是现阶段中国提高区域用能效率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首次从外部运营环境和行业内部因素两个角度来探讨能源效率问题,有助于厘清各影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使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估计全要素生产率(TFP),以省份和行业为分组,分别计算TFP离散度、资本和劳动的边际收入产品离散度,并进而考察生产率波动对资源配置的内生影响。研究表明:资本、劳动要素在30个工业行业内存在不同程度的配置扭曲,且资本要素扭曲要大于劳动要素的扭曲;生产率波动与资源误置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生产率波动越大,资源误置的程度越高。在工业经济中,生产率波动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行业层面和省份层面的资源配置扭曲(10%~30%),传统关于调节资源配置政策的福利效应可能被高估。  相似文献   

8.
采用改进的最大"前沿面集"非期望SBM模型系统的评价了1997~2011年中国28个省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利用经济—地理距离权重改进的空间计量模型对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空间收敛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整体及各省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节能潜力为25%~50%;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自东向西逐渐减小,并呈现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空间聚集分布特点;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在增强,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各省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差距正在逐渐减小,绝对收敛速度为1.49%;影响因素中,研发投入和开放程度与全要素能源效率显著正相关,而产业结构和制度变量则对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与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83个地级市2007~2015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显著正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显著提高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专业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负溢出而多样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分区域而言,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重点环保城市多样化集聚能有效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而非重点环保城市表现为专业化、多样化集聚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都促进了技术效率改善,对技术进步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将环境引入生产要素,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从变化趋势、动力、成因,以及不同生产要素的作用差异等方面,对2000-2007年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环境效率的提高快于资源效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末端治理模式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有其合理性;②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而各市州间表现出较大差异;③长春、吉林等区域中部核心城市的经济运行绩效对于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起着主导作用;④吉林省区域内部和年度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式差异较大,在投资拉动战略下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⑤在推动区域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提高劳动力素质、组织管理效率等软技术对全要生产率的贡献,同时重视环境成本的高位运行问题。  相似文献   

11.
碳配额初始分配是碳市场建设与运行的关键环节之一.考察配额初始分配对跨期碳市场效率影响,深刻理解初始分配与储存及借贷间的作用机理,有助于充分发挥二者协同作用,提高跨期碳市场效率.本研究构建了考虑配额分配的两期碳市场效率模型,考察了初始分配对无储存和借贷、单独储存及储存借贷混合三种机制下的跨期碳市场效率影响.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无储存和借贷机制下的跨期碳市场有效性严格依赖于初始分配,当初始分配有效,跨期碳市场有效,否则无效.当首期初始配额充足时,单独储存机制下的跨期碳市场有效,跨期均衡价格满足Hotelling规则.当首期初始配额不足时,单独储存机制下的跨期碳市场无效,且第一期价格大于第二期贴现价格.储存借贷混合机制下的跨期碳市场配置有效,跨期均衡价格满足Hotelling规则,且其有效性与初始分配无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建筑产业TFP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增加值筛选指标的方法对建筑产业投入、产出指标进行筛选; 在此基础上, 运用超效率DEA方法完成中国31个省份2006-2009年建筑产业生产效率Malmquist指数变化趋势分析; 最后, 通过方差分析法识别出影响当前中国建筑产业生产效率变动的关键因素. 三种方法的有效结合, 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指标选取、模型度量以及影响因素识别三位一体的客观研究, 为研究产业生产效率变动的原因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法体系. 研究发现, 目前中国建筑产业全要素生产效率稳步提升的主要原因是科技进步, 而规模效率的改善只是短期行为, 并没有成为主要原因, 而且纯技术效率的提升将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科技投入"、"建筑业人力资本"和"经济水平"三个指标对中国区域建筑产业生产效率提升影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DEA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从效率变化、规模变化和技术变化的动态视角,探讨了电子商务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电子商务企业生产率增长经常伴随着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规模扩张,这表明电子商务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源于以上三种要素的组合,但技术变化在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从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角度来说,B2C电子商务模式比B2B电子商务模式和在线旅游OTA业务有更高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在线旅游OTA业务虽然实现了技术效率的改进和规模的扩张,但技术能力下滑导致其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下滑;B2B电子商务模式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下降的原因则在于效率、技术和规模的同步下滑.这些发现启示企业管理者应该正确处理技术、规模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同时应针对不同的商业模式采取不同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4.
资产前沿技术与技术效率——(k,y)空间的技术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梅 《系统管理学报》2007,16(2):212-216
现有生产率分析方法主要是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与分解,这些方法不能解释体现在资本中的硬技术与未体现在资本中的管理技术对生产率的影响。劳动生产率是生产率分析的中心指标,亦是囊括资产技术与管理技术的总科技进步程度的度量指标。为了实现生产率在资产技术与管理技术之间的分解,(K,L,Y)空间的生产可能集被映射到(k,y)空间,在得到(k,y)空间生产可能集的基础上,决策单元的劳动生产率分解为其资产运营前沿技术与其技术效率之积,前者是决策单元的资产k在生产可能集中能达到的最大生产率,是资产k相应的资产物理技术的最佳近似值;后者正是传统(K,L,Y)空间的C2R技术效率,包含纯技术效率(资产运营管理效率)和规模效率。  相似文献   

15.
将资源、能源与环境要素纳入钢铁企业效率评价体系,利用DEA模型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我国16家钢铁上市公司2007-2011年的低碳经济效率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钢铁企业低碳经济技术效率普遍较低,主要源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双重影响;其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其中技术进步指数有微弱的阻碍作用,技术效率衰退则是主要原因.通过对钢铁企业低碳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分析表明:能源结构、产品结构与钢铁企业低碳经济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技术进步、环保投入与政府规制对钢铁企业低碳经济效率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随机需求下单供应商两分销商VMI协调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单供应商两分销商的VMI系统在需求随机情况下补货发货模型, 并设计价格补贴机制协调VMI实施后供应商与分销商的利益. 假定需求服从正态分布, 总成本函数中考虑分段的运输成本函数, 带安全库存及服务水平约束, 供应商拥有库存的两级供应链. 算例结果显示: 实施VMI后采用基于共同补货期的时间协调决策模型能够降低供应链总成本, 当采用等分法进行利益协调时, 在设计的价格系数下, 供应商与两分销商均有不同程度的获利. 最后参数敏感性分析显示: 分销商的缺货成本B的变化对价格系数影响不大, 而分销商1的年需求均值u1 、供应商处理分销商1每一个订单的固定成本S01 和实施VMI前分销商1每次的订单处理成本S1 的变化均会对价格系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上海股市买卖价差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雷觉铭  曾勇 《系统工程》2006,24(6):74-80
价差分解是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上证180指数成分股的研究,得到了上海股市——一个典型的订单驱动市场的买卖价差组成成分日内变化的特征,并分析了买卖价差形成的原因。研究结论表明,上海股市的逆向选择成本在买卖价差中占62%,高于其它市场;日内逆向选择成本曲线呈现略微斜置的“L”形,订单处理成本基本保持不变,这是买卖价差曲线日内呈略微斜置的“L”形的原因;此外,高价股买卖价差中的逆向选择成本所占比例高于低价股价差中的逆向选择成本比例。  相似文献   

18.
在强制碳减排政策下,企业希望通过寻租等手段逃避减排责任的动机强烈,而现行的环境规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过多的寻租空间.构建基于SWARM的碳交易市场仿真模型,模拟不同寻租环境下碳交易市场排放权交易,从流动性、波动性、有效性三个方面衡量市场运行效率,考察碳排放权免费分配方式下,不同寻租环境对碳交易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寻租行为会通过改变初始配额的分配总量和结构,影响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和有效性,但对市场价格波动没有显著作用.寻租行为对市场运行效率"不降反升"的影响反映出初始配额免费分配法并不能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减少政府对碳交易市场的干预,从免费分配方式向定价出售或拍卖方式过渡,不仅能明确价格信号,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还能从源头上切断企业寻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ML)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包含非期望产出在内的1997~2009年我国30个省级地区的物流产业效率,并借助三阶段DEA模型分析物流外部营运环境条件对我国物流产业效率变化的影响。结论显示:(1)我国物流业的ML生产率指数年均增长-0.45%,而传统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为1.02%,忽视非期望产出使得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过高,物流业普遍存在技术不环保。(2)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影响因素后,物流业的技术进步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技术效率则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物流产业效率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显著。(3)我国物流业大多数地区的外部营运环境水平较低,优化外部环境,有助于物流产业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