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高送转股票财富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事件研究法,研究高送转股票的财富效应及股东大会通过日和除权除息日等相关事件前后股价的异常波动。实证表明,在公司公告分红预案前5个交易日内,高送转股票会出现显著正的超额收益;股东大会公告日前后不存在超额收益;牛市中除权除息日前后的股票会在短期内存在超额收益;熊市中除权除息日前后的超额收益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检验了基于意外信息与无形信息的机构信息优势理论,利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4-2018年的季度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对于含有意外信息的股票,机构持股水平低并表现出减持行为,倾向于低不确定性的避险投资;股票无形信息含量多,机构持股水平高并表现出增持行为,倾向于高成长性的价值投资。另一方面,意外信息和无形信息含量越多,股票收益和超额收益越高,机构主要通过高持有和增持无形信息含量高的股票而获取超额收益,但倾向于低持有和减持含有意外信息的股票。通过对成长性、治理机制、股价特征以及过去超额收益的分组检验,机构投资和信息的敏感性特征变化揭示了机构的关注领域。研究结论有利于明晰机构投资行为并为监管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共荣  刘燕 《系统工程》2007,25(10):40-45
对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技露状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超额收益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考察中国资本市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发现:详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在年报公告日前后的累积超额收益较之简单披露的公司显著为正;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显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详细程度与事件期内的累积超额收益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基于A-H股溢价率的价值投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找有效定价因子并构建可获得超额收益的投资策略一直是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运用组合价差法分别研究了基于A-H股溢价率的3种价值投资策略1998年至2007年的超额收益,发现空间策略和时间策略都可获得超额期望收益,时空交叉策略又可进一步提高超额收益.基于Fama等(1992)构造合溢价率的4因素模型,证明了在控制市场风险、B/M比值和公司规模3个因素后,溢价率效应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选取从2005-2008年的A股交叉持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发现被持股公司(子公司)股票的历史收益与持股公司 (母公司)股票的当期收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通过构建按月调整的零投资组合, 发现该投资策略可以获得2.01% 的月超额收益率, 在控制了风险因子和公司特征之后依然是显著的. 进一步地, 用公司规模、历史收益、换手率、是否被同一只基金所持有等来衡量投资者的注意力, 发现交叉持股动量收益的显著性对注意力代理变量是比较敏感的, 这恰好与有限注意假说一致.  相似文献   

6.
股票搜索量作为投资者关注的重要代理变量,其变动情况与该股票价格走势的关系得到了学界与业界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股票间的价格同步性一直是股票市场中人们重点关注的话题.基于此,本文在个股层面探究了相关股票搜索量变动与目标股票价格走势的关系模式,利用延迟时态关联分析提出了发现股价预测规则的方法,并进一步设计了个股层面的交易策略.同时,本文以我国A股市场股票为研究样本,针对特定场景检验了个股层面交易策略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相关股票搜索量与目标股票价格的关系,可以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7.
投资者过度信心与处置效应对交易的驱动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端  陈收 《系统工程》2007,25(9):1-9
采用向量自回归方法(VaR)和脉冲一响应函数研究交易量与股票收益之间的跨期交互作用,并对股票的流通规模进行分类,深入分析交易行为的驱动因素及其驱动作用。研究发现无论是个股收益还是市场收益受到冲击后,都会经股票市场传递给交易活动,从而给股票交易量带来同向的冲击,且这一冲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一定持续效应,说明投资者处置效应和过度信心在交易驱动中均产生了影响。它们对小盘股的交易驱动比大盘股更明显,但是持续效应会略弱。过度信心对交易驱动的规模效应不及处置效应大。  相似文献   

8.
可转换债券发行动因及股价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拟发行及正式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可转换债券的条款设计的分析,探讨上市公司选择可转债进行融资的动因,发现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主要是为了降低融资成本和间接地股权融资。对股价效应的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股东大会拟发行公告日当天的平均超额收益显著为负,而获准发行及正式发行公告日后一天存在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对股价效应影响因素的截面回归结果发现调整后的每股收益与股价效应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刘端  陈收 《系统工程》2006,24(12):60-65
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权益再融资行为进行事后效果评价,从实证的角度探寻在市场有限理性条件下,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决策的动因和机理。研究发现,公司的权益再融资公告具有显著为负的价格效应,不同的权益发行方式具有不同股价效应.不同的市场态势中逆向选择成本的大小也不同;另外权益融资公司的长期市场回报呈下滑趋势,主要与权益发行前市场投资者的估价心理等因素有关。当公司的股票处于高估状态时,公司愿意通过权益进行融资,并且如果短期的信息成本(宣告效应)不占主导优势.那么可能出现伴随股价高估而来的投资过甚或募集资金滥用,这样长期的投资回报与高估水平呈现明显的反向变动。在牛市这种联动关系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以2010—2015年央视新闻联播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投资者关注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本文发现:(1)新闻联播报道后公司股票短期收益率上升,然而,长期反转,超额收益不显著;(2)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和处于牛市状态的公司股票受投资者关注的影响更大;(3)受关注的新闻联播报道数量越少,异常收益率相应越高,同时异常交易量也越高,如果处于趋势性上升区间状态的话,股票的异常交易量的增加会更加明显。本文还发现,如果新闻报道属于专题视频方式展播的,隔夜异常收益率相应越高,价格压力效应也更加明显。本文结论对于中小投资者保护与金融风险防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国内A股市场新股发行时投资者网上中签率和网下配售比率,探讨其信息含量及其对股票上市后市场表现的预测能力. 研究发现,投资者网上中签率和网下配售比率均与股票上市首日收益率、换手率和持有3个月收益显著负相关,但网下配售比率与股票上市首日、持有3个月收益的相关性更强,而投资者网上中签率与上市首日的换手率更紧密.相对于主板上市股票,投资者的网上中签率和网下配售比率对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股票上市首日收益和持有3个月收益有更好的解释能力. 研究结果对新股发行定价和投资者在二级市场的买卖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察媒体注意力与股票月度收益之间的关系,发现媒体对上市公司的关注度越高,在接下来一个月中,其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越低.以2000年8月到2008年1月为样本区间,通过买入低关注度股票、卖出高关注度股票构建的零投资套利策略具有显著的超额收益,月平均溢价为0.46%,经Fama和French的三因素模型及Carhart的四因素模型调整后仍然显著,并且具有行业调整后的稳健性,这与Fang和Peress的结论一致.但我们认为这种异常收益主要来源于高关注度股票组合的弱势表现,而不是低关注度股票的"未报道信息溢价",这一点与Fang和Peress所提出的信息补偿假说相悖,却与基于有限注意的"过度关注弱势假说"一致.此外,月历效应对媒体效应的影响,媒体效应与规模、波动率和换手率以及前一期的股票收益之间的交互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支持所提出的研究假设.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经济环境下新股网上申购投资收益情况,分别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和2008年1月至2008年9月两个数据段为研究对象.针对申购资金的不同来源,根据现金、交易所市场回购融资、银行间市场回购融资参与新股网上申购三种不同情形,分析不同资金规模的收益回报情况.研究中基于申购日市场回购利率和新股上市首日售出价的最低值、均值、最高值构造三角概率分布,采用分层抽样技术进行随机模拟,得出投资者比较合理的新股申购资金规模及收益,并提出在不同经济环境下新股申购的投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股权分置改革的事件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权分置是一直困扰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性缺陷,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方法分析从全面开展股权分置改革以来,股票收益是否与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比例成正相关,然而实证研究结果否定了股价与对价比例成正相关的假设。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市场已对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形成了较稳定的预期,理性的投资者在选择股票时将更注重公司的内在价值。因此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的实际意义在于增加投资者信心,而非仅提供投资者一段时期的套利机会。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国A股市场,考察量价趋势与股票未来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量价趋势对股票横截面收益率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成交量或价格上升趋势越强的股票,其未来的收益率越低。同时,对于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股票,如市值较小、波动率较高或流动性较差的股票,量价趋势因子的预测能力更为显著。通过将量价趋势信息进行合成,研究发现,合成后的因子比单个因子有更好的表现。研究表明:投资者在进行投资交易时,综合利用量价信息能够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同时,信息不对称是影响股票定价效率的重要因素,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助于提高股票市场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动量效应为何长期广泛存在,是传统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争论的焦点.本文针对中国股市的特性,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下的锚定 偏误与处置效应构建了两种“相对股价动量”组合,并研究了这些“股价动量”与传统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控制传统动量 效应和系统性风险之后,股价动量组合的收益仍然显著为正;在控制了股价动量效应后,传统的动量效应不再明显;在考虑交易成 本之后,动量收益不显著.这说明,“锚定偏误”和“处置效应”是导致我国股市动量效应的重要原因,交易成本则阻碍了套利行为的进行.  相似文献   

17.
在公路BOT (build-operate-transfer)项目的运营过程中,交通量需求可能偏离预期,动态调整项目收费价格和特许期有助于保证政府、项目公司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以达到项目的预期合理收益为目标,根据前n年已实现收益,构建出项目公司在特许期剩余的(T-n)年内预期收益函数. 在交通量需求曲线发生右移或左移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项目公司获取超额收益或无法实现预期收益,讨论了对项目的收费价格和特许期进行单一调整和联动调整的决策分析方法. 最后,结合一个算例进行应用验证,以期为政府和项目公司在公路BOT项目运营过程中调整收费价格和特许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股市投资者情绪与股票收益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强  杨淑娥  杨红 《系统工程》2007,25(7):13-17
应用GARCH—M(1,1)模型检验了中国股市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的影响,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情绪是影响股票价格的重要因素,但对不同市场和组合的影响方式不同且未形成系统风险;而个人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并不显著,也不存在小盘股主要受个人投资者情绪影响的现象。这与国外相关研究结论不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建立了股票非预期收益三因素定价模型,三因素包括:当期非预期会计收益与期初股票价格之比(反映价值相关性[1]),分析师盈余预测修正变量(反映会计收益增长预期),以及市场非预期收益(URM)变量. 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多变量回归模型,并采用2002年1月至2011年3月间中国股票市场的有关交易数据、机构收益预测数据和财务数据,来检验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的预测,发现:1)三因素模型框架可以精确地解释股票非预期收益,模型的截距项接近于零,调整R2 为52%;2)非预期市场收益(URM)吸收了账面市值比对股票非预期收益的解释能力;3)存在证券分析师偏向乐观的盈余预测,并且,基于证券分析师盈余的当期盈余预测修正变量对股票非预期收益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有限注意力假说,用分析师共同覆盖构建公司相关性,检验了A股市场关联公司之间股票的动量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以共同覆盖分析师数量作为权重构建的关联公司股票加权平均收益率,能正向预测焦点公司未来1~12月的收益率,基于关联公司收益率构建的多空组合可获得10%~12%的年化超额收益;在截面回归中,关联公司动量溢出效应较同行业或同地区公司的动量溢出效应更强.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拥有更多分析师共同覆盖、非明星或低学历分析师共同覆盖,以及焦点公司股票被更多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持有时,关联公司动量溢出效应更强,说明该效应的成因与分析师和投资者的有限注意带来的行动迟缓和反应滞后相关.本文的工作对A股市场跨资产动量效应给出了全新证据,对市场监管与投资者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