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蝙蝠栖息地     
<正>很多种类的蝙蝠都是群居性的,并且非常"恋家",喜欢待在一个固定的栖息地休息、哺育后代和冬眠。在冬眠以外的季节里,每个夜晚,蝙蝠都会"倾巢出动"寻觅自己的美食。亚洲在马来西亚的婆罗洲,游客可以目睹约两百万只皱唇蝠一下子飞出哥曼东洞穴时形成的"蝙蝠云"。  相似文献   

2.
正科学家最近在非洲发现了一种新的蝙蝠物种,其身体和翅膀上的皮毛都呈橙色。这种蝙蝠属于鼠耳蝠属,因在与世隔绝的宁巴山被发现,所以被命名为"宁巴鼠耳蝠"。早在2018年,科学家就在西非几内亚的濒危蝙蝠栖息地发现了这种蝙蝠,但科学家花了两年多时间才确认它是一种新蝙蝠。  相似文献   

3.
<正>吸血蝙蝠的血液大餐会降低它们的味蕾对苦味和其他恶心味道的敏感度,对于我们而言,血液是一种腥臭的东西,随便喝几口就会吐,最近有一项新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吸血蝙蝠为何会有这种独特的饮食爱好。该研究的成果将吸血蝙蝠添加到了味觉异常的动物名单中。海豚也位列其中,它们吃东西都是囫囵吞枣、整个下咽,从来不在乎味道这种浮云般的感觉。吸血蝙蝠和海豚一样,也不是美食家。该研究的作者,武汉大学的洪炜、赵华斌说:"吸血蝙蝠是唯一一种只食血的哺乳动物。"他们  相似文献   

4.
付子英  唐佳  陈其才 《科学通报》2020,65(8):656-664
揭开人和动物大脑方位感知与空间导航的秘密,一直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科学家通过对大鼠和蝙蝠等动物近50年的研究,使我们对大脑二维(2 dimension, 2D)导航的神经基础有了较清楚的认识.研究发现,在海马和内嗅皮质等脑区有专门的导航细胞,包括位置细胞、网格细胞、边界细胞、头朝向细胞等.这些细胞及它们的"细胞域"可为2D空间导航提供"空间认知地图"或"心灵环境地图"和"指南针".然而,人和大量动物都生活在三维(3 dimension, 3D)空间中,大脑如何完成3D空间环境下的定位和导航?近年来,通过对爬行和飞行状态蝙蝠的研究,发现参与2D导航的那些细胞在3D空间下反应特性和模式均发生明显变化;蝙蝠属于社会性和群居性动物,研究还发现在其海马内存在社交位置细胞和目标方向角调谐细胞,分别负责获取环境中其他蝙蝠位置的踪迹信息以及目标的方向信息.由此可见,脑内这些空间定位细胞构成了导航的神经基础,并经过复杂的功能整合,构成了一个位于脑内的"微型全球定位系统",且在细胞水平上阐释了这种高级认知功能的原理.本文简要介绍了Nachum Ulanovsky等人近些年对蝙蝠大脑3D导航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蝙蝠是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我是研究蝙蝠的,这里和大家聊聊——蝙蝠已经不止一次地被推上风口浪尖了。2003年的SARS病毒,2013年的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在非洲不时暴发的埃博拉病毒,以及2018年的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等等都被证实起源于蝙蝠。不仅如此,根据可靠的统计,科学家们在蝙蝠体内分  相似文献   

6.
洞穴追凶     
正近几年中,上百万只北美蝙蝠不明不白地神秘死去,令科学家们忧心忡忡。谁是杀害蝙蝠的元凶?科学家们进入洞穴,展开调查……在马默斯洞追踪罪魁祸首在美国肯塔基州中部猛犸洞穴国家公园,有一个名叫"马默斯洞"的洞穴。"马默斯"在英语中是"猛犸"的意思,因此马默斯洞也被叫作"猛犸洞"。马默斯洞既深又长,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长的洞穴。终年幽蔽、潮湿的洞穴里,正在冬眠的蝙蝠蜷缩着身躯悬掉  相似文献   

7.
正蝙蝠具有超强导航能力,它们是如何在几小时内飞行几十千米觅食后,又准确回到起点呢?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蝙蝠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空间记忆能力,能利用标志物对周围空间建立起一个视觉"认知地图"。一个有力证据是它们具有类似人类的"抄近路"能力,当这  相似文献   

8.
正在人们的印象中,蝙蝠往往与黑暗、嗜血、恐怖相连。它昼伏夜出,生活在阴暗的山洞、森林或荒废的古堡里。也许世界上不会有动物比蝙蝠背负更多的"恶名"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科学地认识一下蝙蝠吧。发现蝙蝠会"武功"作为哺乳动物中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兽类,蝙蝠除一般哺乳动物的特点外,还有一系列适应飞行的形态特征:全身骨质轻,控制飞行的肌肉发达,后肢退化,拥有大大的耳朵。为什么大耳朵是适应飞行的体形特征呢?这是因为蝙蝠练就的一项独门"武功"——回声定位。蝙蝠飞行时,从口中发出超声波,用耳朵接收声波以便定位。  相似文献   

9.
<正>它,昼伏夜出,倒挂于枝,栖息于洞穴,飞翔于天际;有的以血为食,有的捕食害虫,有的传播疾病,有的助力农业。它就是蝙蝠。《蝙蝠侠》的男主角布鲁斯·韦恩,高谭市首富韦恩家族的独子。白天,他是一位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夜晚,他是令罪犯闻风丧胆的黑暗骑士。当韦恩掌握了各种侦探知识和战斗技巧,决定惩恶扬善时,他选择了向蝙蝠致敬,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名号——"蝙蝠侠"。  相似文献   

10.
森林,之所以能够代代繁茂,树种得以四处传播,除风吹、流水携带外,几乎绝大部分是那些吃食树木果实的兽类、飞鸟、爬行动物的功劳。倘若没有这些不辞辛劳的树种"播种机",地球上的森林则将日益减少,乃至最终完全消失。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这些促使森林健康繁衍的"播种机"中,蝙蝠的功劳最为显赫。有关专家指出,生活在热带雨林的蝙蝠,一夜之间就能吃食相当其体重两倍的树木果实,并在穿梭般地飞越林间空旷地带的  相似文献   

11.
正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和如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追本溯源,不论是果子狸还是竹鼠,最终将致命的病毒来源都指向了蝙蝠。一时间,蝙蝠被推向风口浪尖,人们对蝙蝠的憎恶、恐惧,以至想将其斩尽杀绝的欲望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这真的是蝙蝠的错吗?下面这些关于蝙蝠的知识你知道吗?蝙蝠是自然界第二大哺乳类动物,是会飞翔的兽类,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全球有900多种,我国有80多种。蝙蝠喜群居,躲在无人到达的峭壁崖缝、深山岩洞以及废弃多年、无人踏入的建筑物的缝隙内或天花板等处,昼栖夜出,从不主动骚扰人类。  相似文献   

12.
黑夜精灵:耳朵"视"物 为了避开与其他陆地和海洋兽类的竞争,蝙蝠飞上了天空,它也是唯一能够飞行的哺乳动物;为了避开与飞乌的竞争,蝙蝠利用了一个独特的生态位--黑暗的天空,这要归功于回声定位系统的高度进化.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5月9日,《自然》以封面文章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研究员、邹晶梅研究员、徐星研究员、周忠和院士的研究成果:一种新的侏罗纪擅攀鸟龙类以及膜质翅膀在恐龙演化中的短暂出现。在脊椎动物漫长的演化史中,翼龙、鸟类和蝙蝠分别独立演化出了形态迥异的飞行结构。相较翼龙和蝙蝠不完整  相似文献   

14.
<正>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外表的"丑陋"和人们的不了解,隐鳃鲵正面临绝境。但隐鳃鲵是一种"化石级"的动物。而且,隐鳃鲵种群数量的快速衰减也为人类的生存环境状况敲响了警钟。北美最大的鲵隐鳃鲵,北美最大的鲵。这个古老的物种属于隐鳃鲵科,可追溯至大约1亿年前,与中国和日本的大鲵关系密切。隐鳃鲵体长为28~60厘米,最长可以达到75厘米。引人注目的是,它们的寿命可超过30年。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两栖类是从在水中生活的鱼类向真正的陆栖动物演化的一个过渡  相似文献   

15.
<正>说来也许有人会感到奇怪,植物与我们人类一样,也会患癌症。当植物受到损伤后,伤口由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袭,其细胞组织就会发生"癌变",出现各种"恶性肿瘤",造成畸形生长,最终导致死亡。如有一种名为瘿蜂的小昆虫,特别喜欢在栎  相似文献   

16.
<正>鉴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导致的栖息地丧失以及病原体和农药等威胁,不久前美国政府提出了一项旨在保护蜜蜂、鸟类、蝴蝶等授粉者健康的新计划,要求加大研究力度关注这些昆虫数量的下降以及规划潜在的解决方案。众所周知,上述授粉生物对于生态系统和人类是非常重要的。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由于这些昆虫的授粉活动保证了近1/3人口的粮食。近年来,白宫致力于强调授粉生物,尤其是蜜蜂的重要性。作为授粉者健康计划  相似文献   

17.
<正>在当前中国的大城市里,除了年轻的"漂一代",还有一群"老年漂"。子女在外闯"明天",他们跟着"漂"晚年,从一个熟悉的环境"漂"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他们所面临的,是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生活不习惯以及社会保障的缺失等种种问题。很多"老年漂",也因此陷入精神困境之中。故土难舍却又漂泊"老年漂",顾名思义:老了,还在漂泊。泛指那些人到晚年却远离故土来大城市与子女长期同住的老人。俗话说"故土难舍",可以肯定,在中国绝大多数老人都愿意在自己家乡终老此生,然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护环境,各国都制定了各种环保措施,其中不乏一些奇特的招数. 英国 为保护蝙蝠立法 为了有效保持生态平衡,英国制定了一项保护蝙蝠的法律,该法律规定人们不得捕捉蝙蝠,同时也不许人们侵扰蝙蝠的"住宅".如果有人触犯该法律,将被处以1 000英镑罚款.因此,英国的蝙蝠生活得特别幸福.  相似文献   

19.
正2020年年初暴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科学家认为,病毒的来源可能是蝙蝠。为什么又是蝙蝠?此前,SARS(非典)、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传染病的病源,都指向蝙蝠。相比其他野生动物,蝙蝠体内的病毒多得吓人,可能是多种病毒的自然宿主。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正从深圳到广州,再到北京,自2016年3月底以来,"北广深"等一线城市相继开展电动车"治乱"行动,引起各界关注。一方面,各类超标电动车在马路上"横行",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成为城市交通治理的难题;另一方面,由于电动车便利、环保,受到很多使用者的认可,成为不少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治理电动车是"民生",一禁了之同样损害了"民生"。如何让"禁摩限电"带着温度落地?如今看来,已不再是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怎么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