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介绍了国外大豆主要生产国和中国的大豆收获面积、单产和总产情况。针对美国、巴西、阿根廷三国大豆科研概况,各国的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及成果展开论述。联系我国大豆育种,本着吸收信息、经验、促进和防止重复研究的目的进一步展开分析,为我们今后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不同纬度不同进化类型大豆的RAPD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庄炳昌 《科学通报》1994,39(23):2178-2178
大豆起源于中国,我国的大豆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十余年来,搜集种质五千余份,约占世界总数的90%.这些资源不仅为大豆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源,也为大豆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中国的野生大豆生态类型极为丰富,遗传差异极大,为世界大豆界所瞩目.对野生大豆,尤其是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同步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为野生大豆的应用提供基础资料,同时可以揭示大豆的起源及演化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利用67个SSR标记, 分析了来自我国栽培大豆初选核心种质中的158份夏大豆, 旨在阐明其遗传多样性特点, 为育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结果表明, 在所有供试夏大豆中共鉴定出等位变异460个, 平均每个位点有6.9个; 其中, 80份黄淮夏和78份南方夏大豆的等位变异数分别为414个和419个, 平均每个位点均接近6.2个. 所有供试夏大豆平均每个位点多样性(D)为0.735, 变化范围为0.414~0.905, 其中黄淮夏大豆D值平均为0.708, 变化范围为0.387~0.886; 南方夏大豆D值平均为0.687, 变化范围为0.189~0.884. 黄淮夏大豆和南方夏大豆在特异等位变异数、等位变异频率、遗传相似性系数均存在差异, UPGMA聚类分析也可将黄淮夏大豆和南方夏大豆基本分成2类. 这表明黄淮夏大豆和南方夏大豆可划为2个不同的基因池. 在夏大豆育种中, 两种夏大豆类型间可以通过种质资源相互利用来拓宽类型内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4.
陈洪文 《科学通报》1973,18(2):87-87
我们于1958年开始农作物辐射育种,相继选育出大豆黑农四号等新品种六个,新曙光一号等春小麦新品种两个以及大豆、小麦、玉米等许多优良的突变品系和类型。本文只简要报道春小麦新品种新曙光一号的育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王金陵 《科学通报》1963,8(12):71-71
中国作物学会于8月26日至9月3日,在江苏徐州召开了全国豆科作物学术討論会。出席会議的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豆类作物科学工作者47人。会議共收到論文42篇,其中大多数是有关大豆栽培育种与大豆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論文。会議集中討論了如何提高黄河、淮河平原地区(以下簡称黃淮地区)大豆的产量与品貭的問題;以及大豆栽培育种的基础理論研究方向与規划問題。此外,会議对蚕豆,小豆等杂豆类作物的科学研究方向与內  相似文献   

6.
张宪武 《科学通报》1981,26(5):320-320
我们用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等方法诱变得到大豆根瘤菌突变株(Rh.japonicum mutant B_(16-11))与大豆作物突变株(Soybean plant mutant 18-79、33-79、55-79、66-80、77-80等),在田间经同步化后,应用单粒育种法,选育出了具有  相似文献   

7.
大豆叶片的离体培养及再生植株的诱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振棠 《科学通报》1984,29(16):1012-1012
植物体细胞组织培养技术,对加速良种繁育、优良种质资源保存、有益突变体选择和克服一些常规育种难以解决的困难,以及大豆遗传操作等,都有重要意义,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关于大豆体细胞组织培养,国内已见到有从下胚轴和子叶获得幼苗或植株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刘红军 《科学通报》1984,29(8):512-512
将野生大豆高蛋白等优良性状转移到栽培大豆上去,在遗传操作和育种实践中已引起广泛的重视。为此,了解从野生到栽培的演变过程中,贮存蛋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贮存蛋白绝大部分是球蛋白。本工作将野生大豆(G. soja)、半野生大豆(G.gracilis)和栽培大豆(G.max)的球蛋白组分进行了比较研究。现简报如下。按Appu Rao和Narasinga Rao的方法,以Mg~( )和不同饱和度(NH_4)_2SO_4。使各种球蛋白分离。通过沉降系数的测定和凝胶电泳的分析对11S、7S和2S三种球蛋白加以鉴定。对属于野生大豆、半  相似文献   

9.
与大豆灰斑病抗病基因连锁的共显性标记OPS03620&580的2个特征片段OPS03620和OPS03580的全序列分析表明,共显性分离的主要原因在于引物扩增区域内30 bp的插入(或缺失).Southern杂交显示,OPS03620来源于大豆基因组中的单拷贝或低拷贝序列,可用作RFLP探针.将RAPD标记转化成共显性的SCAR标记SCS3620&580.用SCS3620&580检测93株F2群体所得结果与RAPD标记检测结果相同,对62份大豆灰斑病抗感种质资源的测试显示,在绝大部分抗、感种质之间存在明显多态性.此标记兼具RFLP和RAPD的优点,在灰斑病抗病育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豆磷效率应用核心种质的根构型性状评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应用GIS方法构建了大豆磷效率的应用核心种质, 并对大豆种质的重要根系性状根构型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和对比分析, 结果揭示了大豆根构型与磷效率的关系及其可能的进化规律. 研究发现: (ⅰ) 大豆根构型与磷效率密切相关. 浅根型大豆根系具有合理的三维空间分布, 有利于大豆对耕层土壤磷的吸收, 从而显著提高了大豆的磷效率和产量; (ⅱ) 大豆地上部株型、根构型和磷效率具有协同进化的趋势, 直立型的栽培大豆一般具有浅根根构型和较高的磷效率, 蔓生型的野生大豆一般具有深根根构型和较低的磷效率, 半野生型大豆的根构型和磷效率介于两者之间; (ⅲ) 磷有效性对根构型具有调节作用, 在土壤表层施磷条件下, 大豆根系普遍变浅, 说明根构型和磷效率的协同进化可能是由于长期耕作施肥的结果. 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改良大豆根系性状、提高大豆磷效率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