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狗在车上兜风时收获的快乐出乎人类意料,因为狗的嗅觉系统比人类的好得多。人的鼻子内仅有500万个气味感受器,而狗鼻内是一个由多达3亿个气味感受器构成的复杂网络。此外,狗的嗅觉皮层(大脑中负责处理气味的区域)比人类嗅觉皮层面积大40倍。数量巨大的气味感受器和发达的嗅觉皮层,使狗仿佛置身于一个近乎有着无限嗅觉刺激的新奇世界。当它们把头伸出窗外时,  相似文献   

2.
苍蝇是"逐臭之虫",对人类的危害,尽人皆知。然而,经过科学家对苍蝇的本领进行研究发现,它还能为人类做出贡献。苍蝇的触角上分布着许多嗅觉感受器,每个感受器布满了上万个感觉神经元。当各种化学物质作用于苍蝇的触角时,感受器便可通过神经元记录到不同气味物质产生的电讯号,并能测量神经脉冲的振幅和频率,所以嗅觉非常灵敏。苍蝇的嘴和腿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茸毛,茸毛尖端有直经约为0.2微米的小孔,一些感觉神经元的树突末梢从中伸展出来,苍蝇接触物质时,便产生了瞬时的神经信号的电变化,据  相似文献   

3.
嗅觉新探     
人类的嗅觉器官是一个进化的杰作,许多物质的气味它都能辨别,尽管人们对它从事研究,但对于嗅觉的认识仍还是一个谜,如邮票大小的一块嗅觉组织是怎样将化学刺激信号传入大脑的呢?当气味中的分子进入嗅觉细胞膜上的纤毛,该组织的感受器上有一种特殊蛋白质.近来研究认为每种气味都可结合和刺激细胞,包括分辨不同气味种类的感受器.  相似文献   

4.
正人类嗅觉基因有1000多种,它们位于鼻子上皮上端的嗅觉受体细胞之内,每个嗅觉受体只对一种或几种气体特别敏感。而嗅觉比较灵敏的法国调香师每天最多能分辨出1000多种气味。这远远比不上有些动物,像猫和狗就能识别和记忆4万~5万种气味。气味的种类太多,在气味物质的分类法中,被公认的是采取香、臭的分类方式,即好闻的曰"香",不好闻的曰"臭"。然而,日常生活中,它们却始终陪伴在我们左右。对于香臭这对"小兄弟",你有多少了解呢?  相似文献   

5.
科技短讯     
最敏锐的电子鼻 人类的鼻孔内至少有上千种不同的感受器,它们可接收不同的气味分子。其中大多数都很“专业”,只会对几种物质做出反应。相形之下,德国研究人员最近发明的一种微芯片,则能探测一特殊的气味,甚至包括那些最为敏锐的人类鼻子也很难探测出的味道。这种传感器只配置了6种接收器,但它们覆盖相当广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常忽略了气味,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为气味过于蒙眬,没有清晰的图像和声音。狗的嗅觉比人类敏锐100万倍,它们靠气味识别主人,闻气味寻找毒品,很显然,对于狗来说,气味是强有力的信息交流工具。即使对于我们人类,气味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人们用气味吸引异性,气味还能够强烈地唤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然而,气味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的嗅觉器官是如何感觉气味的呢?尽管人们老早就在思考和研究这样的问题,科学家们也极力试图清晰地描述嗅觉的秘密,然而遗憾的是,他们至今也没有完全弄明白我们的鼻子是如何工作的。现在能够…  相似文献   

7.
郑定劲 《科学之友》2003,(12):27-28
过去,鸟类学家一直认为鸟的鼻子没有嗅觉。如今,这一观点将可能面临新的挑战。最近一项有关冠毛海雀的新研究表明,和其他动物一样,气味对鸟类来说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冠毛海雀是一种生活在北太平洋海岸及附近水域的海鸟。科学家最近发现,它们在求偶季节里会发出一种浓烈得像橘子一样的芳香气味,这种气味会吸引同类异性,这说明鸟类  相似文献   

8.
正科研人员终于看到某些嗅觉感受器(又称嗅觉受体)是如何与气味分子结合的。这项研究工作使得我们对这些最为神秘和多能的感官有了全新的洞察。触角(譬如图中显示的果蝇触角)上的受器赋予昆虫敏锐的气味嗅探能力,昆虫要生存下去需要有这种能力。嗅觉至今仍然是我们了解得最少的感官,但最新研究已经揭晓了某些昆虫感觉过程的关键部分  相似文献   

9.
风信 《科学之友》2003,(8):22-22
嗅觉嗅觉是由物体发散于空气中的物质微粒作用于鼻腔上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在鼻腔上鼻道内有嗅上皮,嗅上皮中的嗅细胞,是嗅觉器官的外周感受器。嗅细胞的黏膜表面带有纤毛,可以同有气味的物质相接触。  相似文献   

10.
生物学界一直认为,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是哑巴,它们没有发音器官,但却有会叫的翅膀,这些昆虫在飞行时不断快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的声音。在《十万个为什么》中也写到,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每秒达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相似文献   

11.
嗅觉系统是一个极其巧妙的化学感受器,嗅感觉神经元对外界的气味刺激产生响应,然后将此信号传递到嗅球进行信号的整合和处理,最终传递到嗅皮层,嗅皮层作为嗅感觉系统的最高级皮层识别出气味信息,这种响应和传递过程具有高度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快速性.光遗传学是近年来国际上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通过光控制神经细胞可诱发细胞按照某一特定频率发放.仿生嗅觉传感器是一种新型化学传感仿生技术,它以嗅觉受体、细胞、组织等生物材料为敏感元件,结合二级变换器实现对气味物质的特异性和高灵敏的检测,从而达到类似生物体嗅觉的检测性能,将其与光遗传技术结合,可以更深入研究仿生嗅觉系统传递的机制.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际上光遗传技术在嗅觉机制研究中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光遗传在仿生嗅觉传感技术的研究和我们的研究工作,展望了未来该领域可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正家猫与同类之间很少会互相喵喵叫,但它们会对人这样叫。这是为什么?在近1万年前,人类尚未驯化出家猫来,那时的猫很少会近距离地遇到自己的同类,它们之间无需用声音来交流,而是通过嗅觉辨别它们用身体摩擦树木等物体或在这些物体上撒尿留下的气味来传递信息。但人类的嗅觉远远不如猫科动物那么灵敏,  相似文献   

13.
一只苍蝇正悠闲地停歇在一块岩石上,虽然附近卧着一只蝾螈,但苍蝇并不介意,毕竟双方还保持着一大段距离。可惜苍蝇打错算盘了,因为蝾螈能够向目标“发射”致命的武器,而且百发百 中。只见蝾螈一张嘴,口中的舌头便像箭一般射了出去,正好命中苍蝇。蝾螈是一种两栖小动物,其外观形状很像蜥蜴。蝾螈的身体只有6~7厘米长,但它的舌头却有5厘米长,几乎和身体一般长。其长舌头的表面有一层黏液,舌头里面有弹性很强的肌肉,能把舌头飞速地弹射出去,舌头中的软骨组织能够…  相似文献   

14.
最近的研究发现,寄生的黄蜂能从它们的寄主─—苍蝇身上吸取抗冻结物质,以保护自己越过寒冷的冬天。寄生黄蜂将它们的卵产在苍蝇的像蚕茧一样的蛹里;当它的卵开始孵化时,它们便以苍蝇的蛹为食。专家们认为此发现可用来对付讨厌的苍蝇,对它们进行生物控制。 为了越过寒冷的冬天,苍蝇和黄蜂均要进入冬眠 状态,此间它们都需要积 累抗冻结物质。但黄蜂进 入冬眠状态比苍蝇要晚两 个月。为了试图对此进行 解释,美国马里兰州学院 的大卫·瑞俄斯研究了寄 主苍蝇的冬眠状态如何影 响寄生者黄蜂卵的耐性。 结果发现,在冬眠状态的 蛹中成长…  相似文献   

15.
正蜂巢小甲虫是一种常见的蜜蜂寄生虫,严重影响养蜂业。蜂巢小甲虫在非洲的危害程度较低,因为非洲蜜蜂十分凶猛,但它们对欧洲蜜蜂会造成巨大危害。蜂巢小甲虫的成虫和幼虫会吞吃欧洲蜜蜂的蜂蜜、花粉和幼虫,还会在蜂巢内传播疾病。虽然某些杀虫剂能杀死蜂巢小甲虫,但也会杀死蜜蜂。  相似文献   

16.
提起苍蝇,人们顿生厌恶,因为它能传播多种病菌。研究表明,一只苍蝇携带的细菌数量可达1700万个,有的多达5亿个。苍蝇不仅能在人群中传播30多种疾病,同样可以危害农作物和畜牧业,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损失。但是,苍蝇也并非一无是处,正如一位生物学家所说:“大自然在创造生物的时候,似乎遵循了这样一条原则,即越使人感到讨厌和危险的生物,越是可能含有某些罕见的宝贝。”苍蝇也不例外,它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的贡献也很大。苍蝇与仿生人们模仿蝇眼的蜂窝式结构,研制出一种新型“蝇眼照相机”,一次能拍摄照片1329张,其分辨率达每厘米4000条线,可用于大…  相似文献   

17.
人的嗅觉十分敏锐,比味觉高1万倍,可能与视觉、听觉一样灵敏。人对气味的感受,与性别、年龄、习惯、教养、种族等因素有关。女性的嗅觉比男性强,年轻人比老人强,农村人比都市人强,聋哑人比普通人强。个别盲人单靠嗅觉就可辨识几步之外的熟人是张三还是李四,经过训练的人能觉察和分辨出5000种不同的气味。时间一长,再强烈的气味,鼻子也会淡漠。"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热带地区,气温高,很多东西都带有比较强的气味,但当地人已经适应;要是寒带的人突然到了热带地区,一定会有不少气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探索》2005,(4):57-57
什么是世界上最难闻的气味?为何我们有时候会视而不见?声音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嗅觉也有记忆。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研究证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人体气味,生理学家称之为"体味". 那么,"体味"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知道,人每天都要进食各种食物,食物在体内各种酶的参与下分解成各种营养物质被人体消化吸收.同时,在食物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气味,这种气味会随着人的呼吸及尿液、汗液排出体外,这就产生了人的"体味".  相似文献   

20.
科技传真     
利用蜜蜂嗅觉提高作物产量 蜜蜂对于选择什么植物进行授粉是相当挑剔的,通常只有花蜜较多的植物才会成为它们经常光顾的对象。法国比较无脊椎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最近发现,除植物的颜色外,蜜蜂们还能根据气味来记住这些丰盛的花蜜大餐来源。那么,经过训练后蜜蜂就能够对特定气味的植物“情有独钟”,利用这点可更有效地对作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