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蚂蚁是我们最常见的昆虫,从小我们就能看到户外四处爬行的蚂蚁。蚂蚁的足一共有6条,这6条足是如何协调行动的呢?恐怕没有多少人想过这个问题。所以,我决定将了解蚂蚁在不同条件下的步行方式作为我研究的课题。我认为,昆虫极强的适应性除了与其身体结构和生理有关外,还与它的步行器官和步行方式有关。因此,我想通过观察、研究蚂蚁的步行方式(三对足的协调配合关系),进一步弄清昆虫步行的特点,研究的结果也许能对今后的仿生学应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正科研人员终于看到某些嗅觉感受器(又称嗅觉受体)是如何与气味分子结合的。这项研究工作使得我们对这些最为神秘和多能的感官有了全新的洞察。触角(譬如图中显示的果蝇触角)上的受器赋予昆虫敏锐的气味嗅探能力,昆虫要生存下去需要有这种能力。嗅觉至今仍然是我们了解得最少的感官,但最新研究已经揭晓了某些昆虫感觉过程的关键部分  相似文献   

3.
蚂蚁的文明     
蚂蚁和蜜蜂、白蚁一样,是昆虫中为数不多的社会型昆虫。蚂蚁不但种类多,而且数量惊人,一个蚂蚁群体中个数可多达50万头以上,曾有人估计,整个蚂蚁的数量可能会超过其他全部昆虫的总量。 微型文明 分工紧密 蚂蚁社会主要由不生育的母蚁组成,其中个体较大、发育稍好的母蚁便成了兵蚁,担任蚂蚁杜会的警戒、保卫及战斗任务,个体小的蚂蚁  相似文献   

4.
蜂群理论与群体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陵生 《世界科学》2007,(11):37-39
人们常说蚂蚁和蜜蜂是非常聪明的昆虫,其实单只蚂蚁或蜜蜂并无聪明可言,聪明的是它们的群体。而对蜂群等集群智能(又称群体智慧)的研究,于人类解决一些系统管理问题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为了提高对早期癌症监测和诊断的准确性,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和开发识别健康组织和癌症组织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1,2].与此同时,造影剂的应用研究使得这些成像技术的灵敏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3].金纳米颗粒能够在特殊波长对光进行吸收和散射[4];这种特殊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现象可以增强某些特定组织的光信号特征,从而提高成像的对比度,因此在医学光成像上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谭青林 《科学通报》1966,11(13):605-605
West和等曾合成和试验了一个对钙有高度选择性的比色试剂——钙色素(Calcichrome);但尚未见到关于此试剂与钇反应的研究报告。鉴于钇的离子牛径和钙相近,我们探讨了此试剂与钇的光度反应。发现在pH8,钇与钙色素生成很稳定的红色络合物,而试剂本身在碱性介质中呈蓝色。在pH8.0±0.1(NH_4OH_4—NH_4Cl),此试剂与钇所形成的络合物的最大光吸收的波长为525毫微米,在此条件下,试剂最大光吸收的波长为565毫微米。但在600毫微米处,由于络合物的吸收带的降低,而能使测定的灵敏度较在525毫微米处增高5  相似文献   

7.
蚂蚁的战争     
蚂蚁是人们常见而又不甚熟悉的昆虫,它起源于1亿年前,大约与恐龙同一时代。蚂蚁种类繁多,全球约有9000种。我国至少有600种以上。像人类一样,蚂蚁占据了几乎每片适于生存的土地,只有冰山和南北两极未曾涉足。虽然有成千累万种,但无一种蚂蚁是独居的,都营群体生活。在独特的蚂蚁社会中,进行着没完没了的蚂蚁战争。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探索》2005,(9):5-5
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小小的亚马孙树蚁(蚂蚁的一种)竟然能制造陷阱,伏击比自己体形大得多的昆虫。这些蚂蚁将植物纤维咀嚼成黏膏,然后将黏膏涂在一根布满小洞的树枝上,最后再用一种真菌加固这一树枝陷阱的表面,这种真菌是蚂蚁在自己的巢穴中培植的。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小小的亚马孙树蚁(蚂蚁的一种)竟然能制造陷阱,伏击比自己体形大得多的昆虫。这些蚂蚁将植物纤维咀嚼成黏膏,然后将黏膏涂在一根布满小洞的树枝上,最后再用一种真菌加固这一树枝陷阱的表面,这种真菌是蚂蚁在自己的巢穴中培植的。  相似文献   

10.
你是否曾停下脚步,观察穿梭于石缝间或草丛间的那些行色匆匆的蚂蚁?作为一类具有高度社会性的昆虫,蚂蚁分工协作,各司其职,高效地完成筑巢、觅食、清洁和饲喂后代的工作.全世界已经记载的蚂蚁有1万多种,在我国分布着600多种蚂蚁,其中比较常见的有掘穴蚁、黄猄蚁和黑褐举腹蚁等.  相似文献   

11.
<正>看似简单的小小昆虫,其实聪明绝顶。为了捕获猎物,它们可是各显神通。对于昆虫来说,蛋白质是非常重要的。蛋白质既是昆虫表皮的主要组成成分,又是昆虫生长发育和生殖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因此,昆虫总是想尽各种办法来获取蛋白质。昆虫获取和利用蛋白质的方式很多:昆虫会经常捕捉猎物来补充蛋白质;昆虫还吃掉自己饲养的"家畜",就像蚂蚁有时候会吃掉自己饲养的蚜虫来补充蛋白质;昆虫会依靠体内的共生菌来循环利用蛋白质;昆虫还会发育出很薄的表  相似文献   

12.
邱明新 《科学通报》1982,27(1):18-18
新激光谱线尤其是新紫外激光一直是激光探索的前沿.目前的激光工作物质和波长还太有限.可以证明任何一种纯物质都必然是一种激光物质.硫和氧都是激光物质,它们的激光谱线已有报道.本文报道用脉冲轴向放电获得SⅢ363.2:毫微米和OⅡ1397.3毫微米及398.3毫微米新激光振荡.  相似文献   

13.
李敏捷  陈其文  张先正 《科学通报》2023,(30):4055-4062
光动力疗法(PDT)具有高效的肿瘤细胞杀伤能力,因此被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但是光在组织中穿透性较差,限制了光动力疗法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肿瘤光动力治疗中外部照射光组织穿透力弱的问题,本文仿生萤火虫生物发光特性,构建了可在组织内部进行生物自发光的纳米材料.选择ZIF-8对生物发光系统进行封装,并选择Mn O2对ZIF-8进行包裹以此来减少纳米粒子的毒性.该纳米粒子能够实现发光系统在肿瘤部位响应释放.同时,选择激发波长与生物发光波长重叠的光敏剂直接与发光系统相连,保证了高效的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本文研究证实了该纳米材料具有层次分明的核壳结构,以及良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可被肿瘤细胞大量摄取.进一步研究证明该纳米材料可在肿瘤细胞高谷胱甘肽的微环境中降解,释放催化酶及发光底物,并在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的作用下进行生物自发光.同时,细胞实验证实了发光底物可通过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效应激发光敏剂产生活性氧,进行光动力治疗,对耐药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杀伤效果.本文构建的生物自发光纳米材料具有在生物深层组织进行生物自发光激活光敏剂光动力的潜力,有望解决肿瘤光动力治疗中外部照射光组织穿透力弱的缺...  相似文献   

14.
成功的蚂蚁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之一,这种个体弱小的动物在1.3亿年的漫长岁月里,竟然进化成了地球上最成功的社会性昆虫。如今,它们庞大的个体总数超过了其他所有动物个体数的总和,它们的总重量甚至和人类的总重量旗鼓相当。那么,小小蚂蚁是如何成为昆虫世界的强者的呢?  相似文献   

15.
墨西哥研究人员发现,日常饮食中增加可食性昆虫可以预防肠胃疾病和避免营养不良。其研究报告说,墨西哥目前有菱蝗、蚂蚁、金龟子、龙舌兰虫等500多种可供人类享用的昆虫。这些  相似文献   

16.
昆虫是动物中的大家庭,已命名的就有100多万种,约占全世界已知动物的2/3。在这么多的昆虫中,有极个别的昆虫还能杀人。昆虫究竟是怎样杀人的呢?南美洲有一种蚂蚁被称为“魔鬼蚁”,它们主要是以毒液来杀人的。这种毒液比眼镜蛇的毒液还毒,人畜只要被它们咬上一口,会立刻丧命。这  相似文献   

17.
光对高等植物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维荣 《世界科学》1989,11(1):20-22
光是高等植物生长发育及其分化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境因子。除利用光能来转化和贮藏能量的光合作用这一高能反应外,植物对光的另一个低能反应——光形态建成反应已日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植物的光形态建成反应实质上是受光调控的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光的几个参数都很重要,它们是:光谱质量(光质)、光照度(光强)、光照频率(单位时间的照光次数)和持续时间、以及光照的空间对称性与非对称性。从40年代发现光敏色素至今,人们对于植物对光的反应的研究已分别从植株、器官、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去年10月在日本召开的第16届国际植物学会议,专门讨论了植物光敏色素及植物的光形态建成,会议的论文几乎都是从分子水平上进行的,特别是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报道是关于高等植物的基因表达受光调控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植物光生物学的研究益已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一个氨氖混合气体受激光发射器的实驗結果。这种类型受激光发射器的工作原理,見文献[1—3]。我們的实驗得到肯定的結果:已观察到相干光振盪現象,輸出光功率达0.5毫瓦,波长6328(?),受激光发射光束的夹角小于3×10~(-3)弧度。  相似文献   

19.
一只蚂蚁找到食物以后,不久会有很多蚂蚁陆续围拢过来;蜜蜂结群迁徙,途中被天敌冲散后很快又会聚集起来.这些没有语言的昆虫靠什么建立起彼此间的联系?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它们是靠体内分泌的一种外激素--飞乐蒙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人生的记忆里,都有童儿童来说,蚂蚁是最容易观察到的模式千姿百态,会上演各种有趣的年时蹲在地上观看蚂蚁的场景。对一种昆虫。蚂蚁往往成群结队,行为故事。在我的童年记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