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经保 《世界科学》1998,(10):19-20,16
1983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同时在两个实验室被发现:一个是由卢克·蒙达尼耶领导的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另一个是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罗伯尔特·加洛及其同事们。现在人们把人类免疫缺陷称作可怕的疾病,“20世纪的瘟疫”——艾滋病(AIDS这个命名展开就是“获得性免疫缺陷  相似文献   

2.
张锁春 《科学通报》1992,37(5):475-475
我们已经知道很多风险因素影响艾滋病的传播。根据WHO公布的统计数据作宏观分析,给出计算AIDS/HIV患者累积数的近似公式,对及时掌握和预测艾滋病的发  相似文献   

3.
郭秀婵  曾毅 《科学通报》2006,51(23):2705-2713
人体对HIV-1的易感性, 除病毒本身和个体的行为因素外, 宿主的遗传因素, 即遗传变异起了重要作用. 一些个体的不感染和长期不进展现象完全是由于宿主本身的遗传背景造成的, 而非药物. 在过去的10年中, 有关宿主的遗传多态性与HIV感染、AIDS病程进展、抗HIV药物治疗效果和毒性的研究已成为HIV研究的热点. 宿主的遗传因素主要通过作用于病毒入侵细胞形成感染这一过程和修饰机体的免疫反应而影响对HIV的易感性和AIDS病程的进展. 这些遗传变异主要包括细胞因子受体和配体系统基因及HLA和抗原呈递系统基因. 前者有CCR5, CCR2, SDF1, IL10, RANTES, IFN-γ和CXCR6等. 后者包括HLA-B*57, HLA-B*27和HLA-B*35等. 其中CCR5和CCR2的变异是研究得最透彻的. CCR5基因编码区32个碱基的纯合性缺失 (CCR5Δ32) 可完全保护携带者不感染HIV, 杂合性缺失可延迟感染后病程的进展; CCR5Δ32还有利于抗病毒治疗. 对宿主遗传背景的的研究不仅可以理解HIV的自然感染过程, 对病情的预测、抗HIV药物的开发、治疗策略的制定及疫苗研究都有指导意义. 目前CD4阳性T细胞计数、HIV病毒载量、CD4阳性T细胞耗竭速度及AIDS临床症状是临床上判断病情的依据, 而没有考虑可能起重要作用的宿主因素. 最近的研究表明, HIV抑制因子CCL3L1 (MIP-1αP) 基因的拷贝数与个体HIV-1/AIDS的易感性相关. 拥有的CCL3L1拷贝数越少, 对HIV-1越易感. 每多一个拷贝就可降低4.5%~10.5% HIV感染的风险. 这使得通过筛查CCL3L1剂量, 结合其他宿主基因分型如CCR5, 预测个体对HIV/AIDA的易感程度、指导临床治疗成为真正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是逆转录病毒的一种,是导敛爱滋病(AIDS)的元凶。大约一个世纪前,猿免疫缺陷病毒(SIV)从黑猩猩传播到人,从而引发了HIV/AIDS的大流行。这是在逆转录病毒和其宿主之间长期共同进化斗争中所发生的最近的事件。  相似文献   

5.
本以对e—科学(e—Science)这一术语的含义下定义为开始,介绍了英国提出的斥资1.2亿英镑的e—科学倡议,其中5000万英镑用于资助科学和技术领域中的大规模e—科学领头项目。支持这些项目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旨在使分散而多种多样的计算和数据资源的共享及科学家小组之间的有效合作成为可能。这样一种基础设施被称作网格(Grid)。除了2000万英镑用于一种Teraflop计算机外,约1500万英镑用于e—科学“核心计划”——目的是在与工业合作中推进健全而通用的网格中间件(middleware)的发展。中对核心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了概述,包括一种e—科学网格测试台的细节,以及对早已向外界宣布的领头的e—科学项目作一简介,这些项目涉及从粒子物理学和天学到工程和保健等广泛的学科领域。除这些重要的e—科学项目外,核心计划还正在资助许多短期的e—科学示范项目,以及网络通信工程项目和一些国际合作活动。最后,我们用对开发一种网格的数据体系结构的必要性作一些评论来结束本,这种体系结构将使大家都能接通有关的数据库和平面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英国医生K.P.Coldman根据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在获得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发病初期,往往已经感染了结核菌,因此,对于HIV抗体阳性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患者,应该进行结核病的治疗。人结核菌是一种病原性很强的病原菌,在艾滋病发病以前就感染了结核菌,因此,可以说结核病往往是艾滋病的前驱病。调查报告发现在爱滋病患者中,新  相似文献   

7.
去年,在国际艾滋病讨论会上,医生们报导他们发现了几个患有令人迷惑的类似艾滋病的疾病,但未从这些病人身上发现感染艾滋病的HIV病毒。这些报导引起人们的忧虑:即一种来路不明的病毒可以引起一种新的免疫系统疾病。这种疾病的特征是人体CD_4-阳性T淋巴细胞减少,该细胞是抗感染的白细胞,它也是HIV病毒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8.
1989年,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制定专门计划,旨在发展预防HIV的疫苗和治疗AIDS的药物,这项协作研究规划涉及英国100多个实验室及欧美几个实验室间的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干细胞进行基因编辑,使其天然能够抵御HIV并将其移植到一名罹患血液系统肿瘤的HIV感染者身上。经基因编辑的细胞在患者体内持续存活了一年多且未引起明显副作用,但细胞数量较少,不足以降低血液中HIV的病毒载量。"这是在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人类疾病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学家费奥多·乌尔诺  相似文献   

10.
被列为2011年十大科技进展榜首的是HPTN052的HIV研究项目——早期口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Vs)预防HIV感染——在这项研究中,对包括一位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内的免疫系统相对完好  相似文献   

11.
1984年的一些重要发现,使我们了解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爱滋病AIDS)的病原体是一种后病毒即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Ⅲ型(简称HTLV—Ⅲ)也称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爱滋病相关后病毒也可能是同一物。发展了一种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它能检测出HTLV-Ⅲ抗体,从而提示人们是否接触过这种病毒。临床研究人员已证实能在体外抑制病毒的复制的各种治疗剂。虽然这些研究的最  相似文献   

12.
自1981年首次识别出艾滋病(AIDS)病例以来,流行病学家一直在密切追踪卡波济肉瘤。卡波济肉瘤的特征是,皮肤多处发生紫色肿瘤,它剥夺了AIDS患者的广泛皮肤。流行病学家提出了各种理论,用以探究卡波济肉瘤形成的原因。起先,一些研究人员把这种损害容貌的肿瘤归咎于性药波波斯(Popers)的使用。后来,很多流行病学家认为,某些病原体,特别是病毒,是卡波济肉瘤的根源。199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研究小组报道了一条引起科研人员极大兴趣的线索。流行病学家帕特里克·S·穆尔(PatrickS.Moors)及病理学家常源(YuanChang)描…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伦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庆澧 《科学》2002,54(6):29-33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自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至今已20余年.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的报告,估计到2001年底,全世界有6000万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2001年每天增加1.4万名HIV感染者,95%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中1.2万例是15~49岁的青壮年,50%是妇女.  相似文献   

14.
翟中和 《科学通报》1980,25(17):811-811
从一些急型与亚急型克山病患者的某些脏器分离到一些病毒株,并做过血清学初步研究.对其中一些未定型病毒株我们做了电子显微镜研究.从不同患者心肌、脾脏与血液分离的三个未定型毒株均观察到了病毒颗粒.病毒是在宿主细胞核内复制装配.毒粒的直径为35—37毫微米.虽然不能仅靠电镜观察最终确定病毒的分类地位,但本文的材料可以对分离的未定型病毒提出一些重要说明.同时对该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装配与核仁——染色质的关系提出一些有意义的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在经历30年两代疫苗的失败后,一、二代联合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疫苗(痘病毒ALVAC和gp120)终于在泰国RV144试验中显示了31%保护效果,尚无法用于预防工作.HIV疫苗的科学挑战为,病毒在自然感染中难以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只有另辟蹊径才能攻克这一进化的瓶颈.近年HIV疫苗不乏新的研究进展,从HIV感染精英控制者发现了超强广谱中和抗体,设计了一批稳定膜蛋白三聚体结构的新免疫原,探索了一些激活广谱中和抗体胚系B细胞的新方法,使用复制型病毒载体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持久性等.HIV临床试验也明显得到加快,与前30年仅开展了4个Ⅱb/Ⅲ期试验不同,未来5年将开展一批Ⅱb/Ⅲ期临床试验,包括南非重复RV144疫苗的试验已于2016年开始,强森公司与哈佛大学研制的Ad26/gp140疫苗的试验计划于2017~2018年启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联合开展前者的DNA复制型痘病毒(rTV)和后者的gp145疫苗的联合临床试验(比较复制型(rTV)与非复制型(ALVAC)痘苗疫苗的保护性),NIH的两个CHAVI-ID项目和疫苗研究中心正全力推进新型膜蛋白疫苗大规模临床试验等.这些HIV疫苗的研究有望对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李勇 《世界科学》2010,(1):22-22
<正>去年11月5日《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研究者运用修饰过的HIV病毒治疗了两名患有破坏性脑疾病——脑白质肾上腺萎缩症(ALD)的男孩。在治疗过程中,HIV病毒携带了一个具有治疗作用的基因,这标志着人类首次运用基因疗法治疗与X染色体有关的致死性疾病——ALD。  相似文献   

17.
艾滋病疫苗研发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自艾滋病被发现以来,科学界和产业界已经为此不懈努力了30余年.艾滋病疫苗的研发经历了从以产生抗体为主要目标,到以细胞免疫的产生为主要方向,再到抗体和细胞免疫并重的艰辛历程.RV144疫苗部分保护效果的实现使人们看到了艾滋病疫苗成功研发的希望,但目前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机制仍存在诸多不足,尤为重要的是,病毒直接摧毁机体免疫细胞——CD4~+T细胞,仍未找到HIV感染的"阿喀琉斯之踵",有效的艾滋病疫苗研发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近年来,HIV感染长期不进展人群(long-term nonprogressors,LTNPs),尤其是精英控制者中广谱中和抗体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极大推动了反向疫苗学的发展,在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果,新的保护性T细胞亚群也不断被发现,这些进展拓展了我们对HIV感染保护性免疫的认识,为有效的HIV疫苗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HIV疫苗研发困境既有病毒自身的原因,也有思维认识及现有技术手段局限等因素,要大胆尝试新方法新技术,运用颠覆性科研思维开展HIV疫苗研发.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15年里,各国政府与研究机构在艾滋病研究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科研人员与医生在疾病治疗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而且对引发艾滋病的HIV病毒是如何感染细胞的也获得了新认识。但是,科学家们对于HIV究竟是怎样导致免疫系统崩溃的,即感染的基本过程还不是十分清楚。多数研究人员坚持认为,HIV能直接杀死被称为协助者的T细胞,或CDe细胞,结果免疫系统因细胞被疯狂置换和取代而出现崩溃。据最新研究显示,C]X细胞分裂的不同途径可能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最近,一些研究人员怀疑,病毒有阻断新免疫细胞供给的作用。有些科学家…  相似文献   

19.
科学信息     
Nature,1988年12月1日臭氧层——臭氧层损耗的催化化学性质已经观察证实,但年复一年的大气层调制效应的动态机制仍是未解之谜. 世界艾滋病日——今天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艾滋病日,本期特发了两文。其中由牛津大学几位医学专家撰写的一文提出,能特异识别AIDS病毒结构抑制蛋白的胞毒T细胞可用于探测血清阳性个体的健康HIV-1,由这类病人确定的多肽顺序对于抗AIDS疫苗的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探索》2011,(9):8-8
一项新发现表明,一种坚韧的河龟——博迈斯龟,不仅挺过了疑似灭绝了恐龙的陨星撞地球事件,而且看来丝毫未受这场大灾难的影响。这项发现显示,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并非随机事件,一些动物种群遭受重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