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石器时期的漆器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的第三文化层出土了一只木碗,造型美观,内外都有朱红色涂料,色泽鲜艳.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棕色彩绘陶器,经初步试验,棕色物质为漆.在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古墓中出土的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约3400~3600年.  相似文献   

2.
随着美国俄勒冈州距今约1.43万年的史前人类DNA样本被发现,教科书上有关美洲大陆人类最早祖先的历史将被改写.科学家说,这些DNA样本比以前由克劳维斯人(1.31万年前生活在美洲大陆)制作的人类史前古器物提前了大约1200年.  相似文献   

3.
<正>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6000年,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1973年与1977年,在对河姆渡遗址的两次科学发掘中,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制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同时也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  相似文献   

4.
对长江三角洲和宁绍平原一万年来高海面问题的新认识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和海相有孔虫鉴定特征表明: 该区缺少全新世初至7 kaBP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7~4 kaBP是该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连续出现、逐渐增多、史前文明大发展时期. 在该区各遗址地层中, 海相有孔虫均出现在马家浜文化层之下的地层中, 除上海马桥岗身以东地区外, 在该区7 kaBP以来的地层中未能发现海相有孔虫的存在, 这一现象表明, 该区全新世最大海侵应发生在10~7 kaBP之间. 从河姆渡遗址文化层和出土器物年代、钻孔剖面有孔虫和孢粉证据可知, 河姆渡文化正是在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出现和发展的, 过去地学界关于长江三角洲和宁绍平原在7~5 kaBP为高海面的假说或理论难以成立. 考古地层学能够证明: 宁绍平原全新世以来7 kaBP以前应为高海面、7~5 kaBP为低海面、5~3.9 kaBP为洪水频发期.  相似文献   

5.
李占扬  沈辰 《科学通报》2010,55(10):895-903
2007~2008年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发现距今10~8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与头骨化石同层出土有大量哺乳动物骨骼化石. 部分动物骨骼中可能存在经人工改造的骨制品. 通过对遗址出土的部分骨骼化石进行微痕观察并与实验标本对比分析, 能辨认出灵井骨制品上确有锥钻、穿刺、刮削等使用痕迹以及疑似捆绑的微痕. 研究确认中国北方晚更新世早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 存在着有意识加工制作和使用过的骨制工具. 这一发现也证实了骨制工具的使用与石器一样, 是古人类技术发展和行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杨亚长  祝一志 《科学通报》2010,55(17):1747-1747
2006年3~6月, 考古人员在对陕西省商南县过风楼遗址(33°26′01″N, 110°47′39″E)发掘时发现了一处属于龙山时代晚期(距今约4400~4000年)的房址、窖穴等遗迹, 同时出土了大量的各类生产工具和日用陶器等遗物. 在一个龙山时代晚期窖穴中所出土的完整人骨遗骸显得粗壮, 据现场测量, 该人骨的身高(自足底至颅顶)为193 cm, 可排除因埋藏而导致骨骼变形等因素. “小巨人”被安葬在龙山时代聚落附近一个不规则形的窖穴中, 出土时头向东北俯身而葬, 既无葬具也无任何随葬物品(图1). 在“小巨人”遗骸附近发掘出龙山时期的三足鼎、双耳罐、和鬶等日用陶器, 根据发掘出的器物说明“小巨人”应当属于距今4000多年以前的龙山文化时期. 同时, 把“小巨人”部分骨骼样本[1]在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进行了14C测年[2], 实验室编号为XA4248, 测年结果为4340~4200 a BP(经树轮校正), 属龙山时代晚期遗存......  相似文献   

7.
泥塑,即用黏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它以泥土为原料,经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取材简洁、造型生动、想象大胆夸张,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000~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  相似文献   

8.
<正>1996年,成都平原上一系列史前遗址突现。在试掘中,出土了许多4000年以前的陶器和石器,在国内外引起轰动。那么,这批国宝级的文物现在怎么样了呢?最近,我对成都平原上的几处史前遗址进行一番走访,发现,同成都金沙遗址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批国宝备受冷落,保护状态堪忧。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包括新津县龙马乡的宝墩遗址、郫县古城村的郫县遗址、温江区万春镇的  相似文献   

9.
辉煌踪迹     
《科学之友》2007,(7):34-36
距今约4 000年前,山西进入夏文化时期,夏文化的肇始地、养成地,都在今天山西南部一带.1976年对夏县东下冯遗址的考古发现以及对晋中地区的夏时期文化考古,都证明了山西在当时的文化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正>鱼是自然界的水生动物,也是人类的重要食物之一。因鱼与"余"同音,所以鱼也成为了人类所崇拜的一种民间吉祥物,它饱含着年年有余的吉祥祝福之意。在探寻遗址的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在史前遗址中也发现了一些鱼的元素:刻于陶器上的鱼纹,如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的人面鱼纹盆或鱼形圆雕作品(虽有出土,在史前时期较为少见,一直到商代  相似文献   

11.
7000年前考古遗址出土稻谷的小穗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云飞  孙国平  陈旭高 《科学通报》2007,52(9):1037-1041
稻谷小穗轴基部的离层形成的差异是鉴别野生稻、 粳稻和籼稻的一个重要特征. 对长江下游的跨湖桥、罗家角和田螺山等3处距今7000年以前遗址出土稻的小穗轴特征观察的研究结果显示, 3个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所见的小穗轴可分为粳稻型和野生型2种类型, 没有发现具有籼稻小穗轴特征的稻谷, 表明距今7000年以前的水稻尚处于驯化过程中带有野生习性的原始栽培稻阶段, 粳稻是栽培稻的演化方向. 根据两种小穗轴比例推测长江下游在距今10000年以前开始稻的驯化.  相似文献   

12.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年)出土的一件青铜刀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也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年~4500年。而中国的青铜器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距今5000—4000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部落之间的战争日趋激烈,出现了城市的萌芽——城址.目前发现的主要城址有良渚遗址(距今4600—4300年)、陶寺遗址(距今4500—3900年)及石峁遗址(距今4300—3800年).  相似文献   

14.
广西百色盆地大梅南半山遗址发现与玻璃陨石共生的手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頠  莫进尤  黄志涛 《科学通报》2006,51(18):2161-2165
新近在广西百色盆地大梅南半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手斧等176件石制品, 保存于第Ⅳ级阶地网纹红土之中, 石制品的性质与百色盆地其他遗址发现的类似. 手斧和手镐等石制品与同时发现的155件玻璃陨石处于同一层位, 这些玻璃陨石的相关特征显示原生埋藏的性质, 证明百色手斧的埋藏年代与亚-澳散布区玻璃陨石的降落年代一致, 距今约0.8 Ma. 在网纹红土层之上的堆积物中还发现丰富的石制品, 进而暗示生活在百色盆地的早期人类, 曾亲历并成功地躲过早中更新世之交的这次重大的天体事件.  相似文献   

15.
陈淳  郑建明 《科学》2005,57(5):34-37
最近,有两项考古新发现颇为引人注目。其一,湖南道县玉蟾岩出土了距今12000年的5粒炭化稻谷,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稻谷,将人类的稻作文明又向前推了3000年。其二,中美考古学家从距今9000~7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陶器沉淀物中鉴定出由稻米、蜂蜜和水果酿造的酒类残渍。虽然一般读者可能看不出两项发现之间有什么联系,但是这很可能为我们解决中国水稻栽培起源的原因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世界科学》2008,(3):48-48
据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挪威考古学家在北极一个偏僻小岛上发现了一个距今约1.5亿年的巨型海洋类爬行动物化石,这个巨型“怪兽”属于一种未知的蛇颈龙品种,考古学家还成功复原了这个史前怪兽的原始模样。  相似文献   

17.
<正>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盆地黄河北岸的第二级阶地之上,是一处以大型的齐家文化(4200~3600 a BP)为主的聚落遗址[1].在遗址区8处房址中发现了32具非正常死亡人骨遗骸和惨烈灾难场景,被称为“东方庞贝”,并出土了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凭借其罕见的史前灾难遗迹和诸多突破性的新发现,喇家遗址入选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4].近年来,对于造成喇家遗址齐家文化时期人群突然死亡和聚落毁灭废弃的灾难问题,学术界提出了各种观点和见解,引发了激烈的学术争议[4~9].  相似文献   

18.
辉煌踪迹     
距今约4000年前,山西进入夏文化时期,夏文化的肇始地、养成地,都在今天山西南部一带。1976年对夏县东下冯遗址的考古发现以及对晋中地区的夏时期文化考古,都证明了山西在当时的文化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重庆库区旧石器时代至唐宋时期考古遗址时空分布特征从遗址的时间分布、平面空间分布和垂直空间分布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采用神农架大九湖旧石器时代以来连续沉积泥炭地层的孢粉记录,并结合前人对历史时期自然环境演变研究,对本区旧石器时代至唐宋时期自然环境背景进行了重建.通过考古遗址时空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对比,对本区新石器时代至唐宋时期考古遗址分布的时空变化与自然环境演变、自然环境灾变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重庆库区旧石器时代至唐宋时期677处遗址时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西往东、从高往低逐渐增加的.遗址多沿江河分布,且在河流交汇的区域呈聚集状态.史前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高度明显高于历史时期.分析认为:(1)各时代人类都需要选择既靠近水源、又便于抵御洪水的河流1~2级阶地为生存地点.全新世以来,受区域构造抬升作用,河流相对下切,时代较早的史前遗址往往被置于较高的海拔位置;(2)重庆库区地形起伏较大,在受河流侧旁侵蚀与堆积形成的宽谷和阶地才有更多适于古人生存的空间,故遗址多沿江河分布;(3)本区早期经济以渔猎和农业为主,但在山地地区陡峭的地形限制了耕作业发展,而在河流交汇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鱼类资源丰富,因而成为人们较为理想的耕作和渔猎场所;(4)本地区人类遗址时空分布变化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人类没有尖牙利齿,劳作、狩猎、自卫,都离不开工具和武器。早期的工具只能利用石头、植物的枝干或动物死后留下的骨骼。考古学家在史前时期人类遗址中找到了不可胜数的石器,它们应有尽有,然而大同小异。在中国浙江省余姚河姆渡7000年前的人类遗址中,发掘出数以千计的兽骨农具,有的可以单独使用,有的钻了孔绑扎在木棒上使用。在巴黎的人类博物馆里,展示着一百年前爱斯基摩人捕鱼的用具和对付北极熊的武器,许多都是用海象牙做的。这些大自然中已有的材料为人类制造工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也从总体上制约了人类活动的水平。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