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格拉泽的梦想1881年,美国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1856~1943年)给美国电器工程学会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出了太空中充满能量的观点,他说,"太空中充满着能量,假若它们是静态的,我们的希望自然没有用处,然而假若它们是动态的——我们知道,这一点可以肯定——那么现在就应该考虑用我们的机器去利用这种伟大的自然之力了。"  相似文献   

2.
正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报道,第一只无线飞行机器昆虫振翅起飞了!美国科学家首次让其研制出的"机器蝇"(Robofly)独立振翅飞行,这或许只是微型机器人的一次小振动,却是整个机器人领域的一个大飞跃。"机器蝇"由华盛顿大学科研团队研制,其体重与牙签相当。该团队称,该"机器蝇"由激光驱动,自带"大脑"。研究人员把激光束对准位于"机器蝇"顶部的一块光伏电池,其能将激光转化为电能。但  相似文献   

3.
机器人冲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并端到你的身边来,这在科幻影视中是最平常不过的场景.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机器人要做到这一点十分不容易.德国研究人员花费了数年时间,才让机器人学会冲咖啡. 对人类来说,要完成简单的冲咖啡或泡茶的动作,是最基本不过的技能,几乎不需要学习就会.然而,这对机器人来说却很难.难度不在于如何识别咖啡或茶,难度在于它怎样去完成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对机器人来说,冲咖啡是一个十分精细的动作,尤其是拧开咖啡罐这个动作难度很大.这需要机器人的指头十分灵活,而且双手的配合要默契才行.  相似文献   

4.
说起"电子人",人们可能会想到不少科幻电影,可是英国的一位科学家却通过身体力行,将幻想逐步变为现实。原本由人类设计、制造,用以服务人类的人工智能机器最终反戈一击,控制了人类,这不仅已经成了科幻电影惯用的情节,也反映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所产生的忧虑。然而现在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电子人",他靠自己的意志控制了机器——他就是前不久《新西兰先驱报》所报道的现年57岁的英国雷丁大学科学家凯文·沃里克,他是英国颇具争议的控制论专家和思想家,现在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人",即一部分是人,一部分是机器。在沃里克看来,"电子人"将是电子时代人类发展的趋势,也是科学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正过去一年,塔拉·哈钦森(Tara Hutchinson)一直在琢磨:"大地震"来袭时,用薄板钢梁造的高楼会怎么样?为此,她建造了一座六层的塔楼,好比一根石灰绿色的手指矗立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郊区灌木丛生的山上。塔楼内有数百个应变仪和加速器,这些机器很灵敏,能够监测吹向墙面的风力级别。如今,哈钦森所需要的,仅仅是一场地震。在世界的大多数地方,这都是难题。即使在这里,一条大的地质断层直接穿过市中心。最近一次  相似文献   

6.
<正>西德尼·珀科维兹深入浅出地介绍研究人员为研发更安全、更耐用、惠及更多人群的脑机接口所做的诸多前沿工作。人类大脑是一种复杂到惊人的机器。人类大脑皮层拥有800多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又有1000个突触。我们的大脑每秒大约要处理100兆比特的信息。想象一下,要是在我们思考的时候,尝试实时测量、提取并解释我们大脑中的所有信号,会是什么场景?记录大脑曾经只是科幻小说和电影——比如《X战警》(X-Men)和《黑客帝国》(The Matrix)——才有的情节,但现在,我们真的有可能把大脑同计算机连在一起,并且通过这种系统控制机械手臂,或者把你脑海中的想法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7.
正科学家们在尝试着去理解大脑的几乎各个方面——从大脑在儿童及老年人中如何发育,到大脑如何被阿尔兹海默病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损害时——均将依靠这一新指南。大脑看起来就是一片平淡无奇的沟回,然而,大脑实际上可被划分为若干隐形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其专业分工:有些神经元组群在我们进行面部识别时变得活跃,有些在我们进行阅读时变得活跃,而有些在我们举起手时变得活跃。2016年7月底,研究人员绘制了最新大脑地  相似文献   

8.
科学之窗     
猴脑操纵机器人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M·尼古拉利斯(M.Nicolelis)及其同事把猴脑与一个简单的机器手臂连结起来,机器手臂就会摹仿猴子的手臂的二个动作,向左或右摆动及捡取食物。他们还利用互联网控制数百里外的另一个机器手臂摹仿猴子手臂的动作。猴子的动作与机器假肢的动作几乎是同步的。该研究组的成果报道刊载在《自然》杂志上。 数十年来,在脑细胞活动与肢体运动领域的研究成果为这项工作奠定了基础。研究人员现在可以预言,手和手腕的活动是受神经元活动激发的。但应用这些电信号来操纵动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欧洲启动的大科学项目"人脑计划"主要是以模拟人类大脑功能之研究目的,不管它最终能否实现这一目标,这一计划都将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帮助。从大型计算到成像技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我们可以想象,总有一天我们将了解人体最复杂的器官——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相似文献   

10.
德国将推出一款家政服务机器人,它能够搬运沉重、肮脏的物体,减轻单调乏味、令人厌烦的家庭琐事。这款新一代家政服务机器人被命名为“Care-0-bot.3”。它的身高仅1.45m,而且只有一只手臂,这个高灵活手臂具有7种自由灵活程度,机械手上有3个手指可以使其能够拿起瓶子、杯子和类似的物体,还能进行机械操作。机器人身上安装的压力传感器可以避免它用力攥握过度。机器人前端装配着一个盘子,它可以将客人需要的咖啡放在这个盘子中。  相似文献   

11.
上海科技馆的“机器人世界”展区,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展项:机场服务机器人。一个机器手臂被安装在行李传送带中央,不同颜色的行李散布在传送带上。当游客选择了某一种颜色的行李后,机器手臂抬起前臂,左右摆动进行观察通过安装在前臂上的两个摄像头的帮助,机器人识别并选定目标,同时驱动机器手臂将目标提起。  相似文献   

12.
<正>越来越多的游客发现,几乎已经遍及全球的星巴克,在意大利却不见踪影。星巴克一直没有在意大利开店的一个原因是担心失败——世界第一的连锁咖啡店品牌如果在世界第一咖啡大国业绩不佳,将是对品牌的巨大打击。星巴克的担心或许不是多余的。意大利人热爱咖啡,但他们固执地热爱着意大利自己的咖啡。Espresso(一个意大利咖啡语单词,有立即为您现煮的意思),这种利用高压水流通过磨成细粉的咖啡来制作的浓缩咖啡就是意大利  相似文献   

13.
变人传说     
我叫亚当,是地球人类2109年制造出来的一个机器人,是古达尔博士将我创造出来的。据说我是第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我的出生轰动了全球,我的外表跟人类一样,但我身体内部竟全是机器零件,我的大脑是用最先进的第十二代量子晶片制成,同过去的量子机器人不同,我的晶片据说是古达尔用自己的骨细胞制造出来的生化量子晶片,据说他造了300多片,只有我这片成功了,所以我幸运地成为了  相似文献   

14.
提倡科学用脑。大脑像一架高效率的自动化机器,工作到一定时间就会出现疲劳,这是大脑皮层防止过度消耗而发出的信号,提示你应该休息了。如果你经常不顾这个信号,毫无节制地过度用脑,势必使神经细胞能量消耗过多,大脑这架机器过度“磨损”而发生故障,结果往往是欲速而不达,  相似文献   

15.
最近,英国科学家沃里克在其寓所里,向来者演示了他多年研究的非凡成果。当他走近家门时,门便自动敞开,室内灯光自行开亮;进屋以后,浴盆自动放水;咖啡灶开始煮咖啡,酒桶开始温酒,电饭锅启动为主人煮饭……同时,有个悦耳的声音对他说:"早晨好,沃里克教授,有你的5封电子邮件"。这神气的一幕,是沃里克一手"编导演"的.他事先把直径3毫米的硅芯片植入自己的手臂。硅芯片中有微处理器,内设64个预先编好的指令程序。指令通过人体的特殊信号发出,传感器接收以后输入计算机,经过运算发出动作控制信号,便可实现上述各种生活服务、家务操作。这是人体与计算机交流"对  相似文献   

16.
机器人冲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并端到你的身边来,这在科幻影视中是最平常不过的场景,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机器人要做到这一点十分不容易。德国研究人员花费了数年时间,才让机器人学会冲咖啡。有关专家表示,这是家用机器人领域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中,人们常用智商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人聪明与否,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人类从石器时代靠进化得来的另一真正能力——交际能力。从事新兴科学"进化心理学"的研究人员指出:理解人类大脑智力的关键,就是要理解人的大脑并不是某种多用途计算机。确切地说,在人类进化的亿万年中,人的大脑得以进化是为了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这些任务对我们的祖先——古人类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人类从古人类那里继承来的这一遗产,仍存在于我们现代人的头盖骨里,并且影响着我们从选择谁做自己的伴侣,到诉诸暴力去解决问题;从我们如何讲一种语言,到人的道德观念和推理能力等几乎所有方面。在人类继承来的全部智慧中,"交际能力"是进化心理学家研究的最关键部分。在古代的热带大草原上,对古人类的最大挑战不是觅食和躲避猛兽,而是  相似文献   

18.
人的一只脚共有26块骨头、19块肌肉、33个关节、50多条韧带、50万条血管、4万多个汗腺。它真是一部神奇的机器!然而不幸的是,我们对它很不关心,很不了解。脚在人的身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支撑全身的重量和用来走路外,还发挥着人体"第二心脏"的重要作用。人的脚处于人体的最下端,有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人不断行走,刺激了这些敏感的神经末梢,通过脚——脊髓——脑而传入大脑,由于脊髓的各种神经与体内各脏腑器官  相似文献   

19.
爱尔 《科学之友》2007,(21):24-25
美国堪萨斯州哈钦森市18岁女孩莎拉·斯坎特林在1985年9月的一场车祸中遭遇严重脑损伤,陷入了类似植物人的长久昏迷状态中.然而,2005年2月,莎拉在昏睡20年之后,突然奇迹般地苏醒了过来,并首次开口说话,打电话问候妈妈.由于凭空"失去"了20年时光,尽管莎拉目前已经41岁,但她仍然觉得自己是一名18岁少女,就像车祸还未发生时一样.  相似文献   

20.
机器的进化     
思柯 《世界科学》2014,(10):1-1
<正>来自美国化学会2014年秋季会议的一篇报道称,化学家们正在尝试构建一种可以合成任何化合物的神奇机器——"当代炼金术士"有机化合物自动合成机,悄然开启了一场化学界的机器人大赛。LHASA算法、Chematica系统、ELN格式让人印象深刻,自动合成机装上智能的化学大脑才是成功的关键。化学家们对此充满信心,化学研究与人工智能的亲密接触或将带来新的化学革命。科学家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始于上世纪40年代控制论出现以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算是一个里程碑。会议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