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生态地质学的创立及其在大巴山区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作者新创立的生态地质学理论,并应用这一理论对大巴山区的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土壤圈和水圈的生态地质环境作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热-流变结构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施小斌  周蒂  张毅祥 《科学通报》2000,45(15):1660-1665
通过对南海北部陆缘3条深部地震剖面岩石圈热结构的计算,利用玄武岩固相线获得“热”岩石圈厚度,利用线性摩擦破裂公式和幂律流变公式获得岩石圈的流变结构。计算表明,“热”岩石圈厚度在大陆架区大约90km,往陆坡方向减薄,在下陆坡,洋壳及西沙海槽区减薄为60 ̄65km;在中西部陆架区及西沙台地区,岩石圈流变结构由上到下一般具脆-韧-脆-韧组合结构,海槽区因热地幔上拱,地壳与岩石圈减薄,上脆性层底界埋深仅1  相似文献   

3.
生物地球物理学的产生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永信  朱日祥 《科学通报》2011,56(17):1335-1344
地球庞大的生物群落广泛地参与了岩石圈浅层、水圈和大气圈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造过程. 认识生物圈及其与其他各圈层相互作用, 具有重要的地球系统科学意义.近年来, 随着生物地球科学的发展, 地球物理学方法和技术开始被应用于地质微生物改造作用、地球物理场对生物的影响等研究, 从而产生了生物地球物理学这一新的分支交叉学科. 本文评述了生物地球物理学的产生和一些最新研究进展, 旨在促进生物地球科学的发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4.
关于地球表层与地球表层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周俊 《自然杂志》1999,21(4):187-190
本文对地球表层概念的演变作了简短回顾,指出地球表层新概念将地球表层的范围拓展为软流圈以上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整个大气圈的地球部分.在新概念的框架内就地球表层的系统结构、组织特点和以岩石圈为基础的物质运动特点及其规律和影响等作了总结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球表层学的定位及其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5.
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地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青藏高原西北缘山-盆结合地带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发现了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向北俯冲,并与向南俯冲的塔里木岩石圈在西昆仑山下相碰撞的证据。这种大陆岩石圈相向俯冲碰撞图像,确定了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岩石圈尺度的耦合关系,反映出陆内大陆-大陆的碰撞过程。  相似文献   

6.
正湖泊及其流域是相对独立的自然综合体,是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陆地水圈和冰冻圈相互作用的连接点,青藏高原分布着中国一半以上面积的湖泊,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是地表过程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自2003年建所伊始就将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作为重点研究方向。目前该学科由朱立平研究员作为学术带头人,团队  相似文献   

7.
地球之痛     
科学家把地球分为4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它蕴藏了人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并孕育着地球陆地上60多亿人口和其他所有的生物,成为人类永恒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地球之痛     
科学家把地球分为4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它蕴藏了人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并孕育着地球陆地上60多亿人品和其他所有的生物,成为人类永恒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生态圈(ecosphere)一词是生物圈与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的结合,包括生物圈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在内,在地球史上它们是统一发生、统一演变和统一形成的。对生态圈演代历史的探讨,有助于揭示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地球作为宇宙行星体系的一员,其存在和发生、发展无不受宇宙环境的控制。过去受认识和技术所限,地学工作者较多地注意了对构成地球表层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生物圈的单系列研究。学科的高度分化使地质学、  相似文献   

11.
刘式达  刘式适 《科学通报》1997,42(14):1565-1568
地球系统包括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人类活动、气候和环境变化已迫使科学家研究这四大圈的相互作用.将地球科学和非线性科学联系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1)地球系统跨越很宽的时空尺度.从湍流到地幔对流,从植物的季节性循环到地球和生命的起源,其时空尺度跨越10~9量级以上.  相似文献   

12.
从1991年开始该委员会成为对所有学术机构开放的区域性非政府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合作研究行星地球物理过程和现象.最重要的问题是在地球的磁层、电离层、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及其相互作用,太阳活动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我们行星的物理性质、形状和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加强协作.此外,规定要完善  相似文献   

13.
根据首次在南海珠江口盆地最南端的BY7-1-1井中发现的晚始新世和早,中浙新世浮游有孔虫石化石组合,认为恩平组的地质时代为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最低海相层位至少可以亿溯到晚始新世。  相似文献   

14.
我国第5号地学断面的大地热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吴乾蕃 《科学通报》1990,35(2):126-126
中国地学断面的编制和研究是中国岩石圈计划全国委员会协调的项目,同时也是国际岩石圈计划80年代后五年的重要课题——全球地学断面计划(简称GGT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地学断面综合研究来了解全球不同地质单元的岩石圈结构、成因和动力学模式,其主  相似文献   

15.
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地质科学作为一门探索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分支,面对当今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重大社会挑战,必须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减轻和整治地质灾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储备和决策依据.地质学家只有不断对岩石圈及其他层圈的组成、演化及地质作用过程,矿产资源、能源的成因及聚集规律,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全球变化的地质记录和环境变迁等,获得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才能担负起当代地质科学的这个重大任务.在研究过程中,地质科学…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西部综合地球物理剖面和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孔祥儒  王谦身  熊绍柏 《科学通报》1999,44(12):1257-1265
应用青藏高原吉隆-三个湖综合地球物理剖面提供的重力,地磁,大地电磁和人工地震资料,对该区岩石圈速度结构、电性结构,密度与磁性结构进行了综合性研究,给出了各地体、缝合带,断裂带的深度及浅部结构特征,同时,依据青藏高原已有的地球物理资料,对比分析研究了高原东,西部的岩石圈结构,并探讨了高原深部构造及其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
王清晨 《科学通报》2002,47(20):1600-1600
由国际岩石圈计划第Ⅲ-8任务组主持,国际岩石圈计划委员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国土资源部联合资助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2年9月20至21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国际岩石圈计划第Ⅲ-8任务组主席从柏林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柴育成博士、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  相似文献   

18.
李强 《科学之友》2009,(7):158-159
高速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公路交通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文章结合山西地质地貌特征通过对高速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阐述了公路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地质作用与碳循环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袁道先 《科学通报》2011,56(26):2157-2157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关系的探讨使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后者是指碳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 以CO32- (以CaCO3, MgCO3 为主), HCO3-1, CO2, CH4, (CH2O)n(有机碳)等形式相互转换和运移的过程. 它既可制约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 如农林业和水泥生产、化石燃料的形成分布、大气CO2 浓度变化等, 也受制于一系列地质作用, 如风化作用、搬运沉积作用、地震火山作用等.掌握其运行规律和机制,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0.
应用沥青反射率推算油气生成与运移的地质时间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基于有机成熟作用理论,应用改进的Karweil方法,以塔里木盆地中地区某些钻孔为实例,提出了应用沥青反射率推算油气生成与运移地质时代的原理与方法,应用该方法推算出塔中地区古生代地层中3组沥青形成地质时代分别是中-晚奥陶世、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及晚第三纪,反映该区在这3个地质时期存在油气生成与运移。为渐青的地质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