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中太平洋富钴结壳剖面的锇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太平洋莱恩海山富钴结壳MP5D17的各壳层样品进行了系统的锇同位素组成测定. 研究表明, 结壳中187Os/188Os比值变化较大, 变化范围在0.4262~1.0155之间. 从底部到顶部, 结壳剖面中锇同位素组成呈有规律的变化趋势, 并与结壳的垂直剖面结构构造的变化相关联. 对比研究表明, 结壳MP5D17剖面的锇同位素组成曲线, 具有与80 Ma以来海水锇同位素演化曲线相似的演化趋势. 初步推测富钴结壳MP5D17的生长起始时间为72 Ma, 该结壳的生长过程中存在三次生长间断, 其时间分别为64, 53和37 Ma.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扬子克拉通北缘西乡-碑坝小区寒武纪-侏罗纪碎屑沉积岩的Mo、Nd同位素进行测定, 结合微量元素数据分析, 结果表明, 该区寒武纪-侏罗纪碎屑沉积岩的d 98Mo变化范围在-0.65‰ ~ +1.87‰之间, eNd(t)变化范围在-1.46 ~ -10.90之间. 茅口组晚期一个样品(4820)具有相对偏正的δ98Mo和εNd(t)(0.97‰, -1.46), 有可能与二叠纪晚期峨眉山地幔柱的喷发过程中, 扬子克拉通北缘古海水中富集的大量硫化氢有关, 此时海水中的MoO42-转变为MoS42-, 并具有偏正的Mo同位素组成. 晚二叠世长兴期样品(4814)也具有明显偏正的δ98Mo(1.87‰), 但eNd(t)相对偏负(-10.90), 并具有相对较高的总有机碳(TOC)含量和总硫含量(TS) (分别为1.52%, 2.02%), 暗示该时期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和有机碳埋藏量, 似乎表明脱硫酸还原作用产生的大量HS-, H2S与同期海相沉积岩明显偏正的δ98Mo有一定的耦合性. 研究显示, 古大陆边缘碎屑沉积岩的Mo同位素变化, 与区域构造活动及产生的环境效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可以作为指示区域古环境演化的有效示踪剂.  相似文献   

3.
宋世明  胡凯  温汉捷  张羽旭  李贶  樊海峰 《科学通报》2011,56(17):1378-1385
报道了粤西大降坪黄铁矿矿床的Mo同位素组成, 其Ⅲ号矿体的δ97/95Mo变化范围较小, 为-0.02‰~0.29‰, 平均为0.18‰ (n=3); Ⅳ号矿体的δ97/95Mo变化范围大, 为-0.70‰~0.62‰ (n=8), 尤其是主矿层处的5个样品均以富集轻同位素为特征. Ⅲ号矿体与Ⅳ号矿体明显不同的Mo同位素组成可能反映了两个矿体形成于不同的成矿环境, 并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后期热液改造和叠加作用. Ⅲ号矿体可能形成于一种开放的生物作用较强烈的缺氧环境, 而Ⅳ号矿体形成于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弱氧化的局限环境. Ⅳ号矿体主成矿层位的δ97/95Mo整体偏负且具有随成矿层位的升高而增大的特点, 反映了在局限环境条件下Mo同位素的分馏不同于海洋开放环境, 可能存在Mo的动力学分馏效应. Ⅳ号矿体Mo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大于Ⅲ号矿体, 还可能反映该矿体海底喷流沉积形成后, 受到了较强的后期热液改造和叠加作用. 因此, Mo同位素可以作为一种指示成矿流体以及成矿环境的有效示踪剂.  相似文献   

4.
茅昌平  陈骏  袁旭音  杨忠芳  季峻峰 《科学通报》2011,56(31):2591-2598
对长江悬浮物的物源进行示踪研究是认识长江演化、亚洲季风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的途径之一. 通过对长江下游南京段悬浮物的季节性采样, 系统地分析了悬浮物的Sr-Nd同位素组成. 结果显示, 长江下游悬浮物中酸不溶物的87Sr/86Sr值在0.725352~0.738128 间变化,εNd(0)值的范围为-10.55~-12.29, Sr-Nd 同位素组成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夏季洪水期相对于非洪水季节有较低的87Sr/86Sr值和较高的εNdN(0)值. 研究表明长江下游悬浮物Sr-Nd 同位素组成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受物源变化控制. 在季风气候影响下, 长江上游地区物理剥蚀强度的变化是造成下游悬浮物Sr-Nd 同位素组成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这一发现,为进一步应用Sr-Nd 同位素方法来研究地质历史时期长江沉积记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 计算得出长江悬浮物酸不溶物Sr 和Nd 同位素组成的入海特征值为87Sr/86Sr= 0.728254,εNd(0)= -11.26.  相似文献   

5.
铬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及其在水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含量的六价铬离子对环境与生态具有潜在的严重危害. 因此, 监测水体Cr的污染及其演化趋势具有重要的环境生态学意义. 介绍了Cr同位素原位示踪技术及其对环境水体Cr污染与演化趋势进行定量监测的原理.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铬同位素化学分离与纯化流程以及Cr同位素的热电离同位素质谱测定方法. 应用所建立的方法, 对湖北省某化工厂周围11个水样进行了测定. 样品的Cr 同位素特征表现为: 区域内样品的δ53Cr变化范围为-1.7‰~7.3‰、样品δ53Cr值随其与污染源之间距离的增加而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δ53Cr值与其所代表的水体污染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函数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Cr同位素比值能较好地显示当地水体Cr污染的空间分布规律, 并能根据铬同位素分馏程度对水体自净能力进行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南部羊卓雍错流域稳定同位素水文循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晶  田立德  刘勇勤  巩同梁 《科学通报》2009,54(15):2153-2159
稳定同位素被广泛应用于湖相沉积中古气候重建以及区域水文循环研究. 通过分析青藏高原南部羊卓雍错流域2年的降水、河水和湖水样品测得的氧稳定同位素结果, 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 并通过建立该流域湖水稳定同位素循环模型, 模拟了不同环境因子对湖水中氧稳定同位素平衡过程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该流域中降水、河水和湖水δ18O具有显著的季节和年际差别, 同时, 表现出明显的“季风循环”. 季风期, 降水、河水和湖水δ18O值较低; 非季风期, 降水和湖水δ18O值较高, 河水δ18O值在春季较高. 由于蒸发分馏作用, 流域内湖水δ18O比降水δ18O和河水δ18O高约10‰. 模拟结果表明, 湖水蒸发过程对于相对湿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在湖面相对湿度为51%时, 湖水δ18O经过30.5年达到目前的-4.7‰水平. 湖水表层水温和补给水δ18O变化对湖水δ18O平衡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南极冰盖雪冰氢、氧稳定同位素气候学: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极雪冰稳定同位素作为良好的气候代用指标为过去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系统总结了南极冰盖雪冰δD、δ18O、过量氘和过量17O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着重阐述了雪冰稳定同位素代用指标重建过去气候变化的可靠性与适用性. 在此基础上, 综述了南极深冰芯稳定同位素气候记录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 并结合现有南极雪冰同位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利用CLM模拟陆面过程中稳定水同位素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稳定同位素作为诊断工具引入CLM(Community Land Model), 并对巴西马瑙斯站在平衡年的不同水体中稳定同位素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模拟和分析, 旨在通过对陆面过程中稳定水同位素的模拟试验, 了解陆面过程中稳定水同位素的循环过程, 以补充观测资料之缺乏, 并最终利用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性进行水文气象过程的预测. 模拟的结果表明, 降水、水汽和地表径流中的δ18O均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 并与相应的水量存在反比关系. 与IAEA/WMO监测数据相比, CLM的模拟基本上揭示了降水中δ18O的实际分布特征. 另外, 模拟的月降水量与月δ18O之间的降水量效应以及大气水线(MWL)均接近实际状况.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引入稳定同位素效应的CLM的模拟是合理的. 但也看到, 模拟的降水中δ18O的季节差异明显小于实际值, 降水中δ18O的季节变化展示了赤道地区理想的双峰型特点, 但实际的分布却是单峰型. 这些差异的产生可能与CLM本身的模拟能力有关, 也可能与强迫资料的准确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史宝光  沈平  王晓锋  郑建京 《科学通报》2013,58(5-6):479-484
经多年反复实验和改进, 建立了高真空条件下、球磨机碎样、不经水介质直接收集解析气的装置和方法, 从而最大限度地排除大气污染、粉碎热解以及经水介质集气等各种干扰因素, 使所获解析气中的烃类气体体积百分含量大幅度提高, 最高可达80%以上, 碳同位素系列可实测至δ13C113C5. 利用新建立的装置进行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1) 利用烃源岩解析气的乙烷碳同位素组成判识烃源岩类型, 与应用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判识结果完全一致, 说明利用天然气的乙烷碳同位素组成作为判识母质类型的参数是可行的; (2) 利用烃源岩解析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计算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Ro值与烃源岩实测镜质体反射率吻合极好, 证实了利用统计学方法得到的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与热演化程度的对应关系是可靠的; (3) 首次建立了天然气气-源直接对比方法, 运用自然源岩样品解析气的实测δ13C1和实测Ro值建立的lgRo vs δ13C1表达式, 为油气勘探区进行精细油气源对比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利用LUMEX 915 和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等仪器, 分别对红原一个约150 a (210Pb 定年)时间跨度的泥炭剖面进行总汞含量和汞同位素比值测定. 发现泥炭中汞含量从底部到表 层逐渐增加, 汞同位素δ202Hg 从底部至表层呈变轻的趋势, 变化范围分别在16.7~101.3 ng/g 和 (?0.44‰±0.14‰)~(?1.45‰±0.22‰)之间. 研究结果表明, 工业革命不仅使研究区大气受到明显汞的 污染, 也使汞同位素组成呈现出变轻的趋势, 这说明人类活动排放的汞同位素与自然排放的汞同位 素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陡山沱期古海水的硫和碳同位素变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利用从碳酸盐岩中提取微量硫酸盐的方法, 实现了扬子地区陡山沱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连续的硫和碳同位素组成测定. 未受成岩作用改造的同一样品的硫和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能够同时给出扬子地区陡山沱期古海水的硫和碳同位素组成. 获得的高分辨率陡山沱期硫酸盐的硫同位素年代曲线可能反映了“雪球地球”事件之后全球古海洋的硫同位素变化趋势, 它与同时期的碳同位素年代曲线变化相似. 陡山沱期早期古海水的δ34S值出现超过20‰的正漂移, 同期δ13C值也出现高达10‰的正漂移, 使古海水的δ34S值和δ13C值分别达到+46.4‰和+6.9‰的高值. 在陡山沱期中期古海水的δ34S值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对应于较高的δ13C值. 随后, 古海水的δ34S值呈现较强烈的振荡, δ13C值也有类似表现. 在陡山沱期末期海水的硫和碳同位素都出现了大幅度的负漂移, δ值分别降到-10.1‰和-5.7‰. 扬子地区陡山沱期古海水的硫和碳同位素组成与变化意味着南沱冰期之后的海洋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 环境十分有利于生物繁衍与活动, 那时的生物产率和有机碳埋藏速率曾达到很高的水平. 不过, “雪球地球”之后的环境并不稳定, 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可能都曾发生过波动与反复. 发生在陡山沱末期海水的硫和碳同位素的负漂移是一次全球性事件, 可能与深部海水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古元古代冰期事件: 山西五台地区滹沱群的碳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凡凡  袁训来  周传明 《科学通报》2011,56(32):2699-2707
古元古代全球性冰期(~2.3 Ga)可能是地质历史时期发育最早的雪球事件. 华北地区广泛出露古元古代轻微变质沉积岩, 但缺乏古元古代冰期事件的沉积学证据. 研究了山西五台地区古元古代滹沱群(2.5~2.2 Ga)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结果显示δ13C 值在垂向地层序列中的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性: 豆村亚群大石岭组碳同位素高正值(δ13Ccarb 值3.2‰~1.0‰); 东冶亚群纹山组-大关洞组中部碳同位素值的降低(δ13Ccarb 值2.0‰~-1.2‰), 伴随着叠层石从繁盛到衰落的过程; 至大关洞组上部及其与槐荫村组界线附近碳同位素发生显著负漂移(δ13Ccarb值1.4‰~-3.3‰), 该段地层叠层石不发育; 在其之上的北大兴组-天蓬垴组碳同位素比值逐渐恢复到零值附近(δ13Ccarb 1.2‰~1.4‰), 叠层石迅速繁盛. 在东冶亚群建安村组-大关洞组中部出现的碳同位素负漂移可能是古元古代全球性冰期事件在我国华北地区的响应, 反映古元古代全球古气候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江西漂塘钨矿成矿流体来源的He和Ar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旭东  倪培  蒋少涌  赵葵东  王天刚 《科学通报》2009,54(21):3338-3344
江西漂塘钨矿是华南钨矿的一个典型代表, 对该矿床主成矿阶段形成的黄铜矿、黑钨矿样品进行了流体包裹体He和Ar同位素组成测定, 结果表明, 成矿流体的3He/4He值为0.17~ 0.86 R/Ra, 40Ar/36Ar值为354.5~590.7. 根据这些样品的He和Ar同位素组成特征, 即3He/4He比值介于地壳(0.01~0.05 R/Ra)和饱和大气水(1 R/Ra)之间, 明显低于地幔的3He/4He比值(6~9 R/Ra), 而40Ar/36Ar稍高于大气饱和水的Ar同位素组成, 结合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体及矿床中锂元素含量特征, 认为漂塘钨矿成矿流体以混有部分饱和大气水的地壳流体为主, 没有明显的幔源流体参与.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原生植被类型, C3/C4植物的时空演化规律等, 一直是黄土研究中争论较多的问题, 而黄土剖面元素碳碳同位素(δ13Cec)记录可能为植被演替变化提供新的依据. 元素碳(EC)是植被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其碳同位素较先体植被变化很小, 从而可利用δ13Cec记录反演植被变化. 采用化学氧化法提取黄土高原中部灵台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EC物质, 并进行δ13Cec分析. 结果表明, 该地区为C3, C4植物混合植被类型, 大多数时段以C3植物为主. 晚第四纪以来, 黄土高原C3, C4植物变化可能并不遵循简单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模式, 而是呈现波动变化: L4时期C3植物逐渐增多, S3时期C3植物较多; L3~L2时期C4植物增多; S1~S0时期C3植物再次增多. 在古土壤发育时期中, S3, S1时期C3植物较多, S2和S0时期C4植物相对较多. 在黄土堆积时期中, L4和L1时期C3植物较多, L3和L2时期C4植物相对较多. 在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上, δ13Cec揭示的植被变化与孢粉资料得到的结果较为一致; 与有机碳碳同位素(δ13Corg)所揭示的植被变化仅在末次冰期以来的时期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5.
贵州七星洞洞穴系统中锶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分析了贵州都匀七星洞(QXD)洞穴系统中各组分(土壤水、滴水及其化学沉积物与土壤、基岩等)的锶同位素组成(87Sr/86Sr), 结果显示, 各组分的87Sr/86Sr 比值特征差异显著. QXD-1#, 4#和9#滴水87Sr/86Sr 平均值分别为0.709568, 0.709139 和 0.708761, 其比值差异可能是由不同滴水点相应的渗流水运移路径、滞留时间和其他水文地质过程等因素不同所造成的. 两端员模式计算表明, 基岩(碳酸盐岩)溶解对1#, 4#和9#滴水的贡献率分别为40.8%, 57.6%和72.4%. 基岩溶解贡献率与之前研究的各滴水δ13CDIC 值没有正相关关系(基岩δ13C 值为1.8‰), 相反, 基岩贡献率相对较低的1#,其δ13CDIC 值最重(平均值?4.5‰), 而贡献率相对较高的9#, 其δ 13CDIC 值最轻(平均值?9.3‰), QXD-4#基岩贡献率高于1#低于9#, 其δ13CDIC 平均值(?8.6‰)却低于1#高于9#. 由此可见, 基岩的溶解对滴水稳定碳同位素的影响不是该洞穴不同滴水点间碳同位素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水体运移路径中, 可能前期方解石沉积(PCP)过程的发生才是滴水δ13CDIC 偏重的主导因素. 此外, 本研究还发现, 1#和4#滴水对应次生化学沉积物87Sr/86Sr 比值特征主要反映了上覆土壤系统(土壤水)与基岩溶解相对贡献变化,利用本地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87Sr/86Sr 指标表征上覆土壤风化强度及其变化是可行的,进而反映本区域季风气候信息.  相似文献   

16.
姚檀栋  周行  杨晓新 《科学通报》2009,54(15):2124-2130
根据青藏高原上建立的TORP(Tibetan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Platform)平台的28个站点获取的降水δ18O的研究, 探讨了季风期河水δ18O的海拔递减率, 也讨论了全年河水δ18O的高程效应. 研究发现, 青藏高原内部降水δ18O广泛受到不同水汽来源的影响. 印度季风对青藏高原降水及河水δ18O的组成起着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 受季风影响地区水体中δ18O比西风影响区的水体δ18O更贫化, 反映了西南来的海洋水汽在长途传输和随喜马拉雅山爬升过程使δ18O逐步贫化. 由于季风环流对高原南部气候的控制, 季风期河水δ18O随海拔的递减率更大. 综合考虑季风期和非季风期河水δ18O的高程效应发现, 其河水δ18O的海拔递减率大于不考虑季风期河水同位素组成的海拔递减率. 因为青藏高原上河水和降水的高程效应是季风和非季风期水汽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利用稳定氧同位素恢复古高度时, 需要考虑季风期高原水体中δ18O的组成和高程效应.  相似文献   

17.
贺兰山地区震旦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宁夏贺兰山地区出露的震旦系碳酸盐岩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 发现该地区震旦系正目观组碳酸盐岩碳同位素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 由北到南的几条典型剖面中δ13C值自下向上均逐渐减小, 变化范围都集中在?4.51‰~0.11‰, 最大负偏值达到了?6.88‰. 兔儿坑组中发现的宏体生物化石在华南灯影组中部出现, 从而将正目观组和兔儿坑组的形成时代限定在震旦纪. 冰川的发育导致了极端寒冷的气候, 海洋中有机质大幅降低, δ13C值出现普遍的负偏. 兔儿坑组代表了冰期的结束, 生物的复苏, 海洋中有机物含量增加. 通过与全球其他地区同期地层碳氧同位素分布的投图对比, 发现正目观组冰期沉积的形成时间可能晚于Gaskiers冰期, 研究其为探讨埃迪卡拉纪华北板块的古海洋、古地理环境和生物演化起了重要作用, 为全球同期地层碳氧同位素数据库提供了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乌江流域梯级水库中溶解无机碳及其同位素分异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选择长江右岸最大支流乌江干流上三座不同时期建造的梯级水库作为研究对象, 于2006年4月、7月、10月和2007年1月按水体表层、水深20, 40, 60和80 m分别采集了三座水库的坝前水体分层水样. 分析其中水化学特征、溶解无机碳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 水库表层水体中溶解无机碳(DIC)及其同位素(δ13CDIC)组成总体特征表现为: DIC浓度夏、秋季较低, 冬、春季较高; δ13CDIC值则相反, 夏、秋季节偏正, 冬、春季节相对偏负. 在垂直剖面上, 水体中DIC浓度随水深的增加逐渐上升, 而δ13CDIC随水体深度增加而偏负. 各水库的溶解无机碳同位素组成与天然河流中的差异较大, 而接近自然湖泊情况. 另外, 通过调查不同拦截时间的水库, 发现在水库的上层水体中, δ13CDIC随着水库库龄的增长而偏负, 水库的营养水平随着库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 上述结论表明水坝拦截后河流水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蓄水河流趋向于向湖沼化方向发展; 溶解无机碳同位素组成分异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示踪水库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由于植物碳同位素综合反映了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C, H2O交换的信息, 因此从理论上讲它们可以作为植物功能特征的潜在指标. 尽管前人的调查已经对这一假设进行了验证, 但相关的证据还较少, 我们需要进行更多、更广泛的调查来证实这一假设. 本文通过对湿润的寒温带气候区中国长白山不同功能群植物叶片(乔木、灌木与草本; 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 一年生草本、二年生草本与多年生草本)的碳同位素测定, 发现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有显著差别, 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植物δ13C值可以作为划分植物功能群潜在指标的假设. 另外, 我们的结果还指示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也存在明显差别. 不同功能群植物的δ13C值以及碳同位素指示的水分利用效率呈以下趋势: 草本<灌木<乔木. 同一生活型中, 常绿灌木的δ13C值和以及它指示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大于落叶灌木. 不同寿命的草本植物δ13C值也具有显著的差异, 一年生草本>二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 与前人在沙漠地区研究的结果(一年生植物的δ13C值低于多年生植物)不一致, 这表明不同寿命草本植物之间的δ13C值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可能与当地水分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20.
耿安松  熊永强 《科学通报》2000,45(Z1):2695-2698
采用玻璃管真空热解方法,并结合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IRMS) 技术对气源岩热解产物中轻烃碳同位素进行测定.热解产物中大量CO2的存在对CH4碳同位素组成的测定具有明显干扰,初始温度设为-40℃能够有效排除CO2对δ13CCH4测定的影响;另外,加大进样量(二次进样)或通过NaOH溶液吸收CO2有助于C2+轻烃组分δ13C的测定.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以获得热解产物中 C1~C7轻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对气/源对比以及天然气成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