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快速升温(800℃/min)和模拟普通回转窑升温速度(10℃/min)二种方法,研究了硅酸盐水泥熟料中C_2S和C_3S形成的动力学过程。研究结果表明,C_2S形成的动力学控制过程均属扩散范围;普通升温煅烧熟料中C_3S形成动力学也属扩散范围;但快速升温煅烧时,熟料中C_3S形成则属于过渡范围,由化学反应速度和扩散速度同时控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了导热量热法、DSC、TGA、DTA、SEM—EDXA 以及 X-射线分析等方法研究了 C_3A-CaSO_4·2H_2O-CaCO_3-H_2O 及 C_3S-CaCO_3-H_2O 等系统的水化和显微结构特征。发现 CaCO_3明显加速了C_3A 与石膏的反应,首先形成钙矾石,石膏提前耗尽。在钙矾石向低硫型硫铝酸钙转变的同时碳铝酸钙明显生成。细分散的 CaCO_3还加速了 C_3S的水化并随掺量增加而加快。水化产物生长在碳酸钙颗粒表面,对 C_3S 水化起晶核作用并改善了界面粘结。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以氟、硫作矿化剂煅烧硅酸盐水泥熟料时出现的过渡相氟硫硅酸钙(3C_2S·3CaSO_4·CaF_2)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3CaS·3CaSO_4·Ca F_2对 C_3S 和 C_2S在不同温度及升温速率下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乙酸在方解石表面的吸附机理,利用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乙酸的反应活性特征及其在CaCO_3(104)表面吸附过程中的电子转移以及化学键形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乙酸前线轨道主要分布于乙酸中重原子之上,其中O_((1))原子为反应活性中心;乙酸在CaCO_3(104)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处于穴位和短桥位之间即2个Ca原子之间;乙酸以解离态吸附,其中乙酸根趋向于以双齿桥键合模式吸附于CaCO_3(104)表面,H_((4))原子与CaCO_3(104)表面O_((3))原子形成羟基;乙酸与CaCO_3(104)表面之间存在电子的转移和化学键的形成,其中Ca_((1))—O_((1))和Ca_((2))—O_((2))形成离子键,H_((4))—O_((3))形成共价键,H_((4))—O_((2))形成氢键。  相似文献   

5.
美国俄克拉何马州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报导了使用工业分子筛从天然气中脱除30~160ppmH_2S 的试验。研究的条件范围如表1。表1 条件范围压力磅/标准平方时 750温度°F 40—76线速度 呎/分 25原料气浓度:H_2S ppm 30—160CO_2 体积% 1—3丙烷以上的重馏份体积% 1.3—4.7床层长度 呎 16分子筛脱硫时的现象证明了,H_2S 的吸附和 H_2S 形成硫氧化碳的吸附催化反应是同时发生的,其可逆反应如下:  相似文献   

6.
利用 XRD、TMS-GLC(三甲基硅烷化)等方法,对 C_3S-CaSO_4·2H_2O-H_2O、C_3S-CaSO_4-H_2O、C_2S-CaSO_4·2H_2O-H_2O、C_2S-CaSO_4-H_2O 四个系统的水化过程进行了研究,测定了结合水生成量、Ca(OH)_2生成量、[SiO_4]四面体聚合度及浆体的强度。结果表明:适量的煅烧石膏或二水石膏均能促进 C_3S 和 C_2S 的水化,但两类石膏的促进效果相近;指出了同二水石膏相比,煅烧石膏提高硅酸盐水泥强度机理的研究,应从它对水泥中铝酸盐矿物的水化和浆体结构形成过程的影响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7.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研究基态下Re~+与C_2H_4连续反应的机理.Re~+与C_2H_4的反应是一个典型的插入-消除机制,第一步反应(形成IM_1的过程)放出的热量高达416.64kJ/mol.Re~+与C_2H_4一旦反应,整个反应就能自动进行下去,这为高能材料的研究提供了参考.Re~+与C_2H_4生成Re(C_2H_2)~+,放出1分子的H_2,反应生成的产物继续与C_2H_4反应,随着吸附C_2H_4的增多,吸附变得越来越难,反应决速步骤的能垒也越来越高,C-H键的断裂随之变得越来越困难,H_2也越来越难形成.当吸附到第4个C_2H_4时,C-H键已经很难断裂.  相似文献   

8.
以纯化学试剂配料 ,研究了CaF2 对C3S和C4 A3S矿物形成及共存的影响。结果表明 ,掺加适量的CaF2 可改善配合料的易烧性 ,促进C3S及C4 A3S矿物的形成 ,有利于其在熟料中的共存  相似文献   

9.
以纯化学试剂配料 ,研究ZnO及ZnO与CaF2 复合对C3S和C4A3S矿物形成及共存的影响。结果表明 ,一定量的ZnO可改善配合料的易烧性 ,促进C3S及C4A3S矿物的形成 ,有利于其在熟料中的共存 ;当同时添加ZnO与CaF2时 ,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应用CS_2在Ag—S键中的单核插入产物(Ph_3P)_2Ag(S_2CSR)(R=C_6H_5或C_6H_2Pr_3-2,4,6)与1,2-二溴乙烷—异丙醇混合溶剂反应,生成一个中性四核银簇合物(Ph_3P)_4Ag_4Br_4,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其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刻蚀Ti_3AlC_2前驱体制得少层Ti_3C_2T_x(DL-Ti_3C_2T_x),以二甲基亚砜为反应溶剂采用溶剂热法控制氧化DL-Ti_3C_2T_x制备了TiO_2/DL-Ti_3C_2T_x复合材料。借助XRD、SEM、TEM、Raman等对相关样品的物相结构及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并通过罗丹明B的光降解实验评价了所制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DL-Ti_3C_2T_x片层的表面形成了均匀致密的锐钛矿型TiO_2纳米颗粒,通过控制溶剂热温度能够调控复合材料中DL-Ti_3C_2T_x和TiO_2的相对含量,并且当溶剂热温度为100℃时,所制TiO_2/DL-Ti_3C_2T_x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简要介绍溶解度参数(Hildebrand参数)的基础上应用Hildebrand参数及其相关经验公式,计算了乙炔(A—C_2H_2),甲基乙炔(M—C_3H_4),丙二烯(P—C_3H_4),乙烯基乙炔(V—C_4H_4),在二甲苯(Xylene)中的溶解度,并将乙炔的溶解度同后三者进行了比较,其比值定义为选择性。讨论了用选择性作判据,判断能否用二甲苯作为分离浓乙炔中C_3、C_4炔,烯烃的吸收溶剂。以上四种气体在二甲苯中的溶解度,本文还提供了两种不同测定方法的实测值。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电导率仪及pH计跟踪Ca(OH)_2碳化反应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Ca(OH)_2悬浮液吸收CO_2形成CaCO_3的过程中,反应前期过程速率受CO_2吸收控制,反应末期受Ca(OH)_2的溶解控制,其中吸收控制为整个过程的关键步骤。利用TEM及X衍射分析研究了超细CaCO_3的成核生长机理,探讨了CaCO_3粒子均相成核形成非晶态CaCO_3,并与Ca(OH)_2结合形成线性中间体,而后转变成方解石晶型CaCO_3粒子的过程。考察了添加剂的作用机理,提出添加剂能促进CaCO_3粒子的成核过程,阻止粒子的凝并生长。实验成功地合成出不同形态的超细CaCO_3粒子。  相似文献   

14.
1.Na_2CO_3—Na_2C_2O_4—H_2O 体系在25℃时是一个简单共饱和类型的体系,它的二个固相是:Na_2CO_3·10H_2O 和 Na_2C_2O_4,双饱和点的液相组成为:Na_2CO_3 17.50%,Na_2C_2O_40.945%,H_2O 81.53%。2.考察了 Na_2CO_3—Na_2C_2O—H_2O 体系中水相总饱和度,发现在双饱和时水相的总饱和度最大。3.比较了 Na_2CO_3—Na_2C_2O_4—H_2O 和 Na_2SO_4—Na_2C_2O_4—H_2O 二个三元体系,发现这二个体系有极大的相似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C_(11)A_7·CaF_2稳定性的因素,结果表明C_(11)A_7·CaF_2在1450℃以内,能够稳定存在;Mgo,K_2O对C_(11)A_7·CaF_2稳定性没有影响;Na_2O、P_2O_5和CaO能与C_(11)A_7·CaF_2发生反应、分别生成少量NC_6A_3、Ca_5F(PO_4)_3和C_3A,但在硅酸盐水泥熟料的正常煅烧制度下,反应程度较低,对C_(11)A_7·CaF_2稳定性不大.熟料中铝酸盐相存在的形式,主要取决于氟在熟料中的分布,CaF_2掺量较低,温度超过1350℃,C_(11)A_7CaF_2消失,生成C_3A;CaG_2掺量较高时,温度高达1450℃,熟料中的铝酸盐相仍为C_(11)A_7·CaF_2,而不生成C_2A.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分子轨道法讨论Ag_2C_2分子的成键方式,分析分子轨道能极的高低,阐明在Ag_2C_2分子中有两个多原子离域π键形成的原因,Ag_2C_2分子的结构式宜表示为: Ag—C—C—Ag π_(y4)~2,π_(z4)~2  相似文献   

17.
采用密度泛函及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的B3P86方法,在6-311++g(2df)基组水平上计算2-甲基环己酮(CH_3—C_6H_9O)分子从基态到第1~第8个激发态的激发能、波长和振子强度,并考察非对称有限电场对CH_3—C_6H_9O分子激发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H_3—C_6H_9O分子的S2,S3,S4,S5,S8等激发态激发能随电场强度的增大呈急剧减小趋势,即外电场作用下CH_3—C_6H_9O分子易于激发和离解.  相似文献   

18.
水溶液中C_1—C_8脂肪酸及乳酸的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C_1—C_8脂肪酸及乳酸和四甲基氢氧化铵生成季胺监,用二甲基乙酰胺作溶剂,在室温下和溴乙烷反应,生成对应的乙酯,其产率稳定在95%以上。生成的乙酯在10%丁二酸乙二醇聚酯柱上进行分离。本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虑了数项二重级数的Cesaro求和法与普通求和法之间的关系。设有二重数项级数如所周知,若已给出ε,有v,使m,n>v,时|δmn—S|<ε,则称{Smn}在cesaro意义收敛于和S,或者说C_1收敛于S。1、收敛的二重极数的C_1求和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为综合利用C_4烃类以扩大芳烃来源探索了新的途径。研究了H-ZSM-5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对C_4烃类芳构化催化效率的影响,以及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分布的效应。对C_4烃类在H-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的芳构化反应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再生性能作了初步考察。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掉丁二烯后的混合C_4烃类可用作制备芳烃的原料;在常压和反应温度为500~550℃,重量空速为1~1.7(小时)~(-1)条件下,液态烃收率为47~52%(重)。其中总芳烃含量达97~98%,C_6~C_8芳烃占91~93%。尾气主要由CH_4、C_2H_4、C_2H_6和C_3H_8所组成。已失活的催化剂经通空气再生后,活性能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