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身体自尊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自己的评价,通过健美操教学可以提高身体自尊的水平,从而保障个体自身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对被试者身体自尊水平进行测试,运用数理统计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体型、性别在身体自尊总分、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分维度的后测时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交互作用分析发现,组别和性别在运动能力子维度上有显著差异,性别和体型在身体状况上有显著差异;组别和体型在健美操对学生自尊的影响上交互作用没有达到显著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和学习动机诊断测验进行问卷测量,探讨179名高一学生自尊和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尊和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60~0.793);(2)成就动机、考试焦虑和自我责任性在自尊与学业成绩之间起着完全中介...  相似文献   

3.
王昕  廖凤林 《科技信息》2010,(21):I0119-I0120
目的:探讨学业可能自我及其与自尊的关系。方法:共有95名高中生参加了问卷调查,其中男生45人,女生50人。结果:(1)学业领域内的现在学业可能自我和未来学业可能自我有显著差异,但二者存在高相关;(2)现在和未来学业可能自我与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现在学业可能自我和未来学业可能自我的差异与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学业领域内的现在学业可能自我与未来学业可能自我存在差异,这两种可能自我虽不同但二者及二者的差异均与自尊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身体自尊量表(BE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31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身体自尊、人际关系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两两显著相关;身体自尊和人际关系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人际关系在身体自尊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人际关系在身体自尊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240名大学新生为被试,从自尊多维结构模型的角度,探讨自尊与心理控制源关系对新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新生的学业自尊、人际自尊、家庭自尊和身体自尊在性别上存在中等效应差异,男性高于女性;心理控制源在性别上不存在差异;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存在显著负相关;学业自尊能够预测学业成就的能力变化,解析度为19.8%;品德自尊能够预测学业成就的努力变化,解析度为40%.因此,自尊可以通过提高学业自尊和品德自尊,作用于能力和努力,从而提高大学新生的学业成就.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中活动时间、锻炼强度、活动频率和锻炼运动量在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和PSPP中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受和身体吸引等维度上没有存在显著差异。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运动心理学知识,探讨了体育院系学生专业学习中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体育院系大部分学生成就动机很强,测验焦虑较弱,智力水平较好;(2)学业成绩与智力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与测验焦虑之间存在着更为明显的负相关;(3)测验焦虑与成就动机、智力水平、学业成绩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4)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微弱的正相关,说明体育院系学生成就动机与效果之间尚有差距二  相似文献   

8.
文章研究采用心理测量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新疆1384名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女性进行调查,分析其社会性体格焦虑状况与身体自尊、锻炼态度、体型认知等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多民族女性社会性体格焦虑程度与BMI指数、减肥意向呈正相关;身体自尊和社会性体格焦虑的作用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二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不同社会性体格焦虑程度的女性锻炼态度总均分有显著的差异,二者相互影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中生身高、BMI等客观身体指标的现状、特点以及它们与身体自我的关系.方法:用黄希庭编制的身体自我量表测试615名初中生,同时测量其身高、体重.结果:男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身高、体重满意度及身体自我各维度均显著高于女生;初中生身高与身高满意度、运动特征、身材特征得分正相关(P0.01),高矮两组学生身高满意度、运动特征、身材特征均值差异显著(P0.01);初中生BMI与体重满意度、身材特征负相关(P0.01),正常、超重、肥胖3组学生体重满意度、运动、身材特征差异显著(P0.05).结论:身高、BMI影响初中生身体自我,因此,加强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身体自我意识,进而健全初中生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尊量表(SE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安徽省936名农村初中生(其中留守初中生565名)开展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并探讨了自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发现:(1)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留守初中生自尊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自尊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存在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呈现显著正相关;(3)消极应对和自尊可以有效预测心理健康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对216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探索了体育运动时间以及运动项目对于应对方式的影响.结果显示,中等运动时间的大学生倾向于采取更为积极的应对方式,而运动项目对应对方式未显现出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省3所本科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态度及影响体育健身的主客观因素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在体育意识和体育态度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近70%大学生的直接性体育行为与其体育意识不吻合;影响女大学生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是惰性大、依赖性强,而男生则是缺乏体育组织。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营造浓厚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完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是面向全体大学生、面向大学生健康发展的整个过程的健身理念与政策。"阳光"代表体育锻炼的最佳手段——自然;代表自由、公正的体育氛围;代表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有的身心收获;代表全社会对大学生所寄予的自立自强的希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相关部门的重视、配合、组织监督,特别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踏实工作,是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之"阳光"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有无体育锻炼参与习惯与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的抑郁水平和身体自尊水平具有性别差异。男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身体自尊水平,较低的抑郁水平;(2)大学生抑郁水平与身体自尊水平具有高度负相关,身体自尊水平可能是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心理中介变量;(3)有锻炼习惯的男女大学生比没有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具有较低的抑郁水平和较高的身体自尊水平,其中女生比男生的差异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实验对照法,探讨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身体自我特征是否与普通大学生存在异同,从身体自我的具体描述和身体满意程度2方面对被试的身体自我特征进行深入分析.(1)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组对于运动能力、健康和运动习惯的关注程度要显著高于普通组,而形态维度的关注程度较低.(2)在身体满意程度的积极和中性子维度上,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要低于普通组,而在消极和期待维度上要高.(3)男女生在身体自我的能力、健康和消极子维度上差异显著.总体来看,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身体自我特征与普通大学生组存在较明显的组别差异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及数理统计法,对玉林师范学院学生的体育生活进行统计检验与分析,目的是了解大学生体育生活的现状,帮助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其体质健康水平,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结果表明:在体育消费行为上,男女生在购买运动服装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而在购买体育类书刊、参加兴趣班培训的差异不显著(P〉0.05).在体育意识上,男女生在保持体重塑造体型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而在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和自我评价体质健康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在体育行为上,男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频度与形式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而在参与活动的项目上各有不同.研究结论:大学生体育消费形式比较单一,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明确且具有多样性、能动性,具有较强的体育锻炼意识.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抽样调查辽宁省部分高校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将学生按体育生活方式分成主动和被动两种类型,并对这两种类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具有主动体育生活方式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明显好于具有被动体育生活方式的学生.研究表明,大学生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体育专业平原大学生初入高原(2260m)后外周血白细胞(WBC)参数的变化及与高原适应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血球计数仪测定30名初入高原的体育专业新生入校第3d、第35d静脉血白细胞参数,并与世居高原体育专业新生进行对比.结果平原新生进入高原第3d外周血WBC总数增高,与高原新生相比差异明显(P〈0.01),平原新生主观感觉高原反应明显.对同一群体平原学生进入高原的第35d进行测试,WBC总数下降并与高原新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入高原者因环境因素刺激,人体会出现一系列应激性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积极,活动的频度较高;强身健体、消遣娱乐是其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体育意识淡薄、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体育场馆的收费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不力和缺乏锻炼的指导是影响广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很多研究文献表明:“积极的自我概念或身体表象依赖于愉快而自主支配的身体活动”,但是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各高校体育学院的学生,特别是经过长期的、系统的、艰苦训练的学生出现暴力事件的机率要远远的高于其他学院”。因此,通过研究体育运动负荷的双维度—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对个体积极的自我概念形成的作用,试图探寻体育运动的适宜性,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