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抑郁症并不是最近很郁闷就是抑郁症,抑郁症状可以是很多疾病的表现,不仅抑郁症有,很多疾病都可以有。比如躯体疾病完全可以出现一些抑郁情绪,一些慢性疾病如果长期治疗效果不好也会有抑郁情绪。其他一些精神障碍,也可以有抑郁的表现。抑郁症有症状学标准、严重程度标准和病程标准,所以必须经过医生的评估、检查才能确定。症状学标准有9条,如果9条中占有4条,并且情绪低落,那么就可以判断您具备了抑郁症症状学标准。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并不是最近很郁闷就是抑郁症,抑郁症状可以是很多疾病的表现,不仅抑郁症有,很多疾病都可以有.比如躯体疾病完全可以出现一些抑郁情绪,一些慢性疾病如果长期治疗效果不好也会有抑郁情绪.其他一些精神障碍,也可以有抑郁的表现.抑郁症有症状学标准、严重程度标准和病程标准,所以必须经过医生的评估、检查才能确定.症状学标准有9条,如果9条中占有4条,并且情绪低落,那么就可以判断您具备了抑郁症症状学标准.  相似文献   

3.
<正>一项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家庭心理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父母的心理状况和养育方式可能是导致儿童友谊破裂的重要因素。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和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研究人员对1523名来自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儿童及其父母的心理状况和养育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父母出现抑郁症状会严重影响其子女与同龄人的友谊。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与其好友"闹掰",一个很重要的影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12,(15):17-17
据介绍,失眠抑郁多为精神系统疾病,一旦错误用药,可能会对患者的神经及精神系统造成损害,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等精神障碍。此外,目前市面上不少治疗失眠、抑郁病症的药物。都具有一定毒副作用,如果长期服用,还可能造成头晕、恶心、焦虑、抑郁、恐慌等症状。对于重症患者来说,尝试“脾胃调理法”,进行中医调理,将是更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正>青少年的抑郁、双相障碍、焦虑等情绪问题,的确已不是个别现象,这些孩子的情绪问题,也并不是“不开心”“不想上学”这么简单。“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至20%”,前不久新发布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公布了上述数据。抑郁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走进心理科诊室求助的孩子是什么状态?珠江医院心理科“青少年情绪障碍门诊”负责人赵久波教授向南都记者介绍,青少年的抑郁、双相障碍、焦虑等情绪问题,  相似文献   

6.
几乎每个人都感到过抑郁,都有不高兴、感到压抑的时候。原来认为,只有成人才有这种体会,但实际上,连两三岁的孩子也明白“压抑”是什么感觉,假如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孩子会闷闷不乐、不说话,甚至会尿床。但是,人的抑郁情绪并非像快乐情绪那样,容易外显。一般说来,只有很亲密的人才会看得出来。多数人也只有在最亲近的人面前才会表现自己压抑的一面。抑郁情绪会使人工作效率低下、注意力不集中,非常沮丧。抑郁,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大约包括三种含义:抑郁情绪、抑郁综合征和抑郁症。抑郁情绪单指心境低落、不愉快、闷闷不乐。即所说的“郁闷”大体…  相似文献   

7.
超人气《虎妈猫爸》中,女儿茜茜为了能够让爸爸妈妈和好,茜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最后出现了抑郁症的现象.在引起人们热议的同时,也再一次将儿童抑郁症拉入了公众的视野.一个小孩怎么也会得大人才会有的病呢?怎样能发现孩子抑郁症呢?又该如何预防呢?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07,(19):49
面对同样的生活压力事件,为什么有的人会出现抑郁症状,而有些人则不会?专家认为,不但抑郁症有遗传学基础,焦虑障碍和青少年偏差行为都有遗传背景,焦虑与抑郁障碍的共病率高达60%。  相似文献   

9.
长期两地分居的夫妻可能常常有这样的体会:莫名其妙的抑郁情绪,常常会伴随星期天等节假日闯入你的生活,你会感到孤独、烦躁,心神不宁,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星期天抑郁症”。“星期天抑郁症”既是心理疾病也是社会病。最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14,(19):24-24
<正>儿童饮食是家长都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近年来,儿童性早熟的新闻屡见报端,而研究显示,大多数儿童性早熟案例都是"吃"出来的。那么,哪些食物会造成儿童性早熟呢?吃哪些食物易导致儿童性早熟1、过量的动物类食品由于对食物短缺年代记忆犹新,家长常希望子女现在能吃得更好,特别是祖辈们,生怕孩子吃得不够好。摄入过量的动物类食品,不仅易造成儿童肥胖,常常也摄入了过多的动物饲料中的添加剂。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家禽,绝大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08,(3):40-40
抑郁症是一种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等特点的常见精神障碍,其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危害及给社会造成的巨大负担早已为世人瞩目。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10%~20%,时点患病率为2%~5%,并有约15%~20%的患者最终死于自杀。然而,抑郁障碍的识别率、治疗率却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同时,在现时的“经典抗抑郁治疗措施”下,所获临床疗效远不容乐观,总体上有大约30%左右的抑郁症患者经各种抗抑郁治疗而无效,成为所谓“难治性抑郁症”。然而,目前国内外对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12.
许珍 《科学大观园》2011,(22):80-80
对很多人而言抑郁症就像熟悉的陌生人。人们提起这种"心病"时常常带有某些偏见——认为都是想不开惹的祸。但事实上抑郁症绝非仅仅是心病,更有其复杂的生物学原因,甚至和基因、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可以透视监测一个人大脑的变化,就会发现抑郁症发病时,其大脑纵横交错的神经传感系统某处正表现出信息通路不畅。因而芬兰发明了一种可以通过"照亮"大脑来激活大脑功能并改善神经递质的分泌,有效缓解抑郁症状的亮光耳机。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年末,68岁的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扮成圣诞老人来到达拉斯州儿童医疗中心,探访不得不在这里度过圣诞节的小病人们,并给孩子们分发玩具。该医疗中心一位孩子的母亲纳塔莉·史密斯在脸书上发表状态称:"猜猜刚刚是谁和特勤局人员穿  相似文献   

14.
正复旦大学冯建峰教授与英国华威大学、牛津大学等合作,首次发现了抑郁症与睡眠问题的共病病理机制,有望为改善大众尤其是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问题,甚至为治疗抑郁症带来革命性突破。7月26日,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卷》。这次研究通过对大样本脑影像数据的挖掘,找到了调制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之间关系的脑神经环路。研究者对近万名被试的影像行为大数据进  相似文献   

15.
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相互的竞争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嫉妒心理。嫉妒不能完全避免,但嫉妒过于强烈,任其发展,孩子则会形成一种扭曲的心理:心胸狭窄,喜欢看到别人不如自己,并喜欢通过排挤他人来取得成功。所以,妈妈应该让孩子从小懂得什么是正当竞争,并努力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成人不在孩子面前议论、贬低猜疑他人,这些都是预防、纠正孩子嫉妒心理的保证。不要凡事都把孩子进行比较。经常听到母亲说:“宝宝,你能不能争点气,像明明那样听话!”母亲的本意是想激励孩子,但实际上,这样比较会强化孩子间的竞争,导致儿童间接报复行为和冲突。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在开放心理病房团体心理治疗对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效果。采用的治疗形式是团体心理治疗,治疗方法是认知一行为疗法,试验组及对照组均是开放心理病房的抑郁症患者。本报告应用团体心理治疗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用于治疗康复期抑郁症患者的效果。结果证明团体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效果显著,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统计显示高达20%的儿童会出现焦虑和抑郁,但这些心理问题往往很难被及时发现,以致错过最佳干预时机。美国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一种儿童行为筛查工具,可以快速、准确发现这类问题。佛蒙特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杂志上介绍,他们使用可穿戴的运动传感器收集儿童行为数据,再利用机器算法进行评估筛查。  相似文献   

18.
<正>抑郁症在许多人看来是心理疾病,但是东南大学医学院姚红红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导致抑郁症发生,而通过菌群移植可以显著改善抑郁样症状。该成果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的在微生物领域知名学术期刊《肠道微生物》上。  相似文献   

19.
一些家长以为,抑郁症只是现代社会中大人们易患的疾病,自己的孩子还是个学生,怎么也得了这种病呢?其实抑郁症不分年长年幼,这些年更趋向低龄化,在大、中、小学生中都较为多见,而且又各有特征,与非病理情绪行为具有相似性,往往令人难以分辨。家长、老师及非专业人员,如果发现孩子有下列情况,并持续了一定时间(3个月以上),脑子里就该多一个问号:他们是否患了抑郁症?一、儿童抑郁症。主要见于小学生,年龄范围在7~12岁之间。诱发因素有:在学校受到某些小挫折和委屈,听见父母吵架,有的女生发病在月经初潮阶段。特殊表现:(1)情绪悲伤。变得经常哭…  相似文献   

20.
专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后发现,人类有10种特征与遗传直接有关。它们是:肤色:遗传原则是“相乘后再平均”,如果父母都是黑皮肤,孩子就不可能白色肌肤。身高:子女身高70%来自父母遗传。少白头:特殊性遗传,比率较低。肥胖:父母都胖,孩子53%会是小胖墩。青春痘:父母双方都有,子女肯定有。双眼皮:最显性的遗传。下颚:下颚形状绝对会遗传,尖下颚爸爸的儿子十有八九是尖下颚。秃顶:半数以上会遗传,而且还隔代遗传。声音:男孩遗传自父亲,女孩则像母亲。罗圈腿:是可以矫正的遗传,但长短改不了。十项遗传不易改变@丁永明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