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薇 《科技信息》2011,(6):280-280
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三大科(另两种为山水画和花鸟画)中出现最早的一种,是中国绘画艺术独立和走向成熟的标志。人物画内容丰富多样,题材广泛。色彩是绘画艺术的三要素之一,色彩的研究与应用,直接关系到一幅艺术作品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绘画中的色彩语言被誉为最大众化的语言。色彩指的是画面中颜色与颜色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反映出画家对艺术规律的认识和驾驭情况,还传递着画家的智慧、气质、修养及生活阅历等精神层面的信息。绘画中色彩语言的应用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无论从东西方绘画史的哪一方面来看,每一个时代都有与其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是每一个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由于文化及"色性"与"墨性"间易发冲突等原因,导致了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的"重墨轻色"。之后的将近一个世纪的"改良"浪潮中,"色"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出现了许多"色""墨"结合的新样式,但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显在的问题。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则在某种程度的传统回归的基础上,对"色"与"墨"的关系采取了较为冷静与成熟的处理方式,但在色彩的情感空间与精神层面的表现上,尚存巨大空间,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色彩人物画是表现色彩专业训练价值和意义的必需手段.色彩人物画技法也是高等院校美术技能基础训练的重点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艺术表达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创作方向的确定.怎样针对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在教学中灵活安排课程,运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本课程学习时间内,较好掌握色彩人物画的基本技巧,是高等院校美术学专业教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人物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几千年来,通过历代画家不断的艺术实践,形成了中国人物画独特的审美意识、美学观念和哲学思想的完整艺术体系,为工笔人物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中国工笔人物画较之世界各国的绘画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更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因此,今天我们研究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点,无疑对继承和发展工笔人物画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悠久的历史工笔人物画,一般称为“工笔重彩人物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笔工整细致、色彩…  相似文献   

5.
相对传统水墨人物画讲究"书法用笔","意象造型"而言,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理念有了很大改变。就写实性的水墨人物画来言,一些画家依靠掌握的素描描绘能力,在创作过程中采取制作的方式来完成作品,这类作品往往能在大型展览中获得评委和观众的肯定。我们应该分析制作性水墨人物画的利与弊,并就制作性水墨人物画的创作理念认真研究,以便于为当前水墨人物画创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全盛期。在唐代绘画中,人物画占主流地位。外来的佛教和佛画深刻地影响着唐代的绘画,无论是题材内容、表现技法,还是人物塑造、色彩运用,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绘画题材除世俗的官僚贵族、宫廷仕女、凡夫俗子外,非尘世的佛、菩萨、天王等也大量出现。佛画的色彩被引进中国画人物画,一改往昔的古朴典雅而为富丽绚烂。唐代人物画空前繁荣,大师辈出,成就辉煌。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物画发展历程表明,装饰意蕴作为一种风格,一直存在于中国画,特别是传统水墨人物画之中,并日趋丰富、完善、发展。本文通过对线条、色彩诸多画面因素出发,并着重探讨其在艺术形式上的表现手法(夸张,节奏感,韵律感),对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所呈现、暗含和折射的装饰精神进行一定的剖析。  相似文献   

8.
张云翼 《科技资讯》2007,(10):172-173
翻捡中国传统绘画论著,有关人物画创作、构图的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中国人物画的创作研究几乎要白手起家。从教育学的立场来看,人物画的创作研究必须注重每个效果背后的逻辑训练过程并把它理性的展示给人看。古代人物画创作、构图研究理论片纸不存,一开始现代人物画创作就立足于现代起点,这个现代起点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就是西方起点,使人物画创作在借鉴西方中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时对西方视觉艺术成果的引用使我们几乎失掉了民族绘画的精华部分——笔墨精神,过分的画面制作导致了绘画的过分理性状态,人物画创作观念的转变,创作手段的革命正在使中国人物画的审美取取向、价值尺度改变着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绘画艺术也是十分活跃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唐代画家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绘画题材。中国绘画题材的所有领域,在唐代几乎都被触及和开拓了。山水、花鸟、人物的色彩语言体系也在此时期建立起来,尤其是人物画科中的仕女画受到上层阶级的青睐,在色彩的运用上,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和装饰趣味。本文以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为主线,来分析仕女画中色彩的装饰性。  相似文献   

10.
写意人物小品画不但是对写生的整理和概括,更是写意人物画创作的前奏。写意人物小品画之所以被称做“小品”,犹如电视类的小品表演一样,篇幅不长但内容生动,且具备一切创作因素,和大幅写意人物画创作一样能起到令观者感化的作用。但它形式活泼,用笔用墨随性自然,没有大幅创作的严谨,却同样能给观者以赏心悦目的感受,这便是它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刁国强 《科技信息》2011,(11):I0204-I0204,I0232
二十世纪是中西文化真正全面交流的时期,西方写实素描技术在中国画教学中得以广泛普及。素描造型能力的运用对写意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拓展了写意人物画变现技法。写意人物画争论的焦点始终在于"笔墨"和"造型"。素描造型能力如何更好的运用于写意人物画中是关键问题。而提高造型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一个历史最为悠久的画种.当今社会朝多元化发展,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的观念意识以及审美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当代工笔人物画重新审视传统,借古以开今,在谙熟的面孔中发现曾经被忽略的东西,并由此引发出新的灵感,创作出既有时代感又有传统意味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人物画退居次要位置,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建国后17年间,中国人物画在造型、色彩、题材以及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对中国人物画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国画人物画教学体系的形成各有其成因,这两种在艺术思想上不尽相同的体系,前是徐悲鸿艺术思想的产物,注重以素描能力来塑造人物,造型精准,画风严谨而厚重,对人物的性格个性和思想情感刻画十分深入;后受潘天寿艺术思想的影响,注重传统,注重从花鸟画等其它传统画种中吸收营养,以用来改造人物画,其画风秀润、清淡,具有传统化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色彩冷暖、色调、色彩对比等方面的分析,说明色彩规律在电脑建筑画制作中的应用问题。提出电脑美术同样遵循色彩艺术规律,电脑美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6.
水墨人物画,俗称写意人物,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艺术大花园中的一枝奇葩。魏晋以前,山水、花鸟只作为人物画的配景出现,之后,山水、花鸟、人物逐渐明确分支。千百年来,通过各时期艺术家们的探求、变革,逐步完善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尤其是通过八十年代后的东西大融合,水墨人物画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在我国各艺术院校的教学中,人物画处于重要位置,在历次综合性美术展览中也占有最高比重。然而在我从事多年来的师专美术教学中,却发现每届学生的毕业创作以水墨人物画形式出现的却寥寥无几。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只几个周的水墨人物画课程,远不能解决有关造型、笔墨诸方面的基本问题,更谈不上创新与发展,这不能不引起作为一个本课程教师的慎重思考。我注意观察学生对待整个艺术门类认识的思想动向和学习态度、师专教育体制的特点及社会因素和教学的关系,谈点粗浅体会,或许能对水墨人物画教学起到一点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家王华南先生是一位为绘画奉献了生命全部力量的艺术家。从早年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中利用战斗间隙进行速写,到晚年专业从事美术创作,都能在认真继承中国绘画优秀美学传统的基础上,自觉追求艺术创新,并高度重视时代精神的表现和艺术意境的创构。他一生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当属雪景画的创作,他的雪景画有气韵的灌注,有心灵的咏叹,有笔墨的灵动,还有对情化了的自然现象的精湛描绘,呈现出浑厚苍茫、淡雅深远的意境,画作的艺术造诣得到了新的升华。  相似文献   

18.
花鸟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起源于中国唐代。花鸟画历经千年的发展,经过无数的创造与探新,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与流派。陶瓷花鸟工笔画是运用点、线、色彩、明暗、构图等手段在陶瓷表面上创作图像,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这审美感受、创新意识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罗文凤 《科技资讯》2014,(30):212-212
该文通过阐述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民族化道路过程中形成的第一次创作高峰期的典型作品。从西洋作曲技法、西洋各种音乐思潮对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影响;中国作曲家在当时中国现实社会环境背景中,继承和发展中国民间民族音乐,创新小提琴音乐艺术。自觉主动进行小提琴音乐艺术民族化创作。艺术家们认识生活、表现生活、塑造形象的作品,重现了人们生活及人民心声。论证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至1949在中国形成的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第一次高峰。  相似文献   

20.
色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美化生活的同时也对审美产生影响。中国传统色彩历史悠久,色彩丰富、色泽持久、自然环保。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认识、应用、发展及研究,有利于人们对本民族色彩的认知和判断,提升色彩的使用和传播,让具有民族特色的色彩艺术发挥其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