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1:1仿形磨削表面粗糙度影响因素和加工误差组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实用的保证均匀表面粗糙度的控制方法和仿形加工误差的计算方法。得出:可依据具体的磨削型面和仿形结构控制磨削工艺,保证稳定的表面质量;可通过伺服系统、磨具和仿形结构的误差及型面特性确定仿形磨削型面上每一点的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2.
将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应用到电火花线切割多次切割加工预测中,减少参数选择的盲目性.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进行放电脉宽、脉间、峰值电流、运丝速度、工作液及每次切割的偏移量对切割速度、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试验,将实验数据作为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将误差序列的均方差作为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性能的评价指标.实验发现:利用GRNN网络的切割速度预测误差小于4%,表面粗糙度预测误差小于2%,预测精度较高,可以有效地指导加工参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电解磨料复合加工技术是国际80年代开发并逐步在生产中应用的新技术。在所研制的数控电解磨料复合加工机上加工不锈钢薄板试件,表面粗糙度可达Rao.016mp~0.002mp。该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它可用于难加工的导电材料,如要求具有低粗糙度的平面、圆柱面、圆锥面、圆弧面的材料加工等,  相似文献   

4.
短电弧铣削加工技术属于特种加工行业中电加工的技术范畴,尤其适用于特硬、超强、高韧性等难加工材料的高效加工。但工件加工表面的技术特性(表面变质层、硬度、残余应力、表面层缺陷等)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为获得短电弧铣削加工良好的工艺效果,引入传统BP算法和Levenberg-Marquardt(简称L-M)算法,构建短电弧铣削加工表面质量模型。通过分析表面质量的影响因素,选取放电电压、频率、气压、脉冲时间为模型的输入,表面粗糙度、变质层厚度、工件材料去除率为输出,比较两种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基于L-M算法的BP神经网络对表面粗糙度、变质层厚度、材料去除率的平均预测误差分别为2.9%、9.4%、4.6%,低于传统的BP神经网络。相比传统的BP神经网络,改进的LM-BP神经网络模型提高了预测精度,实际工程中可用于优化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5.
数控车削加工路线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控加工工艺路线是编制数控加工程序的重要依据之一,合理选择加工路线对保证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及充分发挥数控车床的效能非常重要。结合实践经验研究典型的数控车加工路线。  相似文献   

6.
人工神经网络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采用BP算法的三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的工作原理,研究了神经网络实时监控系统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在数控加工控制中的具体运用,该方法可以实现数控加工过程自适应优化控制。  相似文献   

7.
超声表面滚压加工参数对40Cr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超声表面滚压加工各种加工参数对供货态40Cr轴表面粗糙度的影响。采用表面粗糙度分析仪对初始及加工表面进行测定,并使用显微硬度计测量该技术对40Cr表层沿深度方向的硬化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超声表面滚压加工技术能显著降低车削的加工痕迹,改善金属材料的表面质量;各工艺参数对试样表面粗糙度均有一定影响,并产生不同程度的表层硬化作用;并且给出了各工艺参数的合理范围,试样的表面粗糙度值可降低至0.2μm以下。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钛合金材料加工较困难、工艺上选择数控加工参数难等问题,通过大量试验总结,优选数控加工参数,优化数控编程技术、刀具材料和参数,采用小切削量和高速球铣刀的数控加工方法,最后运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其结果达到了零件的加工工艺要求。解决该难题的关键所在是:钛合金材料的特性、曲面造型方法、数控加工工艺、铣削方式等。  相似文献   

9.
可控电解珩磨是以微机实时控制电解珩磨过程中工件表面的电解电场强度 ,从而调控各点的金属去除速度 ,获得工件要求几何形状精度的新加工方法 .该方法在降低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同时 ,还具有纠正工件几何形状误差的能力 ,尤其适用于高精度复杂形状工件和难加工金属材料的精密加工 .采用不完全微分 PID算法实现电解电流的闭环控制 ,并且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系统的施电模型 .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获得满意的加工精度 .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斜轧轧辊数控加工的分析,确定了斜轧轧辊孔的数控车削加工曲面方程,认为4轴(联动)控制的数控车床可以加工出理想的斜轧球类件轧辊辊形曲面。对2种常用3轴控制的数控车削加工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了其加工的数学模型,并对其理论加工误差进行了分析,为3轴数控车削加工控制和减小误差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交流伺服电机数学模型和矢量控制理论以及模糊控制理论,实现了以DSP为控制器,淡主回路,以模糊控制器为速度环,以矢量控制滞环比较器为电流环的交流伺服系统。  相似文献   

12.
针对负压伺服控制系统特点,提出采用模糊PI复合控制器补偿系统弱品质,实现了负压气信号的高精度、高响应的实时控制.实验研究表明,这种负压伺服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稳态精度和动态性能,如跟踪频率为f= 0.6 Hz 的正弦波时,其幅频误差和相频误差分别为0.36 % 和3.594 9°,所产生的负压气信号能够满足某仿真装置的精度和响应特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基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CIPS控制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离散工业CIMS和流程工业CIPS的递阶控制结构的研究,针对流程工业的特点,将CIPS控制功能结构分解为管理信息系统层(MIS),先进控制与优化层(APC)和基础控制层(BC)3个层次,提一种基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Lon Works的体系结构,分析了这种由管理层(LAN)和控制层(LON)构成的2层结构的特点,并给出了一个通用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14.
针对双载荷轨道起重机在抬升重物时的消摆时间长、定位速度慢的问题,提出采用最优控制理论和卡尔曼滤波算法,设计线性高斯二次型(Linear Quadratic Gaussian, LQG)控制器并对其进行残余振动抑制。首先,运用Lagrange方程建立起重机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其次,运用雅可比矩阵将非线性方程线性化,得到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通过证明线性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性,选择合适的权函数,设计最优二次型线性调节器(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 LQR)和最优状态估计器来得到LQG控制器,通过建立相关模型的Simulink控制系统仿真表明:设计的LQG控制器能有效衰减残余振动;通过与PID控制器对比分析,所提出的LQG控制器能更有效衰减残余振动幅值,振动的超调量更小,所需的稳态时间更短,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温度控制系统的构成、原理及控制算法,提出了副回路采用比例调节、主回路采用混合型模糊控制器的控制思路,并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对系统进行了仿真。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基于控制系统模型提出前馈控制结构. 该种前馈结构可以保证指令输入到指令输出与扰动输入到指令输出完全独立,充分考虑了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保证了控制系统的响应跟踪能力与扰动抑制能力的最优化. 实验结果表明,该种新型前馈系统相比于传统的基于低通滤波的前馈系统具有更好的速度及电流指令跟踪能力,消除了低通滤波前馈对指令滤波造成的失真,该方法大幅提高了控制系统的速度跟踪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针对单元机组协调系统具有多变量强耦合、非线性及参数时变的特性,提出了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单元机组协调系统控制方案.其主要特点是把每个通道的耦合环节看成该通道的外扰,通过自抗扰控制器中的扩张状态观测器对总扰动进行估计,并在控制信号中加以补偿,从而实现了单元机组的解耦控制.通过对一个通用的非线性协调系统模型的仿真研究,表明了该方案具有较好的解耦效果、较快的响应速度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18.
企业的预算控制系统与控制环境紧密相关,随着企业的控制环境变化而变化。传统预算控制系统由于缺乏对控制环境的考虑而产生各种弊端。基于此,以控制环境为切入点,以权变观、系统观和整合观为原则构建了基于环境的预算控制系统。在此基础上,对预算控制系统中的预算松弛、预算控制变量选择、预算控制紧度选择及预算评价和激励等关键环节进行改进,从而提高预算控制系统与控制环境的适应性,充分发挥预算控制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果实的稳定抓取,结合果实的生长情况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多指机械手.采用自适应模糊进行控制,并在模糊输入输出记法上做了改进,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光电旋转编码器产生高速脉冲,引入PLC高速计数器端进行计数,利用PWM变频调速,设计电梯控制系统。该系统确定电梯理想运行速度和加速度曲线,实时计算电梯的楼层位置、平层位置、上下换速点,实现电梯的精确定位,实时完成乘客呼梯请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