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文轩在他一系列的少年小说创作中都表达了苦难的主题,他努力寻求苦难意识与少年小说创作的完美结合,苦难意识融化于其诗性唯美的少儿文学作品中,构成作家创作直面当下的一种精神立场。这种苦难意识具体表现在直面苦难的勇气和信心、苦难中的神性升华、从苦难走向成长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玄幻小说的诸多作品着力表现了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成长主题的生成使玄幻小说与犬儒主义划清了界限;小说在成长历程中突出的个人素养和个人教育的两个要素,更进一步地体现出当代青年的人生态度;小说也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表露出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3.
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属于“诗化小说”一脉,无论在语言的诗化,结构的散文化,意象性抒情以及象征性意境的营造等方面都呈现出了“诗化小说”的特性。从叙事策略来看,曹文轩成长小说叙事的儿童视角,叙事的主观化和叙事采用的语言,均体现了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任趋 《当代地方科技》2010,(23):145-145,157
成长主题一直是西方文学所关注的焦点,但直到近年来成长小说才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本文先是列出了成长小说的定义,之后文章着重分析了成长小说面临的叙事困境,并通过第一人称叙事角和第三人称叙事角两个方面分析了英美成长小说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5.
刘湘琦  王莉莉 《科技信息》2009,(21):137-137
成长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中占有突出地位,本为通过对两篇成长小说的浅析来探讨“身份确立”这一美国华裔成长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展现了男性少年的成长历程,小说塑造了众多富有个性的男性少年形象。而女性也成为这一类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形象,这些女性具有美丽、善良等特有的品质,这些品质使作品中的女性呈现出类型化、概念化的特征,小说中的女性仅仅作为一种性别符码也体现了作者的传统男权观念。  相似文献   

7.
成长小说起始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它并非简单的冒险故事,而是聚焦主人公寻找自我,完成心理和精神的蜕变,最终变得成熟这一历程的文学作品。《哈利·波特》无疑是一部难得的成长小说佳作。主人公哈利在对于信仰的认识不断改变直至最终坚定信仰的过程中一路成长,不仅收获了友谊、家庭、爱所带来的感动,还有更深层的蜕变和成长。  相似文献   

8.
作为解读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其主题往往包括成长时期、学年时代、旅行、爱情以及寻找自我身份等方面.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女勇士>中大量运用了成长小说的理论,赋予其成长的主题.然而作为一名华裔女性作家,汤亭亭又改写了传统定义下的成长小说,赋予其新的主题,因此本论文试图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去探讨汤亭亭<女勇士>中异与传统的成长主题,以证明<女勇士>是德国成长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成长问题一直是文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各个时期都产生出大量描写青少年成长心路历程的名家和名作,由此形成了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模式——成长小说。《数星星》是众多的成长小说中的一篇,作品中的小主人公在恐怖的战争环境中走向成熟。安玛丽本是一个单纯的小女孩,战争让她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姑娘,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地下世界》中,德里罗以几个家庭和人物的成长来呈现20世纪50—90年代美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其中包括女性意识的发展。在这四十年间,美国白人女性经历了女性主体性的苏醒到逐渐建构的过程。以“声景”作为切入点揭示小说中女主人公克拉拉的女性主体性建构过程,不仅能呈现声音描写在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功能,更能结合声音与存在的关系思考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力量在整体结构中的平衡与制约,实现多元化的共存。  相似文献   

11.
《草房子》是曹文轩成长小说的代表作,小说的叙述多次涉及死亡。其死亡叙事充分体现了三方面的特征:即充满了浓浓的温情;诗意的叙述;死亡是儿童精神成长的特殊契机。  相似文献   

12.
作为简·奥斯丁最成熟的作品之一,《爱玛》描写了女主人公爱玛如何走出一个个错误而步入道德完善和情感成熟的过程。从成长小说定义、特征的角度可以力证小说的女性成长主题。在小说中,爱玛的成长是主线,和另两位同龄少女哈丽埃特、简的成长一起构成了十八世纪不同女性角色的成长轨迹。  相似文献   

13.
《草房子》是曹文轩成长小说的代表作,小说的叙述多次涉及死亡。其死亡叙事充分体现了三方面的特征:即充满了浓浓的温情;诗意的叙述;死亡是儿童精神成长的特殊契机。  相似文献   

14.
沈石溪成长小说本着文学向“人学”回归的理念,着力反映少年“性”意识和“人”的意识的觉醒与高涨,体察成长的烦恼和痛苦,以浓重的悲剧色彩再现少年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本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的方法,从女性成长教育小说批评的视角对戴·赫·劳伦斯的代表作《虹》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虹》对其女主人公厄休拉·布朗温成长过程的描述中含有多种女性成长教育小说所具有的要素,如:社会与家庭成长背景、引路人、恋爱经历、顿悟,得出《虹》是一部典型的女性成长教育小说的结论。另对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进行了分析,因分析其成长经历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人物,且其成长经历对当时以及后来的青少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小说《荆棘鸟》描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塑造了三位坚韧、善良的女性形象。尽管她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她们与命运的抗争、对爱情和幸福的执著追求却令人慨叹;小说也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在痛苦中爱着,在爱中成长。  相似文献   

17.
洪灵菲发表于1928年的《流亡》是一部青年成长小说,它不但塑造了具有青春特质的人物形象而且真实地反映了革命青年的人生选择。作品通篇展现的是青春的成长与浪漫的激情,不但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与真实性,更对当下的青年人有着可借鉴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孙树苹 《科技信息》2009,(26):I0344-I0345
托尼·莫里森IQ前发表的作品中《所罗门之歌》是唯一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小说中莫里森描述了几个主人物的成长过程,把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中的生存状况体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受到了异质文化中黑人成长的艰辛,同时也学到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9.
蔡鸣雁 《科技信息》2009,(13):198-198
村上春树的名篇《挪威的森林》经常被当作恋爱小说来读,其实恋爱故事的深处的主题是青春的速茫和成长的苦恼。《挪威的森林》与其说是百分百恋爱小说,不如说是百分百青春小说。“青春”是这部小说的主题,恋爱只是青春主题下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成长小说的特点就是主人公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二者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共存的。本文通过对两部著名成长小说——《安琪拉的灰烬》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分析,讨论两位青少年主人公成长中的认知发展过程。这两部无论从创作年代、背景还是从写作手法等方面都不尽相同的小说却不约而同地表现了同一个主题——家庭责任与宗教信仰的严重缺失,成为妨碍两个主人公成长发展的束缚。而两位主人公最终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挣脱了这些束缚,从而实现了从社会认知到自我认知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