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政府补贴作为重要的政策工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利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008-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首次系统研究研发补贴集中度、高管技术背景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发补贴会显著促进企业创新,但研发补贴集中度会抑制企业创新,企业获得的研发补贴集中度越高,越不利于企业研发创新;高管技术背景会调节研发补贴集中度与企业创新之间的负向关系,说明技术高管有助于企业研发补贴的合理配置.本研究拓展了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以及高管职业背景影响的相关文献,为研究我国政府补贴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影响提供新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将吸收能力和知识网络结构嵌入纳入技术多元化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框架中,利用生物技术领域的企业数据,研究技术多元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技术多元化有利于创新绩效提升,相关技术多元化、不相关技术多元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分别呈正向和倒U形关系。技术多元化通过影响企业现实吸收能力及潜在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起作用。知识网络结构嵌入对技术多元化、不相关技术多元化与创新绩效间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而对相关技术多元化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结论对于企业技术多元化战略选择、吸收能力提升机制设计和创新知识网络构建与优化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知识的有效转移是组织提升知识创新绩效的关键渠道,知识转移活动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明确制造企业研发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影响机理,在对实际制造企业研发团队社会网络分析基础上,运用多Agent仿真思想对团队内部知识转移过程进行动态仿真,对仿真结果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企业研发团队内部社会网络的整体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效果呈倒"U"型相关;团队网络结构洞和中心性均能调节知识缄默性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知识转移意愿在团队网络密度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知识转移能力在团队网络结构洞、中心性、平均距离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旨在进一步剖析知识活动规律,为制造企业有效管理知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基于双元创新结构刻画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微观行为,平衡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式和开发式创新双元性,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新熊彼特创新发展通道;并将研发合作网络结构拓展至"关系-结构-位置"3种嵌入模式,采用计算机仿真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网络嵌入模式选择对双元创新偏好下研发合作网络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环境复杂性和波动性特征在上述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考虑到地理位置的邻近性,无论是开发式还是探索式创新偏好研发合作网络,位置嵌入模式总是最有利于其长期创新绩效的提升,而环境波动性和复杂性特征对创新绩效产出具有短期调节作用,且在一定程度决定结构嵌入模式更有助于增强开发式创新偏好研发合作网络的短期绩效,而位置嵌入则更有助于提升探索式创新偏好研发合作网络的短期绩效。  相似文献   

5.
基于双元创新结构刻画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微观行为,平衡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式和开发式创新双元性,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新熊彼特创新发展通道;并将研发合作网络结构拓展至“关系-结构-位置”3种嵌入模式,采用计算机仿真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网络嵌入模式选择对双元创新偏好下研发合作网络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环境复杂性和波动性特征在上述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考虑到地理位置的邻近性,无论是开发式还是探索式创新偏好研发合作网络,位置嵌入模式总是最有利于其长期创新绩效的提升,而环境波动性和复杂性特征对创新绩效产出具有短期调节作用,且在一定程度决定结构嵌入模式更有助于增强开发式创新偏好研发合作网络的短期绩效,而位置嵌入则更有助于提升探索式创新偏好研发合作网络的短期绩效。  相似文献   

6.
创业团队异质性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技术创业的绩效表现,但已有研究对其中的作用路径没有深入研究。利用256家新创技术企业的有效问卷数据,实证研究了创业团队异质性、动态能力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业团队的社会性异质性(年龄和教育)和功能性异质性(产业经验和职能经验)与新创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而这种关系需要通过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实现。研究结论对技术创业绩效来源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对技术创业团队组建与管理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慕静  李亚泽 《系统工程》2023,(3):140-149
基于嵌入性理论视角审视生鲜电商自有品牌竞争力,认为品牌竞争力具有社会嵌入性,构建结构嵌入、关系嵌入和技术嵌入生鲜电商自有品牌竞争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从品牌网络中心度(结构嵌入)、品牌关系强度(关系嵌入)和数字化技术水平(技术嵌入)三方面剖析生鲜电商自有品牌竞争力的嵌入机制。通过社会网络传递、品牌资源获取和核心技术研发,生鲜电商自有品牌竞争力呈现不可模仿性、可传播性和可持续性三维动态演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社会嵌入的深入,增强数字化技术水平和品牌网络中心度可以提高品牌竞争力的不可模仿性;增强品牌网络中心度和品牌关系强度能够促进品牌竞争力的可传播性,增强品牌关系强度和数字化技术水平能够加强品牌竞争力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刘岩  蔡虹 《系统管理学报》2012,21(5):655-661
企业知识基础是其技术创新的起点,提高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管理学界和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为了明确企业知识基础网络结构与技术创新绩效间的关系,以中国电子信息行业31家企业的37 108发明专利数据为样本,以专利的国际技术分类为知识基础网络的节点,同属于2个技术分类的专利数量为节点间边的权重,构建了企业的知识基础网络。通过对中国电子信息行业中企业的知识基础网络结构特征和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知识基础网络密度和分解性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而中心性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曲线关系未得到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9.
由于"两型"技术的外部性和政策导向性,企业实施研发客观上要求政府给予相应的支持。以政府支持在"两型"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机理为基础,运用演化博弈的基本原理,构建政府支持与企业研发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影响博弈双方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探索演化稳定策略。结果表明,政府政策落实对企业"两型"技术研发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企业研发行为取决于政府政策的落实力度,政府必须加大对虚假技术研发的惩处力度,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的研发行为;政府需要科学规划,构建政府政策与企业"两型"技术研发行为的协同机制,培育"两型"技术市场,实现"两型"技术的协同创新效应。  相似文献   

10.
网络团购以其独特的消费模式广受消费者、供应商及相关电子商务网站青睐。以往关于团购的相关文献主要着眼于消费者个体特征对网络团购意愿的影响,缺乏基于群体视角的研究。而随着互联技术的提高,消费者参加网络团购这一行为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的,其决策必然受到群体因素影响。鉴于团购环境的改变,以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网络群体结构嵌入、关系嵌入对团购购买意愿影响的作用机理,检验了感知控制和信任的中介效应,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团购方式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对于网站发起式团购和消费者发起式团购方式,网络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的影响程度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中国30省(市、区)1997~2010年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建立PVAR模型,研究不同技术来源与创新动态关系。通过使用正交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离出自主研发、技术引进、购买国内技术和研发人员对创新影响水平。实证研究发现:①创新产出、研发经费、国内技术和研发人员都会对创新产出产生促进作用;技术引进对创新产出先抑制后促进;②研发与技术引进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研发与购买国内技术之间存在同向互动关系;③研发人员对创新成果始终存在稳定的促进作用,其影响要滞后二期才达到最大。最后,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探索式创新对制造企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围绕知识基础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了基于探索式创新的知识整合能力对制造企业绩效的影响模型,并分析协作研发广度和深度的调节作用。利用2000~2017年中国制造业1 239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型和创造型知识整合能力均与制造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协作研发广度加强创造型知识整合能力与制造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但对混合型知识整合能力与制造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协作研发深度同时削弱创造型和混合型知识整合能力与制造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研究结论为分析内部知识整合能力对制造企业绩效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调整与外部企业的协作关系给予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合作网络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革以进行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方式。基于2003~2021年SoC芯片行业的联合专利申请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深入剖析了合作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及其异质性特征,并采用CART决策树、K-Means等机器学习方法实证分析了异质性网络情境中企业创新绩效的内在影响机制与提升路径。发现企业在简单二元关系网络中其创新绩效主要受到合作深度的影响,而在复杂合作关系网络中受到结构特征与非结构特征的共同作用。中介中心度是复杂合作环境中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合作深度与特征向量中心性在资源聚集程度低的企业群中正向影响创新绩效,度数中心度在资源密集的平台型企业群中正向影响创新绩效,其他特征在两种合作网络情境中差异较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明显。研究结论为相关技术研发企业进行合作伙伴选择、合理配置网络资源以提升创新绩效提供了网络嵌入路径参考,同时为数字经济时代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探索拓展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香港中资公司股权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论述国内外学者关于股权结构研究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对110家香港中资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主要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分析得出香港中资公司的公司绩效与股权集中度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公司绩效与国有大股东股权比例之间呈现U型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股独大并没有成为制约香港中资企业发展的因素,较适中的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国有股比例、吸收具有一定比例的外资大股东这种股权结构模式有利于香港中资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频谱感知中为了解决不同信誉用户网络节点之间的数据融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和共识融合的分布式协作频谱感知方法。该方法将每个感知用户认为是一个智能体(agent), agent通过强化学习算法从相邻节点选择合作用户进行共识融合,采用信誉值作为奖励,确保agent倾向于信誉高的节点进行融合,并同时降低恶意用户的信誉值,使其逐渐退出感知网络,最后采用一致性融合方法使整个网络达成共识,并与判决门限对比,完成协作频谱感知。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的识别恶意用户,并通过强化学习提高整个网络的感知性能,使协作频谱感知网络更具智能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20年1月1日至2月29日的手机信令数据构建全国尺度人口流动网络,研究了疫情-春节叠加影响下人群流动行为的时空演化规律,并实证检验了流动网络结构特征在疫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流行对人口流动模式的破坏存在年龄和距离异质性,削弱了高层级城市在人口流动网络中的重要性,并重塑了城市间人口流动强度分布规律。各时间段流动网络度分布均呈现“低度饱和,高度截断”的幂律特征,不同年龄群体迁移模式的城市分异性揭示了不同层级城市居民工作压力存在分化,且分化趋势在年轻人群中更为显著。研究还发现,流动网络拓扑结构与当地疫情传播之间存在因果关联性,采用时间断点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流动网络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特征向量中心性3项结构特征在封控政策对当地疫情传播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对深入理解人口流动网络结构特征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传播中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技术创新网络结构演变模型:基于网络嵌入性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创新网络是当代技术创新过程组织的主要形式.技术创新网络结构随着外部创新企业的加入、网络内部企业间关系的增加和内部企业间关系的重新生成而发生演变.本文从网络嵌入性的测度出发,考察了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变化,导出网络企业合作关系数目变化的微分方程,引入时间刻画,求出了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的演变方程.研究表明:(1)技术创新网络不是缩小而是拉大了企业合作关系数目的差距; (2)技术创新网络结构演变的不均衡性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  相似文献   

18.
运用复杂网络方法研究网络效应新产品扩散中采用网络结构和初始条件对扩散模式的作用.所有潜在采用主体位于一个复杂网络上,每个主体综合自己对新产品的偏好和邻居的决策决定是采用新产品还是继续等待,所有主体的决策共同决定新产品扩散模式.结果表明,网络结构的作用依赖于主体决策机制:对于创新市场,网络异质性阻碍了新产品扩散;对于替代市场,网络结构对扩散模式没有影响.初始采用比例增大导致稳态扩散比例增加,但边际作用单调下降.研究结果对管理采用网络和开发有效的新产品扩散战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行业比较优势如何出现以及优势行业如何维持是探究经济增长路径的根本问题.本文使用2010–2020年各省133万家企业注册大数据研究了知识溢出和政策干预对比较优势显现和维持的影响,并从行业特征和省份特征层面进行了多种异质性探讨.研究发现,知识溢出促进了新行业比较优势的出现,但只有省份内部关联行业之间的知识溢出有利于已有比较优势的维持.全国层面的产业政策没有提升被扶持行业比较优势出现的概率,但增加了重点发展行业的份额.发展比较优势方面,高知识含量和高地理集中度的行业在知识溢出中得到的收益较低;中西部省份和专业化程度高的省份在行业发展时更依赖于省份间知识溢出.进一步分析发现,发达的公路系统有助于增强省份之间知识溢出对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人口净流入高的省份充当知识外溢的角色.省份之间的知识溢出对重点行业发展政策的发挥有正向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为提升行业多样性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两个环节.在传统的技术创新与工资收入差距经济模型中内生刻画技术应用环节,并厘清技术应用与工资收入差距的关系.本文基于中国的数据,对理论模型的研究假说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本文重构了技术创新与工资收入差距的关系模型,从理论层面论证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对工资收入差距的作用及机制,并突出了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明显不同,技术应用有助于缓和工资收入差距,但技术研发却扩大了工资收入差距,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发现这一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技术应用主要通过市场化程度、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市场交易等机制,发挥其缓和工资收入差距的作用.本文的现实含义表明,政府需要高度重视技术应用,仅仅推动技术研发是不够的.换言之,技术研发只有进入生产过程实现技术应用,才能改善工资收入差距,进而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扎实推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