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介绍了无线接收机的发展,分析了传统外差式接收机的弊端和新型零中频接收机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零中频接收机以其低功耗和易于单片集成等优点,已经成为射频接收机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它也存在固有的缺陷,如相位偏移导致的IQ不平衡和直流漂移.双正交零中频接收机采用交叉混频的双正交结构降低IQ不平衡对相位偏移的敏感度,并采用差分放大的形式消除直流漂移问题.通过对一种双正交零中频接收机进行改进、仿真和电路实现,电路测试结果和仿真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3.
王永刚  王芳 《应用科技》2009,36(7):20-22,27
通过对UHF RFID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高中频结构的超高频RFID(射频识别)阅读器的接收机结构,并进行了详细的链路预算,同时论证了高中频接收机具有较强的抗阻塞能力,相对零中频结构避免了同频干扰,同时与欠采样技术相结合,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优越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针对查表法在检测外差式接收机的接收信号强度时,对多维数据建立函数表复杂度高,对系统的非线性部分检测结果不稳定且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方法.通过获取外差式接收机中本振AGC、中频AGC的值和输出音频的均值电压,并将其与输入信号源的已知信号强度建立对应关系,组成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建立基于BP算法的训练网络.通过实验仿真和结果对比证明了该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减小了检测误差.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信道冲激响应估计对线性迫零接收机性能的影响。考虑了一种基于最强径功率和三种基于噪声功 率估计的域值方法并且用计算机对比它们的仿真性能。同时,还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同 时表明通过去除噪声的影响,提高信道冲激响应估计精度,可以提高线性迫零接收机的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6.
赵永力  裴晓鑫 《科技信息》2010,(22):218-219
本文介绍了搭建式GIS开发技术的概念、特点,并以国内GIS公司开发的零代码搭建式平台为例对其结构及应用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多入多出系统中,使用减格算法进行信号检测,如果结合多用户检测算法可以达到接近极大似然检测的性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给定多入多出系统的信道矩阵需要转化成一个正交的矩阵,以减小或消除信号检测过程中常规迫零算法对噪声的放大作用。为此,将减格算法与常规迫零检测算法结合,分析和仿真了接收机中使用减格辅助的迫零算法在M IMO-LAS-CDMA系统中的性能。仿真结果显示,使用这个新算法在复杂度开销增加不大的情况下,性能上超过了使用迫零算法接收机的系统。  相似文献   

8.
与超外差接收电路相比,零中频接收电路结构简单,易于集成实现小型化,无镜频干扰,能省去昂贵且难以集成的镜频抑制滤波器,信道选择在低频进行,只需使用低通滤波器。但直流漂移、本振泄漏、低频噪声这些零中频结构固有的缺陷却使人们实现零中频的尝试不断失败。本文在某915MHz频段移动通信终端接收电路设计中,通过对这些缺陷的分析,提出对零中频结构的两处改进措施,用以抑制直流漂移、本振泄漏和低频噪声,完成了915 MHz零中频移动通信终端接收机的仿真设计。通过仿真软件ADIsimRF和ADS的计算与仿真,理论上验证了其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对车辆保险中的零索赔客户进行了研究.在分析零膨胀泊松模型的结构及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数据,给出了零索赔客户中的优良客户、潜在风险客户及其比率.使用该方法对零索赔客户进行统计推断分析,为保险人正确掌握零索赔客户的随机风险信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自动校零环路应用在地震勘探仪器的瞬时浮点放大器中,瞬时浮点放大器为脉冲放大器,用于对采样脉冲串依次放大.瞬时浮点放大器为直接耦合的多级放大器,如何抑制零点漂移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自动校零环路的设计构想是采用两拍工作方式:在两个采样脉冲的间隔时间进行"零漂记忆",在放大器对采样脉冲进行放大处理时实现"零漂校正".配合其它校零措施后,该设备零漂指标可达到小于0.25 μV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制低价格、低功耗、小尺寸的OFDM终端,零中频的接收机结构越来越倍受关注。但是相对于经典的超外差结构,在零中频结构的接收机中射频损伤将更为严重。首先介绍了由零中频接收机产生的1/ Q不平衡在衰落信道下对性能的影响;为了克服I/Q不平衡的影响,设计了一种特殊前导训练符号,方便地估计和补偿I/Q不平衡在衰落信道下对性能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减小估计方差,又提出了一种基于低通滤波的自适应补偿方法。仿真表明以上方法大大提高了OFDM零中频接收机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在叙述被动毫米波成像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8mm波段直接检波式接收机设计方案.由于设计过程中采用了直接检波式结构,使得该接收机避免了传统超外差式接收机体积大、结构复杂、需要本振等缺点.通过对该设计方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每级LNA可获得20dB左右的增益,样机检波前总增益为60dB,噪声系数为3.5~4dB,接收机带宽为30GHz左右,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系统采用CMOS有源像素图像传感器作图像接收器,CPLD作驱动控制器,经D/A转换后由XGA显示出来,实现了视频图像的快速采集和实时显示。阐述了系统的构成原理和CPLD控制逻辑,给出了驱动电路的仿真波形。该系统稳定可靠,且具有图像分辨率高、采样速度快以及适应性和灵活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气象传真机的信号接收和处理问题,针对现有气象传真机射频前端接收模块体型大、功耗高等特点,采用超外差体系结构,根据气象传真机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硬件电路图的设计和绘制.对射频信号先上变频再下变频,实现了射频放大、选台、滤波、混频等基本功能,完成了射频前端处理模块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尽可能将总增益合理分配到信号处理的各个阶段,避免因放大器一次放大增益过大而引起的振荡,有效完成镜像抑制,满足工程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分辨率图像的实时播放、存储,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和DSP架构的图像实时采集处理方案.本方案以两片TI DM368系列DSP为核心处理器,采用H.264编解码方式进行图像的编解码,以EP2C35系列FPGA芯片作为协处理器进行图像的采集、颜色空间的转换及编解码后图像的传输.该方案能够对红外、可见光两路视频图像进行处理,运行可靠稳定,接口易更改,经过简单修改实现多种格式视频码流的采集处理.  相似文献   

16.
对带有源负载的CMOS双平衡Gilbert有源混频器的1/f噪声、线性度与转换增益进行深入分析。这款采用PMOSFETs做负载的混频器工作于2.4 GHz频段。为降低混频器的1/f噪声, 利用双阱工艺中的寄生垂直NPN晶体管作为开关, 同时在PMOSFETs处并联最低噪声的分流电路作为负载。运用在PMOSFETs处的高性能运算放大器, 不仅为零中频输出提供了合适的直流偏置电压, 以避免下级电路的饱和, 并能够为混频器提供足够高的转换增益。同时, 在输入跨导(Gm)级电路中采用电容交叉耦合电路能够将转换增益进一步提高。为了增加混频器的线性度, 采用共栅放大器作为输入跨导级电路。这款混频器采用TSMC 0.18m 1-Poly 6-Metal RF CMOS工艺, 在1.5 V电源电压、3 mA的电流消耗下获得了17.78 dB的转换增益、13.24 dB的噪声因子和4.45 dBm输入三阶交调点的高性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光纤放大器噪声和光纤四波混频(FWM)对级联光纤放大器多通道传输系统性能的影响。对传输速率为1Gb/s和信道间隔为10GHz的20路FSK直接检测和外差检测的系统,当信号在常规光纤中传输1000km后,中间信道的最小功率代价分别为0.9和0.38dB;对于色散位移光纤,最小功率代价分别为1.75和0.7dB。  相似文献   

18.
Two-dimensional spectroscopy of electronic couplings in photosynthes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ime-resolved optical spectroscopy is widely used to study vibrational and electronic dynamics by monitoring transient changes in excited state populations on a femtosecond timescale. Yet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electronic and vibrational dynamics--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ergy levels involved--is usually inferred only indirectly. Two-dimensional femtosecond infrared spectroscopy based on the heterodyne detection of three-pulse photon echoes has recently allowed the direct mapping of vibrational couplings, yielding transient structural information. Here we extend the approach to the visible range and directly measure electronic couplings in a molecular complex, the Fenna-Matthews-Olson photosynthetic light-harvesting protein. As in all photosynthetic systems, the conversion of light into chemical energy is driven by electronic couplings that ensure the efficient transport of energy from light-capturing antenna pigments to the reaction centre. We monitor this process as a function of time and frequency and show that excitation energy does not simply cascade stepwise down the energy ladder. We find instead distinct energy transport pathways that depend sensitively on the detailed spatial properties of the delocalized excited-state wavefunctions of the whole pigment-protein comple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