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梅戏以带有浓重的生活气息而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大黄梅戏的宣传力度,提出了新的方案,把黄梅戏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发展。文章探讨了黄梅戏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必要性,黄梅戏旅游开发及发展的优缺点、针对黄梅戏旅游开发及发展提出的相对措施和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戏剧观念经历了由"戏"到"曲",再到"戏"、"曲"、"文"的结合,再到"剧"的演化。黄梅戏作为传统戏曲在其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不免地受到剧化观念的影响,本文从黄梅戏影视剧和舞台剧两个角度出发,着力阐释黄梅戏剧化的具体形态和特征。  相似文献   

3.
《蓝桥会》是黄梅戏七十二小戏之一,演绎了蓝玉莲与魏魁元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这一故事缘起于尾生事迹,后结合了唐代裴铏的小说《裴航》,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但黄梅戏《蓝桥会》的主题却由最初的赞美尾生重信义变成了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蓝桥会》也凭借着黄梅戏独特的魅力及演员的精彩演出,突出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黄梅戏在以安庆为中心而流布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周边城市的文化发生联系。西邻安庆,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铜陵在黄梅戏发展中也产生了广泛的艺术影响,铜陵地区独特的矿山文化和青铜文化与黄梅戏有机融合,为黄梅戏在铜陵地区的成长与传播提供了艺术土壤,在艺术特征方面塑造了黄梅戏文化审美的铜陵风貌。基于铜陵地区黄梅戏的发展现状,应从人才培养、剧目创编以及传播渠道等角度提出发展措施来推动铜陵地区黄梅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5.
黄梅戏《徽州女人》以鲜明的特色占据戏曲舞台的一方天地,其将黄梅戏民歌体进行了变异,在传统黄梅戏音乐的基础上运用了现代歌曲体的创作手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黄梅戏的程式化,但确实又为黄梅戏艺术发展探索出又一条道路,值得中国戏曲音乐改革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音乐剧向来是我最爱看的一类戏。还记得到中戏看的第一场戏就是95音乐剧班从日本取经带回来的《想变成人的猫》,后来陆陆续续又看了好多国内国外的音乐剧——百老汇的,伦敦西区的,首尔戏剧一条街的……发现国内的音乐剧确实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信息化乃至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引发了黄梅戏生存的巨大危机,也引发了围绕黄梅戏生存发展的诸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近年来最为普遍的实践模式莫过于黄梅戏与旅游联姻求发展的模式.为此,探讨黄梅戏与旅游联姻求发展的必要性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8.
黄梅戏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中角色的舞台动作是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黄梅戏角色三维动作数字化开展研究。首先利用惯性动作捕捉技术对黄梅戏角色动作进行三维数字化采集;然后进行动捕数据的分析处理,初步构建黄梅戏标准动作库,结合Kinect获取黄梅戏演员三维形体数据,建立黄梅戏角色模型;最后采用运动重定向技术实现动作捕捉数据驱动黄梅戏角色动画。  相似文献   

9.
黄梅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4):129-132
黄梅戏《徽州女人》以其鲜明的特色占据了戏曲舞台的一方天地,它在沿袭黄梅戏基本美学特征的同时,又将其进行了变化与拓展,即“柔”中带“刚”、“俗”中见“雅”、“嗲”而不“腻”、“杂”而可“融”,这种美学上的创新使该戏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即传统唱段较少、过于依赖舞关等非音乐因素等。该戏的成功与不足为中国戏曲音乐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梅戏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有着极强的文化背景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是中华戏曲百花园里一朵瑰丽的奇葩。但由于戏曲的地方局限性等特点,也为它的发展传播带来障碍。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推进黄梅戏艺术的健康快速发展,值得我们思考。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打造精品力作、推出文化品牌,加大地方高校的推广力度,重视戏曲旅游开发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黄梅戏艺术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主办单位: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时间:9月27日———10月14日。地点:北京。内容: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剧及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等多种戏剧形式,演出50余场。意义:标志着北京国际戏剧、国际芭蕾舞、国际交响乐三大演出季的正式推出。特色:国际性和多样性突出。亮点:开幕式———景观歌剧《阿依达》将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隆重出场。闭幕式———爱尔兰大型歌舞剧《大河之舞》将在人民大会堂激情压轴。看点一:新兴戏剧出奇制胜观众将从加拿大多媒体戏剧《震颤》、澳大利亚喜剧《…  相似文献   

12.
音乐剧作为当代综合艺术形式的一种,深受大众喜爱。音乐剧发展速度之快、艺术感染力之强,令人们惊叹。本文结合其特点、定位,对音乐剧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并将它与歌剧进行了一定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池州傩戏与黄梅戏同属戏曲形式,且地缘上接近,黄梅戏如今家喻户晓,而池州傩戏的知名度和认同度并不高,其中原因值得深究。试通过比较分析法,参考黄梅戏推广的成功案例,对比现状,并分析池州傩戏借鉴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指出二者的异质之处,避免传播误区,从而探寻池州傩戏的合理传播路径。本研究理论层面上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个具体研究实例,实践层面上欲以学界督促文化遗产的切实保护。  相似文献   

14.
《安庆科技》2005,(4):8-11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大别山东南麓,人口78万,面积1644平方公里,素以“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著称于世,是一个新兴的内陆非资源型工业城市。  相似文献   

15.
在百老汇,音乐剧投资高昂,但残酷的事实是,每五部新剧也仅有一部能够盈利。然而,这一部戏的成功足以覆盖其他投资的失败。如《歌剧魅影》25年来全球票房超过32亿美元。这种投资回报,已经无法用传统概念的投资回报率来衡量了。因此,百老汇才成为“天使投资人”的诞生地。  相似文献   

16.
海城喇叭戏是一种曾经广泛流传于辽宁海城、大石桥一带的民间小戏,2005年被列为辽宁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喇叭戏直接起源于辽南地秧歌。清初至民国,作为高跷秧歌演出的一部分,喇叭戏在各大庙会中红极一时,1945年后随着海城牛庄港口地位的丧失而开始衰落。作为一种成熟的地方小戏,海城喇叭戏负载了众多历史文化因子,如善加保护和利用,在当代社会的民众娱乐生活中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桐城市是桐城文派的故乡,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如黄梅戏、桐城歌、十番锣鼓、打连厢等,其中桐城歌、黄梅戏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吸收世界上的一切优秀音乐文化,可以开阔我们音乐文化视野,丰富我们音乐教育内涵,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本土音乐文化所占比例过小,学前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师专作为培养学前教师的“母机”,更应重视“母语”音乐文化教育,许多优秀的桐城民间音乐文化可以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资源来开发和利用。本文分析桐城音乐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与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开发利用的步骤与方法、原则与策略、意义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被应用于传播的诸多领域,为传播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广阔天地。当前,黄梅戏的跨文化传播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借助编码解码理论,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思考:充分理解与挖掘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注重适度的文化移情,借鉴和吸收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素材,高度重视翻译编码等。  相似文献   

19.
柳琴戏形式生动活泼,剧目繁多,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流行地区人民群众对戏剧艺术的一大贡献。本文对柳琴戏从产生发展到濒临失传的过程和原因、柳琴戏申遗成功后的保护和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只有创新和发展,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民族音乐剧《长征长征》以集体历史记忆“长征”为蓝本,汲取了甘孜地区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了现代化语言与技术,以艺术的形式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促进了各民族地区之间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文章通过解构该剧,分析民族音乐剧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基于文化自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略,探讨推动民族音乐剧良性发展的举措,以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