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莉 《科技信息》2009,(24):I0008-I0008
后现代主义形成了一种全球化语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后现代作家遗过运用语言游戏、拼贴、叙事零散来颠覆传统论者的语言观,彻底解构了传统文学的深度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2.
语言与言语的区分是现代语言学极为重视的基本理论问题.王德春先生的论著<现代修辞学>革新了传统修辞学的写作模式,"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语言和言语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修辞的性质和作用",并将重点放在以言语环境为基础,探寻话语整体和言语规律,从言语修养诸多方面将修辞研究提升到建构修辞理论的高度.<现代修辞学>是国内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修辞学研究的开山之作,是为建立现代修辞学理论体系艰苦努力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震惊了知识界,尤其是语言学界。他们在语言的研究中第一次意识到言语是一种行为。言语行为理论自奥斯汀首先提出,后经塞尔的继承和发展,已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后来哈贝马斯在奥斯汀和塞尔的影响下提出了自己的言语行为理论,使之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4.
“狂欢化”是巴赫金在研究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民间文化及文学创作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阐释的一种文化与文学理论。在中周小说界经历多种“现代性”探索与实验后却仍然迷茫于“不知路在何方”之时,狂欢化理论为小说创作指点了“后现代”之路。韩寒的《光荣日》是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狂欢化叙事特征的小说,主要表现为空间戏仿化、人物边缘化、情节双声化和语言粗鄙化。  相似文献   

5.
以破坏、消解和颠覆为根本任务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传统文学的否定和超越。本文论述了后现代文学的产生根源,后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并结合作品从作者,叙述和语言的审美角度分析了后现代文学作品对作者,传统叙事及文本中心意义的消解与颠覆。  相似文献   

6.
杨妮 《甘肃科技纵横》2009,38(2):161-161
20世纪初,西方出现了研究语言学的热潮。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其中一项重大的突破。他认为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应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美国语言学家塞尔系统地修改了言语行为理论,除了认同言语行为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还发展了奥斯汀的观点,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7.
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本雅明从翻译是一种模式,旨在揭示不同语言之间潜在的亲缘关系出发,提出了“纯语言”的概念,并以这一抽象的概念为核心,把传统翻译研究中译作与原作的二元对立关系和谐地统一到对“纯语言”的终极追寻中,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翻译的忠实与自由。他所提出的译者的任务,就是探索“纯语言”,在自己的语言中将“纯语言”从另一种语言的魔咒中释放出来,让“纯语言”之先通过翻译这座桥梁更充分地照耀原作。本雅明对翻译理论的独特思考,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文中试图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笔者的理解.对本雅明所提出的观点进行几点解读。  相似文献   

8.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使用了多角度叙事、碎片叙事模式等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后现代叙事风格。通过分析小说中多角度叙事、碎片叙事模式、"重现回忆"(re-memory),控诉奴隶制对美国黑人身心所造成的伤害和扭曲,揭示美国黑人昔日的悲惨境遇,呼唤黑人共同关注自己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兴起于60年代的叙事学研究给文学作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传统小说叙事理论我们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以菲尔丁为代表的第三人称全知叙述与理查逊为代表的书信体小说。二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到了19世纪,在叙事理论方面,奥斯丁脱颖而出,弥补了书信体所造成的小说篇幅冗长、故事停滞及由第三人称全知叙述所产生的读者与故事之间的离间效果,形成了其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叙事技巧。本文就试以奥斯丁最为成熟的作品《爱玛》为例,结合叙事理论代表人:巴特尔,布斯及格雷马斯等的叙事原理,从故事和叙述者这两个叙事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层面上来分析奥斯丁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0.
模糊语言理论是运用模糊集合理论来分析和研究自然语言和言语中的模糊现象而形成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它应用于英语听说,翻译和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1.
言语行为理论与会话含义理论的哲学之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用学的诞生和发展与日常语言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语用学的两大奠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皆源于日常语言哲学。言语行为理论试图通过研究具体的言语行为来考察语言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而澄清或排除哲学混乱。会话含义理论则通过对语言的哲学思辨,寻求人的理性本质以及以理性为核心的哲学研究方法。无论是言语行为理论还是会话含义理论都是把语言视为一种分析工具,都是为解决哲学问题而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首先提出了语言价值理论,该理论以言语活动的循环过程为观察对象,独辟蹊径地提出了能指与所指的概念,从而得出语言是一种自主的封闭系统的结论,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章将语言价值理论引入到翻译研究中,透视翻译的过程、翻译的结果以及翻译的评价等各层级,探索语言价值理论对翻译研究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取与舍,不能忽视理论本身的自律性逻辑.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后现代主义叙事本身是否具有不可以化约为某种功利价值的真理性?在中国语境中,我们首先要考量这种理论"真不真",对其两方面的弊病形成明确认识,正确理解后现代理论对于中国的意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模式,运用其作为社会总体性理论所具有的阐释学优势,分析中国某些新的文化现象中内藏着的意义,走出"东方主义"的想象与坚守本土文化这两种立场之间的虚假对立.  相似文献   

14.
奇幻文学在对各种叙事理论的吸取与创新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点,飞花以轮回性叙事的特点实践了新历史主义叙事的要求,并将历史性叙事与奇幻叙事的长处融合发挥,使奇幻作品得以容纳更广的叙事要素,从而形成了一种时尚与传统、不羁与严肃自然融合奇幻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5.
钱冠连先生提出的汉语语用学理论与西方的“语用综观论”和“基本分析单元说”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从钱冠连汉语语用学理论产生的背景、诞生、发展和贡献不难发现,该理论立足母语语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理论框架。他提出的汉语文化语用学就是人文网络言语学、语言是人类最后的家园等观点,为世界语用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无疑是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16.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理论中的核心理论。言语行为分类是当今语言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本文通过分析奥斯汀关于言语行为分类的可取和不可取之处,系统阐述塞尔关于言语行为分类的理论,为解释言语行为提供分析工具,回答究竟有多少种言语行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意义研究方法是从句法或逻辑-语义的角度去理解语言,解决的是语面意义,但这与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所要表示的真实意义(意图)并不完全等值,后者往往会超出语言形式所表达的语面意义。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结合相应的语境,对超出of course语面意义的意义(言外之力)进行了考察,认为仅仅从语义层面上去把握话语的意义是难以捕捉到真实的交际信息,而缺少对of course之类含有丰富内涵词语从语用意义和语用作用方面所应有的了解,势必会影响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言语适应理论是70年代初Giles等人提出来的,它最初作为社会心理学理论模式用于解释人们交际过程中的心理动机,后被应用到社会语言学问题的研究当中.作为社会语言学的热点话题,语码转换也逐渐成为言语适应理论的重要课题.近年来,语码转换现象频繁出现在影视作品(《小留学生》为例)中,这一现象也进入言语适应理论研究的视野.尤其是作为其理论核心的交际策略,言语趋同、言语趋异现象在剧本《小留学生》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阅读理解是一种复杂的语言与思维的相互作用过程,理解的模式和层次涉及到语言知识,非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等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本文针对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以欧文的阅读理解五过程理论为依据,就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旨在改进阅读教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20.
句法机如何成为语义机是人工智能面临的难题,也是当代意向性理论研究的重点。程序语义学是试图解释这一问题的重要致思取向。它认为传统的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是以模态理论语义分析为基础的,其研究尚停留在符号的层面,而未涉及到真值、指称,即没有涉及到语言与世界的关联。在揭示语言与世界关联如何实现的问题上,程序语义学强调语义不是由对指称的计算所给予的,也不是由谓词逻辑的标准语义学所给予的,而是由程序给予的。程序语义学不但能够融合如福吉勒特等意义理论的局限,而且所提出的过程性分析和知识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发展亦有启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