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黔南是喀斯特发育强烈的地区,分布有1000多个洞穴。根据地形图上洞穴的位置、洞高、洞长、发育方向、坡顶海拔、坡底海拔以及岩性等信息,以GIS技术为平台,建立黔南喀斯特洞穴数据库和洞穴信息系统,主要在于为黔南喀斯特洞穴数据资料查询、分布规律、空间相关关系、潜在资源开发、部门辅助决策和为旅游及相关部门对黔南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提供信息。同时将系统应用于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采用相应的"最优路径选择"方法,提出黔南相应的旅游线路规划及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旅游洞穴的文学、娱乐、探险、医疗等价值。以层次分析法定量评价喀斯特洞穴生态旅游的开发因子,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根据权重位次讨论分析各项因子的开发状况,提出中国喀斯特旅游洞穴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3.
浅论中国旅游洞穴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洞穴作为一种自然地貌景观被人们开发利用而成为一种旅游资源时,我们就称之为旅游洞穴,本文从洞穴理论研究者和洞穴经营开发者两个不同的角度对目前中国已开发的旅游洞穴作出了较为详尽的两种分类--理论性的分类和实践性的分类,并指出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洞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山区是以贵州省为中心,包括滇、川、湘、桂四省区,而贵州是世界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地貌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形成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洞穴资源,针对贵州目前的经济水平、旅游现状以及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系统和科学的开发贵州潜在和特征性的洞穴控险、相关科技考察、教学和喀斯特地貌旅游将使贵州的旅游业找到了一个新的启动点并发挥出巨大资源的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洞穴众多,洞穴作为一种资源已被广泛利用于人类的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洞穴旅游是洞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目前中国的旅游洞穴大多以观光旅游为主,而洞穴的特殊环境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旅游开发。除观光旅游外,还可开展体验、休闲避暑、疗养、探险等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6.
对旅游洞穴景区网络关注度分布特征的研究,可从新的视角为我国旅游洞穴的开发、管理和宣传营销提供有益的指导.运用均值比率、核密度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方法,对百度指数收录的我国64个A级旅游洞穴景区网络关注度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A级旅游洞穴景区的网络关注度普遍不高;大部分潜在游客对3A级以下旅游洞穴景区没有兴趣;中国A级旅游洞穴景区网络关注度在空间上形成了3个高关注度带,2个高值关注中心;中国A级旅游洞穴景区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格局呈东北—西南走向,网络关注度重心在湖北省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首先对大硝洞洞穴特征和景观类型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从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知名度影响力、适游期等因子出发分别对大硝洞、织金洞、贵阳南郊公园进行价值评价,根据得分情况深入分析了大硝洞的旅游潜力,得出大硝洞完全具备开发成旅游洞穴的条件,最后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旅游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贵州喀斯特洞穴的探测、统计,分析贵州喀斯特洞穴资源的主要资源特征,探讨洞穴在人类居住、旅游活动、空间利用、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等5方面的开发利用方式和特点,旨在对贵州喀斯特洞穴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以及其他地区旅游洞穴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青眉山溶洞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潜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青眉山溶洞的形成及出土文物情况,重点分析了其洞穴喀斯特旅游景观的类型及其成因.依据特尔菲法建立的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青眉山溶洞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在此基础上,对其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桂林旅游洞穴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桂林旅游洞穴的现状及可持续利用方式。【方法】洞穴环境因子的长期监测、分析及实地考察。【结果】桂林市芦笛岩、七星岩、冠岩、丰鱼岩、银子岩等主要旅游洞穴都不同程度存在钟乳石脱皮掉块、砂状风化、颜色变黑变暗、灯光植物破坏等沉积物老化问题,景观美学价值大大降低,对洞穴资源的旅游寿命构成较大威胁。同时认为洞穴开发中的施工改道、增加高能光源,以及大量游客涌入等,极大地改变了洞穴的自然环境,钟乳石化学风化、物理风化和生物风化等综合作用,加速了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景观的风化速度。【结论】在洞穴系统区域构建良好植被生态环境;减少洞穴与外部空气交换;减少游人在洞穴中滞留时间;调整、改造灯光系统,使用冷光源,减少开启时间;预防和控制灯光植物的滋生,及时处理灯光植物;定期用适宜水质的水对洞穴景观清洁湿润;开展次生CaCO_3的沉积效果试验与研究;对洞穴空气环境进行长期、在线观测和预警;加强旅游管理,控制游客数量,规范游客游览行为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贵州省织金洞风景名胜区旅游者心理问卷调查,分析了该景区旅游者在游览、住宿等活动中的心理行为特征,提出了织金洞风景名胜区在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2.
岩洞葬习俗发源于长江中游以南的华南地区,从考古材料来看这些岩洞葬或悬棺均分布于武夷山系、五岭、湘、桂、黔以及川滇一带。使用岩洞葬或悬棺的民族均为苗瑶民族。丘北僰人由于在历史上可能长期被彝族所统治,在生活习俗、语言以及文化上受到了彝族文化的一些影响,然而从其保留的独特葬俗来看,丘北僰人的族属应与苗瑶民族同根同源,彝族文化中从古至今绝无岩洞葬习俗。  相似文献   

13.
In rainy season, NaCI is adopted to trace sources of cave drip water, time scales of drip water responding to precipitation, and processes of water dynamics in four caves of Pearl watershed in Guizhou, China (Liangfeng cave in Libo, Qixing cave in Duyun, Jiangjun cave in Anshun and Xiniu cave in Zhenning). Because of the variety of karst cave surroundings, interconnections of water transporting ways, water dynamics processes etc., time scales of drip-water in four caves responding to rainfall is 0——40 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transport in cave roof, pathways of water movement, types of water head etc., drip water of four cave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hydrodynamics types. The differences of time scales, and ways of water-soil and water-rock interaction during water transporting in cave roof make it difficult to correctly measure speleothem record and trace material sources. In addition, there exist great differences in water dynamic conditions among the four caves. S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leoenvironment records of speleothem must be supported by the understanding of hydrodynamics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drip sites. Based on the data got from drip sites in four caves, drip conductivity accords with precipita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element contents in speleothem formed by drip water record the change of karst paleoenvironment. But results of multi-points study are needed to guarantee the correctness of interpretation.  相似文献   

14.
胡维元 《贵州科学》1991,9(3):172-178,T001
黔东下寒武统九门冲组灰岩是黔东勘探天然气目的层之一。主要是一套晶粒结构灰岩,其与颗粒灰岩的成岩作用明显不同。新生变形作用贯穿于成岩始末,造成各种晶粒灰岩,由于特征差异,其成岩作用可分为两大演化类型:①纯净灰泥沉积物;②含泥质、有机质灰泥沉积物。灰岩的孔、洞、缝主要为新生变形、压实胶结、充填作用所破坏,从而使绝大部分灰岩成为致密的非储集岩。但因溶蚀、白云化及脆裂作用在一些地区和层段发育,导致致密灰岩转化为储集岩,有利于形成工业气藏。  相似文献   

15.
岩溶洞穴是岩溶地貌的组成部分,它与洞外的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洞穴沉积物常能保存较好的地貌形成的历史印迹,通过对贵州岩溶洞穴沉积特点的分析,就贵州地貌发育演化阶段及分期问题进行了论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贵州凉风洞综合体系的现代生态环境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稳定碳同位素方法,通过对贵州凉风洞洞穴综合体系的逐项分析,表明洞穴滴水较好地继承了土壤水所携带的地表气候与生态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17.
2009年7月对施秉屯上洞内的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动物标本454号,隶属3门9纲16目19科20种(或类群)。该洞内的动物群由3个动物群落组成。经数理统计分析,群落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和群落间相似性指数最高的分别是黑暗带群落(1.554 5)、有光带群落(0.779 0)、弱光带群落(0.505 7)以及有光带群落和黑暗带群落(0.624 9)。通过对群落多样性与部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物种数(S)与湿度(H)和温度(AT)分别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和极显著的负相关(双尾显著性检验≤0.01);群落优势度(C)与土壤中镁的含量(SMg)呈显著的正相关(双尾显著性检验≤0.05)。由此说明在该洞内影响群落多样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湿度(H)和温度(AT),以及重金属元素镁(Mg)。  相似文献   

18.
贵州喀斯特洞穴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喀斯特洞穴旅游是贵州旅游发展的品牌之一,洞穴资源具有数量多、观赏价值高等特点,但洞穴作为一种区域内遍在性资源,只发展传统观光旅游会导致洞穴重游率低,生命周期短。为保持洞穴旅游的持久吸引力,应充分发掘洞穴文化内涵,提高其文化品味,并设计多元化旅游产品以适应市场需要。  相似文献   

19.
概括了贵州师范大学洞穴动物标本室管理情况以及洞穴动物的生活环境与采集方法,对标本室收藏的洞穴动物标本进行了系统整理、鉴定和分类,附有种类名录,并对它们的分布进行分析,以便于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标本室现存洞穴动物标本上万号,本次整理的共 1638号, 165种,隶属于 3门 4纲 6目 41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