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广富林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先人生活环境探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广富林遗址的重新发现,取得了新的成果,首次在良渚文化遗存之上发现了来自豫东地区的王油坊类型文化遗存,为环太湖地区的文化变迁等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系统采集了遗址生土层和各文化层的样品,作了孢和分析研究,根据孢粉组合特划,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并对广富林先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农耕等发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省汶泗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GIS技术,在现有考古资料和考古模型基础上,对研究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址点进行分析,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水平的环境参数,建立预测模型,得到了研究区遗址点分布概率图.结果表明,高程、坡度以及距水系的水平距离是影响古代人类活动的三个主要环境参数.在50~100 m的高程段内遗址点分布最多,占已发掘遗址数量的40.4%;坡度方面,遗址点主要分布在坡度小于2.5°以下的地区,遗址点数目占目前发掘遗址数量的86.2%;51.4%的遗址点出现在距离水系2000 m范围以内.随着三者数值的增加,遗址点数量减少.通过遗址点分布概率图发现,遗址出现概率最高的集中在35.5°N~36.25°N,116.5°E~117.25°E之间,再次是流域的西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偃师商城遗址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该遗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及多组宫殿建筑基址、民房、作坊、墓葬等遗迹,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但自90年以来,商城遗址被严重毁坏,亟待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4.
剑川海门口遗址通过三次考古,特别是第三次发掘工作后,对遗址情况的了解又前进了一大步。通过研究确定发掘点后,我们基本清楚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和面积及有木桩柱的分布范围和面积。在海尾河西岸,南至河和公路交汇处北约50m处,北到育烟苗圃北界,南北距离约400m;西至环湖公路以西,东西最宽处约150m,总面积超过50000m^2,木桩分布集中区面积也达到20000~25000m^2。保存之好,面积又如此之大的早期“干栏式”建筑遗址,在全国也是少有的。  相似文献   

5.
2004年6月16~19日,东亚考古学会第3届年会在韩国的忠南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笔者有幸应邀出席第3次年会,并发表了题为《山东济南大辛庄遗址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考古遗址公园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及遗产文化价值的传播,从而实现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方法理论分析与国际宪章解读,结合实证举例方法。结果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产品设计是以旅游产品的主题化与系列化、再现遗址地景观、充分发挥遗址博物馆旅游功能、提供考古体验旅游产品等为主要开发策略的。结论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遵循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和遗产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其旅游产品设计方法是多样的,核心是遗址文化景观的修复与再现。此外,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遗产旅游产品设计还应强调游客的参与性和产品开发的持续性等。  相似文献   

7.
2004年11月13日下午,陶寺遗址考古现场会在我校科学会堂十层会议室召开,与会的有国家文物局、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师大天文系、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山西省考古所、山西省文物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30余人,专家们就20世纪90年代在陶寺遗址新发现的大型遗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就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未来建设中如何做到遗址保护管理与价值阐释的高度统一、文物保护与民生问题的高度和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协调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考古学九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五个时期,即诞生期、迅速发展期、文化大革命期、改革开放期及走向公众期。笔者侧重遗址考古发掘的实践,展示各个时期的不同取向及特征,从而对中国地域遗址文化发掘的演进过程进行较为系统地描述。  相似文献   

10.
山南邦嘎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新发现与初步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林辉 《西藏大学学报》2001,16(4):50-51,56
邦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现存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遗址呈条状形分布,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30米,海拔3900米。该遗址于20世纪80年代由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区文物普查时发现。2000年9月至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博物馆及山南文物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田野考古考察与发掘,获得了重大考古发现。邦嘎遗址是继拉萨曲贡遗址、山南贡嘎昌果沟遗址在西藏腹心地区雅砻河谷地带发现的另一重要的史前遗址,其在西藏考古学的学术地位和文物保护、研究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为进一步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对遗址的性质、绝对年代、分布范围、地层堆积、出土物类型学等方面获得进一步的科学认识,联合考古队于2001年5月至6月进行了第三次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在此,本文将对此次发掘情况做个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了考古GIS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述了考古GIS的主要研究内容;从考古遗址预测模型的发展出发,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目前所使用的各种遗址预测模型的理论与方法,并对地理信息系统在考古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植物硅酸体,又称植硅石(phytolith),是指高等植物细胞中发育的硅质颗粒,易鉴定且较易被保存在考古地层和遗物中。许多栽培植物能够产生具属种一级鉴定特征的植物硅酸体。通过考古土壤等样品的硅酸体分析,能够较好地恢复史前农耕面貌与特点。目前,已有一些栽培植物的硅酸体形态得到了较好的研究,当代考古植物学家也有一些成功的研究范例。植物硅酸体分析,将在农业考古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环境考古学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出现了新考古学派,导致包括环境考古学在内的许多考古学分支学科的出现。环境考古学的发展经历了线形模式阶段、系统模式前阶段和系统模式后阶段3个时期,并逐渐形成4个主要的研究领域:地学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和分子生物考古,其中地学考古涉及到地貌学、沉积学、土壤学和地质年代学。环境考古在考古学理论方法框架中主要应用于遗存堆积前、堆积及堆积后理论中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中国环境考古学研究现阶段最需要的是工作方式与研究方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14.
15.
16.
聚落考古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项全新探索.它的潜力在于能够根据人类栖居形态的特点和变化来观察社会结构的特点与渣变的轨迹。因此.从狩猎采集的游群向国家的渣进.可以从社群栖居方式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结构的发展。在文明和早期国家起源研究中,城市的出现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被广大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所关注。但是由于文献记载的局限,早期城市的发展往往需要靠考古学来了解。而聚落形态研究就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观察人类社会如何从自治村落向集中城市发展的过程。从当今国际学界研究的视野和成果.结合中国案例的探讨来介绍这个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可以为我们的聚落形态和城市起源研究提供一个世界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17.
与科学史领域的情况类似,女性主义学术在考古学领域的兴起不过30余年的时间,但却对考古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考古学界虽不乏关于性别问题的探讨,但运用“性别考古学”理论和视角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见。美国学者林嘉琳和孙岩将一批国外学者关于中国考古学的性别研究论文,集编成《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一书,成为“当代中国考古学专著中,第一本讨论性别问题的研究专集”。该书按时代顺序分为新石器时代、商代、周代和汉代四部分,分别从墓葬、聚落、文物、文献等方面,探讨了性别差异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展现了性别视角应用于中国考古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功。该书中译本的出版,将进一步引起中国考古学界对性别研究的关注,促进中国性别考古学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J A Gowlett 《Nature》2001,413(6851):33-34
  相似文献   

20.
《Nature》1970,225(5238):1090-10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