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晓雪 《科技信息》2012,(30):216-216
亚裔美国文学以其鲜明的个性与特色,在当代美国主流文学中占据特殊地位。许多亚裔作家在追寻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发现了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错,表达了他们对文化身份的困惑和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渴望。卡洛斯.布洛桑是早期亚裔作家的核心人物,他的代表作《美国在心中》以自传体的形式再现了菲律宾人在追求美国梦的过程中经历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同化以及文化身份建构过程。本文主要研究《美国在心中》的文化身份建构,通过分析主人公移民美国后经历的身份焦虑和文化融合,探讨了亚裔族群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身份定位与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2.
蓝调音乐是美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精神土壤,也是其艺术形式的组成部分.蓝调音乐对于美国音乐文化具有融合的传统价值,对于美国音乐创作上的主题和题材具有启示价值,对于美国音乐文化的审美意象具有奠基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国家,美国的文化发展虽呈现出多元性,同时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一直是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由于经济、教育和思想层面上的一系列变化,20世纪80年代,雅皮士文化在美国悄然出现。雅皮士思想相对前卫,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较为体面的职业,追求消费和享受。雅皮士是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亚文化的发展顺应社会主流文化的表现形式。由于雅皮士具有显著的进取精神、现实精神和竞争精神,因此,他们的出现对于美国主流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象征对比调查,分析大学生认同的美国文化象征及其汉语翻译情况,以及大学生认同的中国文化及其英语翻译情况,了解文科大学生和理工科大学生在选取中国文化象征和美国文化象征上的差异。调查表明大学生能准确地表达美国文化象征及其汉语翻译,而表达中国文化象征及其英语翻译时却不尽如人意。通过在大学英语教学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为和地位,在教学内容上增加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相关题材和信息,在教学方法上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以及教师提高中国文化素养等措施,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使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5.
艾里森的文艺思想深深植根于非裔美国人的民俗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文学的传统之中。艾里森不仅批判白人至上的意识形态观,强调艺术超越世俗和种族冲突的功能,而且还萌芽了种族融合的思想。在非裔美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史上,艾里森前瞻性地预言了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历史文化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美国英语的形成与发展.美国英语是美国多民族语言的融合体,先后从印第安语、欧洲大陆诸语言中吸收了许多有用的成分,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融合与创新是美国英语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贯穿整个美国历史.  相似文献   

7.
莫翠华 《科技信息》2011,(27):130-131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是一部反映少数族裔女性成长的小说,女主人公克服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经历了诸如女侠式的自我理想化幻想、逃离与回归自己的根源文化几个过程,最终意识到只有寻求两种文化间的和谐平衡,才能成为能够融合两种文化的真正的女勇士,确立自己的美国华裔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8.
美籍华裔女作家任碧莲创作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佬》,描写了3个中国移民者在美国纽约的生活经历。他们怀揣着梦想来到美国,并且不断被这里的主流文化所影响。因此,他们从最开始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的批判者变成了接受者,成为了他们最初蔑视的那种群体——"典型的美国佬"。任碧莲借助自身的跨文化身份及小说中角色身份的认同与建构,指出文化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进而为当前全球文化融合背景下种族所面临的身份建构与文化困惑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9.
郭慧钰 《科技信息》2012,(5):290-291
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取材中国文化,全球上映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各国观众的共鸣,在于它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价值观结合起来,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融合,对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捷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0):33-35
阿新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这一反传统的华裔形象融合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特征,在确认自身的美国人身份时,他对美国主流社会对东方文化和东方人存在的偏见与排斥提出了质疑。但是,作者塑造阿新形象的意图不在于彰显中美文化间的对立与冲突,暴露矛盾进而解决矛盾,最终实现两种文化的史融与平等共处才是作者的愿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法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等分别在越南历史上的不同阶段对越南文化发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越南文化因此而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在越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越南民族表现出了极强的交融性,这种交融性体现在越南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和融合同化,同时也体现在越南民族在文化上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驱动力,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已成为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美国电影产业、英国创意产业、日韩动漫游戏产业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代表,可以从技术集成与模式创新两个方面入手,探析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融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当今的文化有三大系统,即美国文化、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美国文化是当今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文化保留了原有的特色,但又具有新的时代精神内涵;日本文化则代表中西文化的融合与结合。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伦理(人文)精神,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充分发扬人性的崇高,从而造成一个美与善的社会,但“见人不见物”。科学发扬人的智慧与知识,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了肯定。但“见物不见人”。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李江程 《奇闻怪事》2009,(10):78-78
文化身份认同指的是从精神方面来讲,一个种群对自身文化的回归或在不同的环境中对该环境文化的一种心理确认。美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是主调,有色人种的文化处于附属的地位,两种文化在相互排斥和不平等中相互融合,黑人文化在寻找自身定位时茫然困惑,同时随着黑人的地位的提高及奥巴马的当选,寻根追源已成为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描述了一个普通的美国犹太家庭塞莫尔·利沃夫家族几代人在美国的生活状况,以小见大地折射了二十世纪犹太人与美国主流文化融合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艰辛.通过刻画美国身份失效后经受精神磨难和心灵割礼的“瑞典佬”,罗斯表达了重获犹太身份,回归犹太传统的内心欲求和希冀以及对犹太民族命运及走向的关切.  相似文献   

16.
由全球化引发的世界各种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使巴蜀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如何重新定位巴蜀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挖掘其文化特征与内涵,发挥和保持其开放性、兼容性和创造性并促进文化交流,是促进西部文化建设与西部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本文力图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对巴蜀文化与美国西部文化这两种西部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凸现巴蜀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发表以来影响巨大,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又一次高潮。通过解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我们看到作者以独特的笔调展示了华裔美国女性母女两代人在男权社会、中美两种文化冲突、融合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移民形象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8.
区域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佳  许立勇  李方丽 《科技促进发展》2018,14(12):1159-1165
本文总结了发达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模式和有关政策经验,指出文化与科技在典型产业中上、中、下游产业链关键环节融合的方式,并以全国34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有关数据构建区域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指标体系,提出促进区域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化体验是人们旅游的重要形式之一,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有其内在机理。地方文化千差万别,地方文化元素有待挖掘。文化与旅游需要进行有机融合,融合的路径主要集中在理念、功能、产业、市场、人才和交流等方面。对枣庄市3A级以上景区调查后发现,枣庄旅游景区在挖掘和融入地方文化方面特色鲜明,能够将地质知识科普、红色传统文化、鲁南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运河文明等元素有效融入景区,但也存在文化挖掘不深、与景区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文章从提升文化元素挖掘深度、推进文旅融合多元化渠道、优化文化项目融合模式、实现文旅项目联动效应等多个方面提出文旅融合的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第2届健康、教育、社会、组织心理学国际会议——世界文化多元融合中的心理学"于2015年11月5~7日在浙江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承办,旨在探讨世界文化多元融合的背景下心理学在健康、教育、社会和组织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并促进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会议由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副主任马剑虹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与会者有来自美国、德国、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