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李博 《科技信息》2012,(21):101+134-101,134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政或参政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各国政党制度的不同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根植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2.
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是现代政治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可以从执政地位的获得、执政后的政绩、法律地位等方面进行评价。中国不适宜搞多党制,不适宜搞西方的所谓大民主。在新的形势下,应从思想认同、制度认同、利益认同上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从完善民主和健全法治的角度对之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提高执政水平和加强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建设,建立起解决群体性事件的长效机制,实现中国民众所期待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良好的党际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国政党制度建构了“和而不同”的资源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智力支持;作为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一部分,民主党派的政党监督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5.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应近代中国政治的发展,毅然选择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并为此制度的实现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中共不仅在解放区、国统区进行了区域广阔、层次交错的民心争取工程,为政党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社会基础;而且根据形势的发展,适时发布"五一口号",向各民主党派发出建立联合政府的邀请函,为政党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另外,中共在军事战场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取得了巨大胜利,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政党制度形成的关键;中共与各民主党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筹备召开了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政党制度的最终形成搭建了有效合作的政治平台。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科学地阐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这一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对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燮辉  张颖  张振华 《科技信息》2006,(10):225-503
在50多年的执政实战中,江泽民同志第一次从执政规律的高度提出了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形成了江泽民执政文化建设思想.加强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即执政思想文化建设、执政制度文化建设、执政法制文化建设和执政作风文化建设等,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挥执政优势,增强党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推进中国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政局要稳定,就必须稳定多党合作这个格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党的和谐相处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独特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史上两支难分难解的政治力量。经过八十多年的奋斗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逐步实现了两大转变,即从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夺取全国政权的政党,转变成为领导人民建设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政党;从领导人民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设国家的政党,转变成为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国家的政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加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根本保证;必须认清我国的多党合作制与资本主义两党制,多党制的本质区别,坚持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为指导,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明的实质是民主政治,其最终表现形式是制度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即是加强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我国的政党制度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伴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其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从我国国情、党情出发,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为无产阶级国际性事业的一部分,当然渴望得到共产国际和联共(布)的指导、帮助和支持,但完成这项革命事业,首先需要依靠本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带领广大人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寻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不能听任别的国家或某一个国际中心来指挥。然而,中国共产党既然作为一个支部加入了共产国际,就必须执行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及其执委会的一切决议。这也就给中国革命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共产国际、联共(布)代表的确给予中国共产党许多正确的指导和有益的帮助,如加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推动国共两党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开展、形成特殊条件下中苏两党的政治联盟、提出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工农的正确方针,等等;另一-方面,他们不少脱离中国实际的估量判断对我党在许多问题上的决断和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造成了重大影响,特别是他们在中国革命危急关头的指挥失当,给我党带来了重大损失,他们对大革命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勇于自我批评并承认错误一向是我党光明磊落的表现。我们分析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代表在大革命时期对我党造成的这种双重影响,旨在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确保党在思想、政治、组织上的正确领导,使之在各方面不断走向成熟与自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一项新型政党制度。它不仅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发展的深厚土壤,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一科学论断是我党历史经验的总结,发展党内民主能够推进人民民主建设,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有利于防治腐败。党内民主关系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全局,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一个执政党的事业能否取得成功,最终取决于它自身的执政能力。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坚持不懈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重要议题,充分显示了我们党政治上的清醒和理论上的自觉,充分显示了我们党执政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和执政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变迁决定了党的建设的目标调整走向和路径选择,党建目标模式的变化体现党对于自身历史方位认知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建目标模式的演进体现了中共党人对党所处历史方位变化的宏观认知和现实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具体的发展阶段,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却又有具体的现实表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和考验,怎样应对风险和考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建目标模式演进的主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这一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有经济的理论观点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探索公有制经济的主要思想来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国有经济的认识经历了萌芽产生、逐步成熟、丰富发展的过程。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和发展公营经济进行了国有经济的早期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实力最强、最富有朝气的执政党。其强大的感召力、神奇的凝聚力源于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政治禀性。政治勇气是党应对多重考验的利刃,智慧优势是党永葆先进性的法宝,实践取向是党求真务实的标尺,而民众情结则是党铁肩担道义的秘笈所在。  相似文献   

19.
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在新时期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资源支撑,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保证,是推动经济改革的助力器,是实现社会整合和民族凝聚的基石。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利于党执政权威的增强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和民主政治理论。新中国建立后,党对民主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党内民主建设紧紧围绕着国家政权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和党风建设展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不断地从理论、组织和制度等方面完善和发展党内民主。总结90多年来党内民主建设的历史进路,对于新时期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