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对“科学与艺术”这个课题的理解上,我认为应首先明确何为“科学”。在以往关于“科学与艺术”的研讨会上,李政道先生曾不止一次地提醒发言:“我建议探讨的主要题目是‘艺术与科学’,而不是‘艺术与科学技术’。”须知概念涵义的含混不清是理论错误的重要“基因”。因为概念毕竟是理论的“细胞”。  相似文献   

2.
论“当代小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当代小科学”赵红州(中国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44)On“theJuniorContemporaryScience”¥//“当代小科学”是大科学时代的“小科学”,即“非规划”的、渗透着集体主义精神的较小规模的基础性研究。中国的“大科学...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革命促使心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发生更密切的关系,因此很有必要以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系统科学、生命科学以及思维科学对科学心理学的影响为线索,探讨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今天,科学研究的形态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科学团队的出现使得科学研究进入了“大科学”时代。  相似文献   

5.
理性是科学的内核,科学是理性的外现。通过回顾科学理性的历史演变以及对其进行概念的厘定,进一步展现了科学理性自身的合理性和非自足性缺陷,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入价值判定的标准。科学技术和主体性的异化,植根于理性的独断化,它主要表现为科学主义的误区和科学万能论的乌托邦悲剧。对科学理性的价值考量、追问科学理性的德性归宿已经提上历史日程,并昭示着21世纪人类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是邓小平同志根据唯物史观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特点的科学概括。但是人们在理解这一命题时,存在着通常的误解,把理论形态的科学本身也看作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从而混淆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本文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不同的概念,在唯物史观中分属不同的范畴系列,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属于社会意识,不属于作为社会存在要素的生产力,而技术则直接属于生产力。技术有经验性技术和科学性技术,科学性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真实意义不是说科学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是说,科学性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科学、创新与求异思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是人类社会、人类历史上变化最烈、发展最快的世纪。发展之快 ,变化之剧往往使人目不暇接 ,使人“思难适变”。其中 ,科学技术在20世纪的迅猛发展 ,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这不仅仅是因为日日新、月月异的科技成果已大规模大力度地进入了寻常百姓生活 ,更是因为科学技术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各国综合实力方面所显示的巨大作用。因此 ,在进入21世纪之时 ,“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倡导科技创新”的种种号召已日益成为神州大地、举国上下的最强音。但是 ,我们知道 ,任何一个清醒、理智的人 ,任何一个崇尚科学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批判理论的名代表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通过一系列理论作,特别是“单面性”这个重要概念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意识形态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提出了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爱欲解放,为我们全面、深刻地把握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王萌  胡美 《科技信息》2012,(22):64-64
科学教育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是以培养科学技术专业人才,提高全面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科学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教育所具有的潜在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民族的生存发展、国家的兴旺、个体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发展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论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它具有显著的实用性。我国科学教育的目的基本上也停留在“实用”的层面,而科学的内在精神常被忽略。科学的内在精神是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重视科学实用性的同时,应大力提倡科学精神,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科学素质应当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民族素质的高低,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物理学,不仅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科学资源分配中的“马太效应”是科学体制运行的客观结果。研究以NIH为例,通过对NIH研究领域2008—2018年期间经费资助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NIH研究领域经费资助中存在“马太效应”,并以“优势积累效应”表现出来,通过“棘轮效应”发挥作用。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讨论了“马太效应”在科学资源分配中的作用,以期为应对“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以及完善我国科学资源分配制度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科技革命是由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包括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观念)的飞跃进步所引起的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当代科技革命,又称新技术革命,起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标志。截至目前,当代科技革命已经在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宇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科学进步和同行评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社会进入了依靠科学技术振兴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主要特征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了不失时机地把握世纪之交这一关键时期,各国政府调整或制定了科技政策和发展战略,选择了本国的优先领域。政府和社会的强有力推动,使科学展现出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不言而喻,科学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这里,笔者试图从当代科学发展的特点阐述同行评议方法的作用。一、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后盾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新发现与新进展的源泉。这些新发现与新进展正在改变着现代经济的工业基础,提…  相似文献   

15.
应向伟 《今日科技》2005,(10):32-34
一.科学传媒影响力的本质与特征 目前公认的影响力(Influence)概念是指“文化活动者以一种所喜爱的方式左右他人行为的能力.”影响力的本质是一种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表现为影响力的发出者对于影响力的收受者在其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合目的性”的控制作用.而科学传媒影响力是通过科学信息传播过程实现的,其影响力的发生势必建立在收受者(受众)关注、接触的基础上,因此,科学传媒影响力从内涵上看,是由“吸引受众注意(科学媒介及媒介科学内容与受众的接触)”+“引起受众合目的的变化(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的受动性改变)”两大基本的部分构成的.   ……  相似文献   

16.
匡玲玲 《科技资讯》2005,(22):123-123
当代经济的竞争,其核心就在于“创新”。当代科学技术的竞争,其实质也在于“创新”。而当代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竞争,其目标还在于“创新”,在这个亟需创新的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充分意识到仅靠书本中死的知识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培养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创造能力的人才队伍和劳动者大军,是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也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一二三     
斯诺心目中的“第三种文化”实际上就是20纪50年代导致西方学术版图发生变化的某些学科,特别是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尽管这一意义下的“第三种文化”同科学之间的关系后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斯诺试图沟通“两种文化”的理想仍然值得我们尊重。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积极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的明确要求,强调必须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科学发展”。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尤其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不断创新来加以推动。十七大再一次强调了科技创新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这为汕头的新一轮大发展,为汕头实现振兴和崛起指明了道路,就是必须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汕头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实验是科学的基础,任何科学概念的建立和科学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实验又是研究科学的主要方法;实验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一个过程。英国化学和物理学家波义耳说过“没有实验,任何东西不能深知”,当代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籍华人李政道教授说:“实验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所以实验教学受每一位科学教师所重视,几乎每一节课都首先考虑用什么实验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20.
王藏  傅苄 《科技智囊》2008,(10):48-51
以前一说到科普,主要是灌输讲解式的科学知识普及,但现在出现了“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的说法,强调科学家和专家与公众的平等、双向对话。强调交流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的社会作用,强调科普出版物的文化性、娱乐性、时尚性、探奇性、情感、审美、体验性。在这种形势下,科普出版业面对的不仅是科普观念的极大转变,而且在选题和运作方式上,更有着“惊险的一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