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的构建方法、实现途径和有效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方法和借鉴。方法在分析关中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关中西部非遗数字化保护平台的必要性,设计该平台的整体逻辑模型;参照软件工程理论,从需求分析入手,进行开发工具的选择、数据库的详细设计。结果采用基于切割的大图实时浏览算法、VRML插件等方法,实现该平台的主要功能。结论该平台能够对关中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实现非物质文化有效传承、促进文化市场繁荣,是关中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分析入手,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法律保护的现状进行论证,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就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3.
对于人类灿烂的历史文化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永恒的,对它的研究和保护也将是永远的.随着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了使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本文针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特色和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等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其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必须改变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困境和障碍。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从立法与执法、权利人知识产权意识与调动群众保护积极性三个方面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5.
刘华 《科技信息》2012,(24):293-29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奖励制度的改革顺应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方针,降低了所谓的“竞争性”,反而为很多以前在运动会上看不到的民族运动项目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对于各种不同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更要做到合理利用,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和意义,使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存和保护,并且能够得以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展现的精神,最终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继承。而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举办就要求能够得到多方面的配合,政府、机关、单位、组织、人民大众等能按照保护的原则规划,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奉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论知识产权框架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本质是信息,是知识产权的客体.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正当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知识产权制度有专利权保护、著作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商标权保护专门知识产权保护等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及其广泛,对它的保护依赖于以整个知识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综合手段.  相似文献   

7.
从资源、人才队伍、设备技术3方面分析了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优势条件,根据图书馆的条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网络资源导航、文献资料收藏、数字化建设、服务利用、宣传教育等7个方面,提出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地消亡。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立法和实践的当务之急。虽然我国在研究如何用法律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实践中也发现了很多立法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法律制度上存在的漏洞、立法语言的过于简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理应由行政法来规范和保护。分析研究我国目前行政法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对我国对各类型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进行了定位,通过分析比较图书馆与其他文化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职能、服务对象等方面的差异,认为图书馆应当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与其他文化机构携手共进,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张承 《科技信息》2010,(13):191-192
本文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现状及档案馆的特殊功能,分析档案管理技术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极其重要意义,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档案利用的基本原则及方法,以共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方略。  相似文献   

11.
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民俗学的学科追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民俗学学科理论和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场问题在于“基层社区”保护、“文化空间保护”和“民间社会保护”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中小型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晚、力度不够,但从某种角度上看,它们却具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势。以北海市图书馆为例,深入探讨了中小型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缺失给保护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而科学地恢复、整合或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场,则是破解此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所谓生态场,即是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的整体性场景,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产生和传承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智慧、文化人格等诸多因素组合而成的立体空间。它们的合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的首要条件,也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奏。为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场,基础尚好的,使其得以恢复;已分散的,就将其整合梳理;已遭破坏的,就要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有关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从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与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式保护,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保护方式等六个方面,对近十年来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的梳理,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趋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高校图书馆对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优势,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可以拓展、延伸.结合实践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整理、传递的内容与方式.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高校图书馆对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优势,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可以拓展、延伸.结合实践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整理、传递的内容与方式.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地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被破坏和消亡威胁最严重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8.
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不同的主体表述并利用.该文以“传统技艺类非遗铜乐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量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河南省许昌市欧营村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受访者的访谈文本编码分析,构建地方性传统技艺类非遗话语环境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样本特征的非遗主体对非遗文化感知的差异特征.研究发现:1) 话语环境的构建过程中不同样本特征的居民,如性别、职业、学历和收入等,对非遗文化的感知与态度差异性较大;2) 话语环境的“支撑条件”有利于筑牢遗产归属,为主体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支持,包括居民自身对非遗的认知、保护与传承工作态度和地方认同.3) 话语环境的“结果”主要从非遗文化技艺流失原因、发展影响等探讨发展前景,结合支撑条件发现阻碍因素集中于年轻群体意愿、保护意识、技术操作、商业化与创新以及非遗产品或文化宣传等方面.至此提出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劳动力回流、学习平台建立身份认同并解决技术问题、品牌文化推出创新和现代营销媒体多渠道开展宣传等有效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传统村落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保护与发展协同,以渼陂村下元宵民俗为实证对象,基于统计分析建立其“非遗—空间”耦合机制假设。以空间句法定量评价“非遗的空间属性”,以实地观察定性归纳“空间的非遗内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验证假设和深入探究“非遗—空间”耦合机制。结果表明:“原生型”非遗与村落空间保护及建设紧密联系,其保护发展规划可在格局不变基础上更新少量节点或建筑,进一步与“原生型”非遗共生;“文旅型”非遗与村落空间保护及建设联系紧密,其旅游规划设计可着重于整合利用非遗资源,空间保存与开发并重,与“文旅型”非遗耦合产生更利于旅游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