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丧葬制度是我国古代五礼之一"凶礼"的最主要内容,而"厚丧"则是古代丧礼的主要特征之一。南宋景献太子的丧礼就充分体现出古代"厚丧"这一特征。丧礼虽是为逝者送行的仪式,却也是活着的文明,因此古代丧礼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巫山地处三峡腹心,历史文化积淀异常丰富。任乃强、邓少琴、袁珂等先生筚路蓝缕,管维良、任桂园等教授发扬广大,致力于"大巫山文化"体系建构、巫文化研究、巫臷文化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当代学术界对巫山历史文化的研究,肇基于蒙文通、任乃强、袁珂、董其祥诸先生,三峡本土学者推波助澜,在《山海经》研究、盐业史研究、军事史研究、"大巫山文化"建构、巫文化研究、巫臷文化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相似文献   

4.
三峡巫文化的审美阐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峡地区是巫文化的诞生地之一,三峡巫文化具有包括美学价值在内的诸多价值。文章主要以分析三峡巫文化的生活性、象征性、强制性和参与性特征为立足点,着重挖掘了三峡巫文化在寄寓民众情感、反映民众意愿、团结民众力量和推动艺术发展等方面所展现出的丰富人文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峡为巫文化的起源之地。巫文化的风俗主要表现在巫教、巫术、避邪、崇拜等方面;巫歌、巫舞、巫戏等方面体现了巫文化的艺术特点,另有巫书、巫画、巫医等巫文化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三峡巫文化是远古时期人类在生息繁衍、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种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原始文化,是人们关于万物有灵崇拜时代所有知识、技能、信仰、艺术、道德、风俗的总称。三峡巫文化与医学、易学、灵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都是以阴阳学说为核心,具有预测吉凶、行医救人、布道传教、关注民生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三峡古代巫文化的研究,必须重视史料的梳理与描述,并关注巫与道教的关系、巫与乐舞的关系,方期有重大的学术突破。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宏观角度,对三峡远古巫文化进行了研究。主要论述了两个层面:古代巫师集团;巫师集团的共同信念、传统、知识、技术等形成的巫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鄂西南地区建设"湖北三峡城市群",无疑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和战略意义的决策。这一区域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还有着极其丰厚、极富现代价值的文化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浪漫的巴楚文化、典型的三国文化、创始的神农文化以及富于神奇色彩的山水文化,足以装点"三峡城市群"的门面,提高城市群整体形象的文化品味,也可以提升"三峡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后,在三峡区域建设了众多的桥梁,这些桥梁改变了三峡水陆交通的格局,也改变了整个三峡区域的发展进程。其中,葛洲坝和三峡工程相关的坝和桥的建设,是几千年"大禹治水"水利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截断长江的"坝桥"是撬动该区域发展的桥梁,甚至影响全国桥梁的建设。三峡区域尤其库区的桥梁既是三峡地区发展和走向未来之桥,又是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标志,除了具有明显的桥梁文化外,更有浓郁的精神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丧葬文化总是与一定群体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宗教道德观念相联系的.秦汉以后,三峡地区多次汉族移民,因此,汉族文化与三峡地区文化相互融合,并影响到三峡土著的丧葬文化,与汉族文化一起,汇聚成独具特色的三峡地域丧葬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吴越区域文化之内丧葬文化或习俗的独特特征进行概括和研究 ,揭示丧葬文化与区域文化历史背景、自然生态环境、文化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关联 ,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证明文化的区域性存在。  相似文献   

13.
关于发展三峡地区红色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透彻地分析了三峡地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并根据三峡域内各地资源差异及开发悬殊和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阐明了三峡地区红色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首选策略,并对重庆、恩施、宜昌三地的突破式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三峡文化哺育了巴渝著名书画篆刻家、诗人余仲九先生。仲老诗、书、画、印诸艺植根三峡,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总的审美倾向为古雅清逸。先生退休至今20年间,足迹印遍了三峡库区的山山水水,画稿、诗作数以千计,为三峡文化抹上了一笔厚重的色彩。《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都曾为先生作过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白鹤梁题刻的姓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峡库区涪陵白鹤梁题刻中,有不少题名者存在着一定的血缘亲情关系,因之姓族相应而生。这些姓族对三峡文化的记录与生成,对宣传提升三峡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对促进三峡文化的传播有着极为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盐制与三峡盐业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东汉末年以后,三峡地区,无论为蜀汉占有,或部分归属东吴或曹魏,抑或为司马氏政权所拉,其盐业管理体制均实行垄断化的官营专卖制.而在东晋及南朝宋,齐、梁三朝,则实行的是民营征税制.三峡地区在归属北周以后,其盐业却很有可能是官营专卖与民营征税二制并行.这与南朝已有不同.本文拟循着该段时期三峡盐业管理体制几经变迁的历史线索,结合实地考察所得第一手资料,以展示三峡盐业在战争频仍、地域领属关系多变的时代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17.
夔州竹枝歌舞与三峡地区诸歌舞形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地区人民自古能歌善舞,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艺术文化,包括夔州竹枝歌舞、土家族摆手舞、开县巫舞、打连宵等等,其中夔州竹枝歌舞是众多舞蹈形式中的一枝奇葩,对其他歌舞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重点探讨了夔州竹枝歌舞与摆手舞、打连宵及巫舞之间的关系,以便我们能够对夔州竹枝歌舞以及三峡地区其他歌舞形式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三峡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为影视艺术提供了资源和动力.影视艺术既是三峡文化的载体,又是三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三峡的影视传播形成复制式、背景式和意象式三种形态,人文三峡的影视传播探讨人的性格特征、人的情感状态和民俗风情.三峡工程的影视传播主要包括三峡工程的建设和三峡移民两个层面.三峡文化和影视传播同质同构、兼容互渗.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百万大移民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的变迁与破坏,三峡地区的传统音乐逐渐失守,不少传统音乐已经或正在消亡。如何拯救三峡地区的传统音乐成为当前三峡地区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可以从"活态"拯救、教育拯救和"人本"拯救的角度开展多方位、多层面的救护工作,以期实现三峡地区传统音乐的常态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