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形象思维是文艺创作中的普遍规律。在古代浩如烟海的文艺论著中,就有不少著作接触到这个问题,对它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文艺论著《文心雕龙》,就是在这个方面卓有成就的著作。它在《物色》、《神思》等篇对形象思维的一些特点作了论述。特别是《神思》篇,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关于形象思维论述得比较好的一篇。《文心雕龙·神思》是探讨创作构思问题的。刘勰总结了前人创作经验,意识到文艺创作构思时思维形式的特殊性,因此,他对艺术思维形式的特征进行了论述。当然,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不可能用“形象思维”这一科学的术语来表述。但从他的具体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实际上接触了形象思维的一些基本特征。这是刘勰在我国文艺理论史上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荀子》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不少专著中偶有涉及,但还不曾有专篇论文作系统的论述,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索,以求教于海内外《龙》学界的朋友们.通观《文心雕龙》全书,刘勰曾多次论及《荀子》,以篇章次序排列,可见如下数条: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文心雕龙》以其分体的详细,论述的系统周密,远远超过先期的文论作品,并对后世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由于身处时代的思想文化多元发展.特别是释道儒三教并起共存,刘勰在创作《文心雕龙》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其论述中传统的儒家思想随处可见,兴盛于时的佛经更以其经典教义以及谨严缜密的逻辑影响作品的谋篇布局,同样,崛起当世的玄道思潮,也以其崇尚自然,理性思辨,成为其作品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4.
刘徽与欧几里得数学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1]、[4]、[5]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刘徽注与《几何原本》的逻辑背景,并对其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及数学思想等方面作了比较深刻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刘师培是近代著名学者,他对《文心雕龙》、《文选》都有深入的研究。刘师培在《文心雕龙·诔碑》篇讲解中对《文选》“诔”与“碑文”两类作品进行了具体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可以对其作进一步的阐述。学习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历史的经验,是当代《文选》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练字》篇,向来不太被人重视。因为这一章涉及文字方面的内容较多,所以文艺理论家们认为它对创作实践意义不大,是全书中价值不大的部份,因而轻视它;而语言文字学家们认为它是文论著作里的一章,于是忽略它。结果,《练字》篇成了《文心雕龙》五十章里最不幸的一章。然而,我们在研究魏晋南北朝语言学史时,发现《练字》篇有许多吸引人注意的地方,有的地方甚至很精彩。今不揣鄙陋,尝试论之。一、认为文字是“言语之体貌,文艺之宅宇。”《文心雕龙·练字》云:夫文象列而结绳移,马迹明而书契作。斯乃言语之作统,而文章之…  相似文献   

7.
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是文学理论史上的巨著,该作品对写作方法做了详细的研讨,笔者主要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方面探讨《文心雕龙》对文学作品的看法,"文质并重,衔华佩实"是刘勰所倡导的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比兴是我国传统诗论的核心,但在《文心雕龙》的体系中,它并不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比兴》篇中的比兴是与章句、对偶、夸饰、用事等并列的文章技巧,刘勰承汉人之余绪,把它解释为比喻。当然,兴又不同于一般的比喻,它体现着古人一种抽象程度较低的思维方式,因而有自己的特殊性。但在《比兴》篇以外,“兴”字的用例则隐含着汉魏以来的一种新兴的文学艺术观念,即认识到了文艺创作与表达中情感的形象性,代表着古代文学理论中近似于“形象思维”的初步思想。《比兴》篇多沿汉人成说,而又有所发明的,主要是关于比。他把《诗经》中的比…  相似文献   

9.
1995年夏天,我应邀出席北京《文心雕龙》国际学术讨论会.晚间翻阅会议材料,一篇署名金民那(韩国)的论文引起我的注意.这篇题为《<文心雕龙>书名所含有的文艺美学意义》的文章,指出《文心雕龙》以“情采”范畴为中心,涉及作者、作品、读者三个方面,将其他许多审美观点贯穿起来,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文艺美学体系.由于我在八十年代初,曾在两篇论文中,提出“情采”观是六朝审美意识的主潮和核心、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真正基石的观点,因而便油然而生知音之感,并急欲拜会论文作者.想不到,次日立在我面前的,竟是一位儒雅、清秀的年轻女土.但会期紧促,难以深谈,只好匆匆而别.近承金氏惠赠大著,才知论文不过是其专著《文心雕龙的美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版)的撮要,而专著又恰是她在台深得导师好评的博士论文.拜读之后,深感金女士对《文心雕龙》作了一种开拓性的研究,而且获得了相当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对《文心雕龙》中审美感觉思想的认识还几乎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文心雕龙》继承并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审美感觉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和内质,同时兼取了各家思想资源,并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进行了一次理论上的综合和提升,试图把儒家思想的合理性与当时审美“新变”要求统一起来,以“唯务折中”的态度来调和“复古派”与“新变派”之间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1.
刘勰的《文心雕龙》既是文学理论著作,也是一部文化思想史著作,它隐含的世界观、文学观、审美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解读《文心雕龙》的和谐思想对当今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仍能提供多方面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骆榕蓉 《科技信息》2010,(24):I0134-I0134
本文从刘勰的《文心雕龙》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入手,对这两本经典文论在其社会功用、关注对象、审美标准及知识概念的质态等方面作了一简要的梳理及对比。通过对比,归纳分析出了中西古代人文思维的几点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刘东娜 《科技资讯》2006,(35):166-166
作为《文心雕龙》创作论第一篇的《神思》,从艺术构思和艺术想象力两方面对文学创作进行了具体阐释。着重探讨了关于《文心雕龙》中提出的虚静,即调节自身的最佳状态来进行艺术创作,以及其中所概括的艺术思维中,主客体的往复交流融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变观念本身有经学方面的历史渊源。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将其提升为一种系统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文学理论。从“正”的方面讲,刘勰认为它是一种经典式的思想情感和行文风范,是作家进行创作时应予以严格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作家应有所创新和发展,这就是“变”。“变”是在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上的推陈出新,刘勰所主张的“变”。是对“正”的灵活运用和适当拓展。只有合理地“变”,才能体现出“正”的意义和作用,也只有用“变”的态度对待经典,用“正”的原则指导创新,才能在经典与新变的理论维度上确立作家自身的文学存在和创作个性,才能实现继承和创新的动态平衡。因此,“正变”理论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起着联系有关继承与创新、“名理”共性与“变文”个性等理论文体的纽带性作用。这是进行《文心雕龙》研究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虽然《文心雕龙》与《人间词话》立论的文化背景以及批评标准和思维模式有较大区别,但《文心雕龙.隐秀》篇与《人间词话》境界说对创造优秀文学作品的条件的要求却有一致性。王国维“有境界”是对刘勰“有秀有隐”的发展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16.
《天论》对于“天人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阐述以及在其阐述的方法中,表现了荀子丰富的逻辑思想及其应用。荀子从论辩需要出发,以当时论战的经验为依据,研究和应用了逻辑理论和逻辑方法。探讨荀子在《天论》中的表现的逻辑思想,从而研究荀子所总结的逻辑思维的理论,对于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思想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郭象玄学与文学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魏晋玄学思潮中,郭象玄学以特有的品格使主体的审美意识得以完善与独立,使文论对文学内在规律的探讨有了可能。本文基于对陆机的《文论》和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分析,论证郭象玄学对于魏晋文学的自觉与独立所蕴涵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和《艺概》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两部重要的理论著作,两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呼应关系,这种呼应在引用关系中有明显体现。文章对《艺概》引用《文心雕龙》的情况进行了梳理,有利于了解刘勰与刘熙载对于某些文艺问题的共同关注,也有利于了解刘勰有关文艺思想在刘熙载那里得到的反响与呼应。  相似文献   

19.
在魏晋玄学思潮中,郭象玄学以特有的品格使主体的审美意识得以完善与独立,使文论对文学内在规律的探讨有了可能。本文基于对陆机的《文论》和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分析,论证郭象玄学对于魏晋文学的自觉与独立所蕴涵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沈有鼎先生是中国几位有成就的数理逻辑学家之一。他对经典逻辑、直觉主义逻辑、相干逻辑、模态逻辑等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构造了"沈氏悖论"。沈先生在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中的最重要成果,是挖掘出《墨经》中许多鲜为人知的重要的逻辑思想,揭示了以《墨经》逻辑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逻辑体系,把我国学者对《墨经》逻辑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在哲学方面,沈先生分析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哲学的民族"的观点。沈先生是一位真做学问、做真学问的学者,是一位在众多领域里做出重要贡献的伟大学者。生活中的沈先生是一位十分可爱的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