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提高了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却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研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预测方法对于合理地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是非常关键的。采用灰色系统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结合1970—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数据资料,建立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灰色系统GM(1,1)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2种模型的模拟通过MATLAB平台实现。BP神经网络建模考虑了普通高等学校数、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人数、普通高中毕业人数以及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4个影响因素。灰色系统GM(1,1)模型的精度为75.7%;BP神经网络模型的精度为95.4%。通过模拟分析可以得出:BP神经网络方法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到本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迈入“大众化”,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具体分析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迈得更为健康有力,也使我们的大学毕业生能实现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高等教育中出现了许多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数学建模有助于解决有关的热点问题和引导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作者在适当的假设下,系统地建立了关于高校招生规模、政府生均经费投入与学费标准之间的3个三维非线性微分方程动力学模型.给出每个模型平衡点的稳定性条件,并通过对模型进行极值分析,得到了政府确定高校的招生基数的原则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估计.其主要结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决策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迈进,高等教育事业得以长足发展,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迅猛增加,而同时,国家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于是,大学生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各行各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些竞争的关键,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因素是综合素质。为什么要加强素质教育,如何加强素质教育,以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能力,是当今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2006年,高等教育遵照国务院“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的精神,坚持规模发展与投入、条件、毕业生就业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较好地实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目标。招生增长初步得到有效控制,在校生的增幅有所回落。2006年,全国普通、成人本专科(高职)招生724·44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高职)招生540万人,比上年增加35·54万人,增长7·05%,增幅同比下降5·7个百分点,较好实现了预定的宏观调控目标。2006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39·79万人,比上年增加3·31万人,增长9·07%,增幅…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高校毕业生人数,招生人数和就业率的实际数据调查,计算确定了已有文献中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微分方程定性模型中的参数,得到了相应的微分方程定量模型;将定量模型应用于3种情况,分别得出关于就业率和招生规模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宋艳 《科技信息》2011,(13):203-203,17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分析原因不难发现,除受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外,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欠缺和不合理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等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社会应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相似文献   

8.
李勇 《科技信息》2012,(34):I0039-I0039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张,办学层次的逐步提升,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长,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特别是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域的高校,更应该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应届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探索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途径,以实现应届毕业生最大限度地就业。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迈进,高等教育事业得以长足发展,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迅猛增加,而同时,国家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于是,大学生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各行各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些竞争的关键,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因素是综合素质。为什么要加强素质教育,如何加强素质教育,以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能力,是当今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及社会上就业观念和用人观念的滞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成了关系学校和学生根本利益的大问题。师范专科学校处于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其毕业生就业压力就更大,必须从教育的环节,努力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11.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作为一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从1984年成立到2012年近30年的发展中,毕业生规模呈加速发展的势头,服务全省职教师资需求的功能非常突出。职技高师在发展非师范教育的同时,必须继续发展师范教育,才能巩固职教"母机"地位。  相似文献   

12.
实行毕业生召回继续教育,作为一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践中取得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高职院校通过毕业生召回,为他们提供各种成人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学历、职称、资格、技能,完善和补充、更新专业技术知识,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既体现了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有利于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又拓宽了高职院校的办学领域,加强了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学毕业班学生面临着毕业、就业、考研等多重事务,毕业生的教育与管理对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人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浅析了高校毕业生教育与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浅谈如何做好我区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就业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是毕业生顺利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变的重要措施。本从思想教育和就业工作相结合的角度,针对毕业生的特点,对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特征以及做好教育工作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冯蕾  吴青 《科技信息》2011,(3):201-202
随着我国高等护理院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以及由于医疗体制的改革,护理模式的转变,社会对护士的要求明显提高,用人单位"门槛"增高,护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礼仪修养作为个人素质的一项重要体现,在护理本科毕业生的求职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加强礼仪教育对护理本科生就业的影响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英 《镇江高专学报》2009,22(2):6-8,15
创业教育是一种有别于就业教育的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应该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高校实施创业教育,有利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高校应深入理解创业教育,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激励创业的氛围,争取社会的支持与帮助,从而有效实施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17.
学校体育应把终身体育作为教育的战略重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终身体育”是适应当前推广终身教育理念以及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它的重点在于强调被“增强体质”、“技术教育”思想所忽视的体育精神、能力、习惯、意识、兴趣的持续培养,学校体育应谊成为终身体育新的战略重点.学生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毕业生,面临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就业的转变,也就是说未来从学校体育到终身体育的转变主要是在这一部分人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与地理教育学科的发展存在密切关系,直接影响本专业招生数量和质量。基于就业信息统计数据,分析了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形势和就业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以来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就业地区以在生源地就业为主,其次是相邻地区,去外省人数就业的较少;从就业行业看,以中学教师为主,近几年去国土部门和其他部门的人数开始增多,就业行业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从就业性质看,以事业单位为主,其次是公务员,其他单位的就业人数增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以上研究对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在择业方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为高校招生和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旭平 《科技信息》2008,(16):204-204
通过对我校06届外语专业毕业生离校后的信息反馈调查,探索高校毕业生离校后信息反馈机制的构建。认为:高校毕业生离校后的相关信息是检验高校培养质量的重要测度,而目前各高校对高校培养质量的检验和对就业工作的评价都集中在在校毕业生,对毕业生离校后的信息反馈工作十分缺失。建议高校重视毕业生离校后的信息反馈,成立相关部门和工作办法,并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