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中运用有限元方法对ZH1105WG型单缸柴油机缸体进行了动态特性计算,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符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对缸体进行了局部结构修改。  相似文献   

2.
本文建立了气缸的动态特性方程组,并用电子计算机求解常规条件下恒定负载双作用气缸的动作时间,对气缸系统的主要参数对动作时间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及对其他参数进行了定性分析研究,建立了可供气缸系统设计的分析计算使用的图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双腔气缸运动特性及气动回路的分析,建立了双腔气缸工作系统的动态特性模型,在建模过程中考虑了电磁切换阀及其到气缸之间的气动管路.在此基础上,采用Matlab对所建模型进行仿真;同时,搭建了气缸动态特性实验系统对建模对象———气缸进行了实验.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所建模型可以较准确地从理论上描述双腔气缸工作系统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4.
汽车发动机气缸体的气缸在磨损后,在修理过程中需要更换整个气缸体,从而造成维修成本过高。结合工作实践经验,论述了汽车发动机气缸体的维修技术目的在于有效延长发动机缸体的使用寿命,有效的降低了维修成本。  相似文献   

5.
针对玉柴YC6112柴油发动机气缸体的气缸在磨损后,在修理过程中,需要更换整个气缸体,从而造成维修成本过高。本人通过实践,将玉柴YC6112柴油发动机气缸体的气缸进行镶套修复,使其恢复技术标准,保证了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延长了发动机缸体的使用寿命,有效的降低了维修成本。  相似文献   

6.
从同步回转式混输泵转子和缸体的几何特性出发,建立了转子与缸体端面间的相对运动轨迹方程和相对速度数学模型,计算并分析了缸体端面上一系列点相对于转子端面的轨迹曲线和相对速度,分析了固定端面间隙下端面的摩擦功耗.结果表明:转子端面上远离滑板槽一侧与缸体端面间的相对速度较大,该区域的摩擦与磨损较为突出;在端面间隙为定值的条件下,样机的转子与缸体端面的平均摩擦功耗仅为1.4 W,与同等规格的具有固定缸体的旋转机械相比减少了98.2%;同步回转式混输泵转子与缸体端面的相对速度较小,可以采用接触形式的端面密封,以减少转子与缸体端面的磨损,降低端面间隙的泄露损失.  相似文献   

7.
摆动气缸位置伺服系统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通过大量实验对比例流量阀控摆动气缸位置伺服系统的典型非线性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分析了工作点位置、负载大小、摆动气缸两腔初始压力等工作参数对系统特性的影响;指出了系统存在的粘滑振荡、位移波动、"停滞"等现象,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研究得出:在摆动气缸行程范围内的不同位置或摆动气缸两腔初始压力不同时,系统呈现出不同的特性;摆动气缸的摩擦力及其两腔压力较慢的动态过程引起了系统的"粘滑振荡"等典型非线性现象.  相似文献   

8.
首先概述了试验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然后对柴油机缸体进行试验模态分析,建立了缸体的离散化数学模型,并运用振型叠加原理计算了缸体实际工况下的阻尼动态响应,最后据此对缸体进行了改进设计,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滑靴组的动力学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柱塞滑靴组件随缸体旋转时,滑靴会受到离心力的作用.由于滑靴的质量中心和转动中心不重合,离心力会引起滑靴的翻转,因而对滑靴组进行动力学分析,可有助于认识滑靴的受力特性,对克服缸体所受的倾覆力矩和防止缸体倾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该文对涉水发动机二次起动进行探讨,通过活塞位移的分析和起动机能够克服气缸的压力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画出不同进水量情况下气缸压力与曲轴转角的关系图。根据实际的汽车涉水造成发动机损坏的案例分析,发动机的失效形式都是由于连杆不能承受过高的气缸压力而失稳,导致连杆弯曲或断裂。从而推论,涉水发动机进水后如果进行了二次起动,起动马达所产生的扭矩不足以造成连杆失稳,进而引起发动机缸体或其它零部件的损坏。  相似文献   

11.
以涂装油缸为实验对象,根据涂装油缸清洗机喷淋清洗筒自身的结构特点,分析油缸在进行涂装之前受污染的主要原因。从清洗机设备的工作原理入手,找出原有设备在清洗油缸工件时因喷淋清洗筒结构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对油缸工件表面清洗不彻底、喷淋清洗后无法及时进行干燥等问题。通过改进设计清洗机喷淋清洗筒内外部分的结构、合理优化喷淋清洗筒的相关参数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使涂装油缸的清洗质量和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数值模拟放置附属圆柱的主圆柱绕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格子Boltzmann方法, 对主圆柱尾流区域内放置附属圆柱的绕流进行数值模拟. 结果表明: 放置单个附属圆柱时, 主圆柱所受阻力减小, 阻力
系数发生周期性改变; 放置两个附属圆柱的减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受电弓气动与噪声性能对高速列车非常重要,为此开展了圆柱和扭转柱杆件受电弓气动与噪声仿真分析。与圆柱杆件相比,扭转柱杆件受电弓虽然平均阻力稍有增大,但其平均和脉动升力大幅度降低,从气动力角度来看对改善受电弓运行稳定性和受流质量有积极作用。通过对受电弓尾迹流场开展聚类分析发现,圆柱杆件和扭转柱杆件受电弓尾迹流场均存在三条闭环转换路径。与圆柱杆件相比,扭转柱杆件的第二条转换路径稍短,但第三条转换路径稍长。当下臂杆由圆柱变为扭转柱时,在高度方向将由单一的旋涡向多个正负交替旋涡转变。扭转柱杆件受电弓消除圆柱杆件受电弓的峰值噪声,总声压级减少了1.5 dB,改善了受电弓气动噪声性能。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发动机缸体和缸盖裂位的检验与修理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5.
考虑两个同轴的竖直圆柱体,其中一个是实心基座,作为沉箱的近似,另一个是空心圆柱体.这两个圆柱体表现出的衍射现象可以看做是一种波浪能装置.将这些产生的能量转化以后可以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在各项参数都确定的区域,本文用变量分离的方法得到解析表达式.沿着虚拟边界,通过使用适当的匹配条件,推导和解出了一个含有未知参数的线性系统.由各种可能的解析表达式可得到各个圆柱体的激振力.针对不同的半径和间隙,得到一个激振力的序列.激振力随着半径和间隙的变化而改变.本文用图表的形式描述了这个结果,并进行了对比,最终发现,激振力只有在低频的时候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了考察双马达驱动系统输出力矩同步性对弹性负载变形与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了简化的双力矩驱动弹性圆柱负载模型.基于连续弹性体的振动理论,建立双力矩驱动弹性圆柱负载的一维扭转振动方程,给出了弹性圆柱负载变形与剪应力的解析解.对解析解的分析表明,当输入力矩完全同步时,变形与剪应力中的奇数阶模态响应将被抑制;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当输入不相同的阶跃转矩时,负载的最大剪应力水平将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采用有限元模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在螺栓预紧力作用下,缸套定位环带和机体配合对柴油机缸套失圆变形的影响。建立了包含柴油机机体、缸盖、气缸垫、气缸套和螺栓等的组合体有限元模型,用实测的缸套变形量验证了有限元建模和计算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不同配合公差下缸套失圆量变化情况,研究了缸套与机体定位环带配合公差对气缸套失圆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的方法对缸套失圆变形进行了阶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缸套定位环带与机体配合公差对缸套的失圆影响显著,可以通过控制配合公差的方法改善装配后缸套的失圆变形。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推板油缸涨缸的原因,并提出了简单可行、成本低廉的解决措施,使推板油缸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得到了保证.  相似文献   

19.
现有电子液压制动系统(EHB)在常规制动工况下均是以主缸液压力传感器为反馈进行液压力控制,而忽略了主、轮缸液压力的差异性对制动控制带来的影响。针对此,首先通过电磁阀测试台架测试了液压控制单元(HCU)增压阀在全开工况下的正、反向的压差流量特性。之后,通过制动测试台架测试了轮缸压力体积(PV)特性,建立了非极限工况下的主、轮缸液压力的动态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将由上述模型估计的轮缸液压力作为反馈,替换原始的主缸液压力传感器信号,引入到EHB的液压力控制算法中,而并不改变原控制算法。基于经典控制理论,分析了该新控制系统的快速性和稳定性。最后进行了液压力控制的实车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目标阶跃工况下,相比于主缸液压力反馈控制,所提出的新控制系统可将轮缸液压力及制动减速度的响应速度提高12 %左右,从而缩短紧急制动工况下的制动距离。此外,由于估算的轮缸液压力比主缸液压力更加平稳且没有超调,新控制系统在快速建压过程中运行更加平稳,显著提升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VH)性能。最后,多工况下的实车试验表明新控制系统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20.
静止方柱和圆柱绕流的二维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流体计算软件CFX模拟了静止方柱和圆柱在不同雷诺数条件下(层流区、亚临界区、超临界区)的绕流问题.采用层流和SST湍流模型,基于二维纳维斯-斯托克斯方程(N-S方程),计算得到了相应的绕流参数:斯托罗哈数St和阻力系数Cd.将绕流参数与现有文献的绕流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该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分析了雷诺数Re对绕流参数的影响,获得了方柱和圆柱的St、Cd随Re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比方柱和圆柱的绕流参数,发现较大雷诺数时方柱的斯托罗哈数远低于圆柱的斯托罗哈数,但同时其阻力系数却高于圆柱的阻力系数,而在圆柱绕流中明显存在的阻力危机现象在方柱绕流中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