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水泥质量、施工方法、配合比等因素的影响;难免有时会造成混凝土强度偏低;不能达到设计要求.如果弃之翻工会遗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对混凝土结构进行补强加固.本文总结了混凝土结构加固的原因、方法;对主要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目前混凝土结构加固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将基于性能的设计思想与结构加固设计方法相结合,提出了基于性能的结构加固设计理论.该理论明确了结构加固的性能目标和评价准则,清晰地展现了加固结构基于位移的设计基本过程,并将pushover静力推覆分析运用于结构加固前后抗震性能的评估.最后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框架房屋利用粘土实心砖填充墙进行加固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施工的原因 ,造成某框架档案楼主体砼强度等级达不到设计要求 .加固设计时 ,考虑了粘土实心砖填充墙的承载作用 ,并采取了一些构造措施 ,使该工程的加固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 .  相似文献   

4.
本文中着重讨论在钢筋砼结构构件强度加固设计中 ,对构件强度内力截面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某18m跨预应力梁病害原因的分析,针对混凝土强度等级未达到设计要求的问题,采取粘钢加固处理方案进行加固,对梁结构的竖向位移进行计算,分析其加固的效果,经现场挠度实测,满足设计控制值及规范挠度允许值,加固方案改善了梁的受力状态,对结构的补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为其他工程实际借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某商住楼的现场检测、分析 ,针对该建筑存在的结构缺陷和问题 ,介绍了碳纤维布用于混凝土结构强度加固的设计依据及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7.
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是一项新型、简便、有效的混凝土桥梁加固技术。该技术充分应用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所特有的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腐蚀、抗疲劳及施工简便等许多优点,为混凝土桥梁加固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碳纤维布加固修补结构技术是利用树脂类粘结材料将碳纤维布粘贴于混凝土表面,以达到对结构加固补强的目的。本文简述了常用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方法,论述了碳纤维加固的原理、设计的注意问题、,阐述了碳纤维布结构加固技术的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从而促进碳纤维布结构加固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杨立 《甘肃科技》2014,30(20):109-112
介绍了房屋高度、房屋层数不满足规范抗震要求的砌体结构建筑物,采用改变结构体系的加固方案以及抗震性能设计方法,进行抗震加固设计;解决了整体性指标超限,局部纵墙墙体抗震能力不满足要求的问题;用较低的加固投资,满足了建筑物后续使用年限内的抗震要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某商住楼的现场检测,分析,针对该建筑存在的结构缺陷和问题。介绍了碳纤维布用于混凝土结构强度加固的设计依据及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0.
黄土的湿陷性问题是黄土地区工程建设中的热点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及设计人员。不同区域、不同工况下黄土的结构差异较大,湿陷程度区别大,且受水的影响最敏感。为了进一步研究黄土湿陷的结构水敏性,设计并进行了一系列室内试验,实验结果表明:①黄土的结构强度随其含水率增加而有规律的降低,初始结构强度呈线性变化,后期加固结构强度呈非线性变化,含水率在6%~12%区间内对黄土的后期加固结构强度的影响较为强烈;②在低载荷条件下,原状黄土存在"含水率在天然含水率附近时,土样的湿陷性最大"这一现象,重塑黄土和高荷载下的原状黄土的湿陷性皆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③原状与重塑黄土的湿陷系数差值的变化趋势与土样后期加固结构强度对含水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对于黄土湿陷的结构水敏性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黏滞阻尼墙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消能减震部件。在既有结构改造加固设计中使用黏滞阻尼墙具有节约建筑加固材料,降低施工成本,缩短工期等优点。上海某四层纯框架结构在进行整体使用功能改变设计时,结构的抗震能力不足,层间位移角超限。本文采用黏滞阻尼墙加固减震方案解决这一问题,并能节约造价,缩短工期。文章分析了变化的附加阻尼比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对该工程项目进行改造减震设计,对比分析了无控结构和有控结构时程分析结果,可有效地解决该结构抗震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阐述的应用分析方法以期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钢板加固为盾构常用的加固方法,但是目前对钢板与管片黏结面作用机制认识不足,导致钢板加固设计盲目性较强。为此,采用ABAQUS软件中的cohesive单元和trace单元来模拟钢板加固及黏结面损伤行为,建立可反映钢板-管片黏结面损伤特征的钢板加固衬砌三维实体非线性模型,并通过模型试验验证其合理性。结合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揭示外荷载作用下钢板-混凝土黏结面的作用机制,定量分析加固参数对黏钢加固效果的影响,提炼钢板加固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当钢板-混凝土黏结面出现损伤时,结构承载能力损失65%以上;当黏结损伤区域面积占比超过8%时,结构承载能力损失80%以上并且承载力急剧减小;当黏结损伤区域面积占比超过56%时,结构基本丧失承载能力。加固结构的承载能力对钢板厚度最敏感,抗剪黏结强度次之;加固结构的延性对抗剪黏结强度最敏感,钢板厚度次之;钢板厚度和抗剪黏结强度对加固结构各项性能的综合影响最大,应作为钢板加固设计关键参数。  相似文献   

13.
碳纤维布补强和贴钢板补强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上海某工业厂房结构加固为例,文章阐述了该加固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法、设计计算方法,着重介绍碳纤维布补强和贴钢板补强两种加固方法的主要施工工艺,并针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施工要点,为同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实桥为例,研究粘贴钢板法在双曲拱桥加固中的受力特点、设计要点。计算结果表明,加固后的结构刚度和强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以均匀设计法、正交设计法以及PKPM结构设计软件为依据,对多高层混凝土结构的梁柱应用体外预应力简支加固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对主要因素的影响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从梁、柱单独来看,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差异.比如,原混凝土强度等级高、由不设防到6度设防时梁加固技术的鲁棒性好,而原混凝土强度等级低、由6度设防到7度设防时柱加固技术的鲁棒性好;从梁柱综合来看,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设计板厚、结构纵跨数、设计混凝土强度及结构层数等6类.对6类影响因素组合后的鲁棒性进行排序,其中,Ⅰ_1类场地、结构纵跨数为11、设计板厚90 mm、结构层数为10、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C30的建筑结构从7度抗震设防提高到8度时,体外预应力简支加固技术鲁棒性最好.该研究为体外预应力简支加固技术的应用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高层建筑混凝土方柱采用湿式钢构套加固设计方法,给出了加固设计的计算公式.通过计算 原柱混凝土平均压应力水平指标β,确定原柱混凝土加固后强度提高系数α和钢构套角钢材料强度降低系 数γ.为了保证钢构套结构与原有混凝土方柱很好的协同工作和有效的受力,制定了必要的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传统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工程施工应用中存在结构抗剪强度弱,高支模架整体稳定性差的问题,开展高支模施工技术应用研究.通过设置高支模立杆与加固、浇筑施工与质量保障措施、高支模拆除施工,提出一种全新的施工技术.为了证明设计的施工技术具有实用价值,将设计的施工技术与传统施工技术进行应用实践对比,结合得出的应用效果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8.
碳纤维布(CFRP)加固修补混凝土结构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结构加固技术,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构件具有强度高、自重轻、不改变构件截面等优点。本文着重研究了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构件的温度应力,并通过ANSYS对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构件温度应力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寒区及温差较大地区用碳纤维加固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构件时,应对温度应力予以重视。如果忽视温度应力的影响,在外荷载及温度次内力的共同作用下,会影响混凝土构件的安全性,甚至影响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量大面广的砖砌体结构,提出了采用钻芯法检测其加固前后基本力学性能的方法,以提供用于评定采用各种砂浆面层加固砖砌体效果的方法。设计了可同时用于加固前后芯样抗压强度、界面剪切强度的试验加载附属装置,完成了315个芯样以及54个砖砌体标准件强度试验,同时进行了4种不同表面处理工况下界面剪切强度试验。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前后芯样的抗压强度均与相对应的砌体标准件抗压强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加固前相关系数建议取值为MU7.5取2.13,MU10和MU15均取2.25;加固后相关系数建议取3.26。界面剪切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加固面层与砖砌体之间的界面剪切强度受砂浆、块体强度等级影响较小,主要受基层砖砌体表面的不同处理手段影响较大。加固前后芯样抗压强度值与相应标准件的强度相关性以及芯样界面剪切强度呈现的规律性基本说明采用本文的钻芯法检测砖砌体结构加固前后基本力学性能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浅谈建筑混凝土结构的加固补强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晓 《科技信息》2010,(19):347-347,383
加固补强的目的在于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增大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耐久性,从而达到使用要求。是否能实现加固补强的目的,除了合理的设计之外,施工更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