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介绍了用微机解析电化学弱极化数据评价材料耐蚀性的方法,用这种方法研究了 碳钢、黄铜和铝在海水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微机解析方法能自动判断极化体系, 准确计算腐蚀速度及有关腐蚀动力学参数,实验简单、快速,数据利用率高,结果比 较可靠;显示出应用计算机的优越性。 在本实验条件下用微机解析方法评价出四种材料在海水中的耐蚀顺序为铝>紫铜 >黄铜>碳钢。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柴油机水下排气冷却消音器的结构方案,分析了其工作条件和可能的失效形式。从抗蚀性、允许海水流速、力学性能、传热效率、工艺性及成本几方面对可能选择的三种材料(Cu-Ni合金、抗海水腐蚀不锈钢、钛及钛合金)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冷却消音器的初步选材方案。本文对热海水腐蚀工况下的材料选择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开发了两种不同钛含量耐海水腐蚀钢.采用控制轧制及控制冷却工艺获得单相铁素体组织,随后进行了模拟海水周期浸润腐蚀实验得到试验钢腐蚀速率.通过SEM, XRD和电子探针(EPMA)方法研究了两种钢的腐蚀形貌、腐蚀产物组成及断面腐蚀产物中元素分布.结果表明,新开发的两种耐海水腐蚀性用钢在模拟海水腐蚀加速腐蚀后,无缺陷腐蚀产物均匀地覆盖在试验钢表面,在内锈层中形成连续富Ti元素区域,阻碍了海水对钢的进一步腐蚀,提升了耐腐蚀性能,特别是钢中Ti与P元素协同作用,耐海水腐蚀用钢的耐蚀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4.
常用材料自然环境腐蚀数据总库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常用材料自然环境(大气、海水、土壤)腐蚀数据总库的设计思想,总库系统结构设计,总库库结构设计,总库管理系统功能设计。该总库将收集、整理、存储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混凝土、合成材料、保护层、电缆和光缆6大类常用材料的自然环境(大气、海水、土壤)腐蚀数据100万个以上。  相似文献   

5.
介绍常用材料自然环境(大气、海水、土壤)腐蚀数据总库的设计思想,总库系统结构设计、总库库结构设计,总库管理系统功能设计。该总库将收集、整理、存储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混凝土、合成材料、保护层、电缆和光缆6大类常用材料的自然环境(大气、海水、土壤)腐蚀数据100万个以上。  相似文献   

6.
应用具有先验知识的前馈网络模型研究海水环境与材料(钢)腐蚀之间对应关系,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揭示材料海水腐蚀规律,提高了预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7.
对X70管线钢现场实际焊接工艺下的焊接接头,采用显微镜、电化学方法及失重法等方法和手段对母材、焊缝、热影响区进行了显微组织分析和在海水中的极化曲线、腐蚀速率的测试,研究焊接接头在模拟海水环境中的腐蚀性能。研究表明,X70管线钢焊接接头各区域组织不均匀,实验室模拟海水环境下的电化学行为、腐蚀速率存在明显差异;在海水腐蚀过程中腐蚀电位和腐蚀速率会发生变化,热影响区(HAZ)与母材及焊缝形成电偶腐蚀,接头腐蚀以点蚀为主。  相似文献   

8.
采用线性极化技术对几种不同用途的耐海水腐蚀低合金新钢种进行了测量和评选。讨论了化学成分、工艺因素和热处理条件对腐蚀性能的影响。线性极化技术的测量结果与外海掛片数据有更好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局部腐蚀指数δ可以作为定性评定低合金钢/海水体系局部腐蚀性能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CuPCr型耐海水腐蚀钢不同显微组织的腐蚀行为,采用热轧后不同冷却方式分别获得贝氏体和铁素体+珠光体组织,进行模拟海水腐蚀的全浸加速腐蚀实验,并利用失重法测量腐蚀速率,采用SEM,XRD和电化学方法评价钢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贝氏体组织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形成比较致密的锈层,其耐蚀性能明显优于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碳元素在贝氏体中的均匀分布减少了微电池数量,因而能够降低钢的腐蚀电流密度.  相似文献   

10.
宋学泳  杨浩军  周明 《甘肃科技》2006,22(9):92-94,13
针对西北地区一综合炼油厂含硫污水管线的腐蚀严重问题,分析了腐蚀原因,确立了材料筛选方案,通过实验室静态挂片试验绘制了重量损失率变化曲线和现场挂片等试验手段,筛选推荐出了树脂玻璃钢耐蚀材料。工业生产应用结果表明,MFE-2型树脂玻璃钢是适用于该厂含硫污水系统的耐蚀材料,为类似装置的长周期运行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11.
热镀55%铝-锌钢板在青岛不同海水区带的腐蚀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热镀55%铝-锌钢板在青岛不同海水区带的实海腐蚀测试,并利用电化学测试、失重腐蚀测试和扫描电镜首次研究了镀层的海水腐蚀行为.结果表明,由于腐蚀电流密度小,腐蚀产物具有保护性,55%铝-锌镀层在全浸区的耐蚀性能比镀锌层和5%铝-锌镀层好;由于保护性锌的腐蚀产物被滞留在富铝的枝晶网络中,充分的充气条件又促进了镀层富铝相的钝化,镀层腐蚀的传质过程受到明显抑制,所以55%铝-锌镀层在潮差区和飞溅区的耐蚀性能显著优于全浸区,是全浸区的2到3倍;值得注意的是,镀层在全浸区出现较严重的局部腐蚀.  相似文献   

12.
热镀5%铝-锌钢板在青岛不同海水区带的腐蚀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展了热镀5%铝-锌钢板在青岛不同海水区带的实海腐蚀测试,并利用电化学测试、失重腐蚀测试和扫描电镜首次研究了镀层的海水腐蚀行为.结果表明,由于腐蚀电流密度小,腐蚀产物具有保护性,镀层在全浸区表现出较好的耐蚀性能;镀层在潮差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物污损,而比较充分的充气条件又促进了镀层的氧化,其腐蚀速度比全浸区明显降低;镀层在飞溅区未出现生物污损,耐蚀性能最好,可能与良好的充气条件和腐蚀产物层的阻挡作用有关.镀层在飞溅区和潮差区的耐蚀性比全浸区分别提高197%和183%;但在全浸区和潮差区,镀层有局部腐蚀倾向.  相似文献   

13.
热镀锌钢板在青岛不同海水区带的腐蚀行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开展了热镀锌钢板在青岛不同海水区带的实海腐蚀测试,并利用电化学测试、失重腐蚀测试和扫描电镜研究了镀层的海水腐蚀行为.结果表明,由于镀锌层腐蚀电流密度大,在全浸区流动海水中快速溶解而又难以形成稳定的保护性腐蚀产物膜,耐蚀性最差;镀层在潮差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物污损,这可能给镀层带来部分保护,其腐蚀速度比全浸区明显降低;镀层在飞溅区未发生生物污损,但腐蚀速度在三个海水区带中最低,可能与其表面良好的充气条件和腐蚀产物层的阻挡作用有关.与全浸区相比,镀锌层在飞溅区和潮差区的耐蚀性分别提高了94%和37%.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极化实验和阻抗实验研究了D32海洋平台用钢在浪溅区的腐蚀规律,并利用扫描电镜和能量色散谱仪分析了各钢样的腐蚀产物. 结果表明,腐蚀产物的形貌成分和覆盖度的不同导致了模拟全浸区腐蚀速率稍大于钢样在海水中的腐蚀速率,模拟浪溅区腐蚀速率远大于模拟全浸区钢样腐蚀速率. 钢样在青岛海水、埕岛海水的全浸区和浪溅区的Nyquist图中出现的韦伯阻抗是由于表面形成的锈层及钙镁层所致.  相似文献   

15.
有机涂层是海洋腐蚀环境下钢铁材料保护的主要方法之一,对涂层体系的正确设计,使其具有优良的附着力、屏蔽性,以及相关组分间良好的协同性等,是有机涂层获得优良防护性能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针对泉州湾存在海水入侵的问题,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适用的综合评价模型,得到较为准确的综合评价结果和海水入侵程度的分布图,并进一步分析海水入侵影响程度、波及范围及入侵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以轻度入侵为主,Ⅱ类水质地下水占比达到69.70%;受海水流向冲击的作用凸形海岸带相比凹形海岸带入侵程度更严重,最大入侵距离达到了1.50 km;其评价结果与实际现场相符.  相似文献   

17.
为对比X70管线钢在酸性(pH=3)和近中性(pH=7.7)模拟海水溶液中的腐蚀机制,采用极化曲线,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和腐蚀失重实验对X70管线钢在不同模拟海水溶液中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X70管线钢在酸性溶液中浸泡168 h后腐蚀失重约为近中性模拟海水溶液中的16倍,大部分表面发生均匀腐蚀,局部形成以夹杂物为中心的腐蚀圆环,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容抗弧半径和低频区阻抗值|Z|均呈增大趋势,先发生吸附而后出现微弱的扩散,电荷转移电阻Rct值增大,腐蚀速率减小;近中性模拟海水中形成较厚的腐蚀产物膜,氯离子聚集破坏形成小点蚀坑,局部聚集形成大的点蚀,电荷转移电阻减小,腐蚀速率增大,而后趋于稳定;X70管线钢在模拟海水溶液中处于活性溶解状态,与酸性海水溶液相比,管线钢在近中性模拟溶液中自腐蚀电位Ecorr正移137 mV,自腐蚀电流密度icorr为酸性海水溶液中的0.047倍。因此,X70管线钢在酸性模拟海水溶液中的腐蚀规律可为其应用于海底管线的腐蚀控制提供理论支撑,对其安全服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调整处理对0Cr17Ni4Cu4Nb钢组织及耐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极化曲线、循环极化曲线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0Cr17Ni4Cu4Nb钢经不同工艺热处理后的耐海水腐蚀性能,并对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固溶处理后的0Cr17Ni4Cu4Nb钢加入调整处理后再进行时效处理,组织更加均匀细小且击破电位、钝化区宽度及保护电位均有明显的提高,耐海水腐蚀性能全面优于直接时效态试样.调整处理的加入及参数的变化导致加热过程中合金碳化物的析出数量和种类发生变化,从而对其组织及耐蚀性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