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社会科学哲学中存在两种主要的因果理论,一是可操控性理论,二是机制论。然而,这两种理论在因果性形而上学问题上相互排斥,难以互补地形成一个融贯的因果理论。而在证据理论的视角下,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关系问题可以被看作是因果假设的证据来源和推理问题。诺顿(John D.Norton)的"质料"归纳理论、赖斯(Julian Reiss)的实用主义证据理论以及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的认知因果性理论为在社会科学中形成一个融贯的因果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工程的三个“层次”:微观、中观和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活动可划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在究竟应该如何具体划分三个层次的问题上,经济学家和经济伦理学家的观点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依据经济学家的有关界定对工程的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及其演化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文章最后分析了微观、中观和宏观层次的互动关系,指出应该重视对跨层次的嵌入和超越关系、不同层次间的上行或下行作用机制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最近的二十年中,科学哲学越来越关注各门具体科学中的因果作用和科学说明,形成了介入主义与机制论这两种相互竞争的因果理论。对机制论观点的辩护有赖于"生成"概念的澄清。目前已有的对生成概念的刻画深陷于某种"两难困境"。而"事件属性论"的观点——即把生成作为事件的某种特殊属性来刻画——则提供了摆脱这种困境的可能方案,进而有可能为因果机制理论提供更好的辩护。  相似文献   

4.
社会突现论是基于系统论与心灵哲学等学科而发展起来的关于社会本质与社会现象解释的方法的一种新型整体主义理论。社会突现论认为,社会一方面由个体聚集突现而成,前者具有后者所不具有的特殊属性;另一方面,社会与个体属于不同的层次,前者不能化归为后者。社会突现论视域中的社会因果研究是以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为背景,对于社会层次是否具有因果效力的研究。社会突现论所关注的社会因果问题是某个社会事件是否能够作为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对另一社会事件或社会中的个体产生影响。社会突现论认为,某个社会事件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影响其他的社会事件或社会中的个体。社会因果既与个体密切相关又不可化归为个体的属性。  相似文献   

5.
萨尔蒙提出科学说明是要提供"因果机制".在他看来,因果性是优先的,有了因果才有说明,而且他认为有些因果是可以不需要定律的,所以因果也比定律更为基本.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对萨尔蒙的观点进行反驳:(1)萨尔蒙用"记号传递"作为区分因果过程和虚假过程的条件,可能绕不开因果概念,会有循环定义的问题.(2)萨尔蒙承认单一因果,但是单一因果只有在我们对科学定律有所认识才能予以辨别.(3)因果性可以表达为定律形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定律都可以表达为因果,例如量子力学中的全同粒子的关联可以表现为定律形式,但两者之间并没超距的因果作用.(4)萨尔蒙认为科学说明应该是本体论,但是科学说明作为人的活动应该是认识论.即便从本体论可能是萨尔蒙所谓"从下至上式",但是从认识论上,科学说明应该是"从上至下式".  相似文献   

6.
在阐释转基因技术风险治理的“宏观-中观-微观”内容层次和“启动-联动-制动”生成逻辑的基础上,以欧盟和美国为例,剖析了科学理性、社会理性、生态理性认知框架引发的治理情境理解、制度逻辑和工具选择的差异,以此凝练出基于“理性-制度-行动”的转基因技术风险治理理论图谱,并认为理性框架是科学不确定性下风险认知的简化机制,其本质...  相似文献   

7.
科学说明是一个范围很大的研究领域,其中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问题,如演绎推理,归纳支持,概率的解释,类比,自然律,反事实条件句,理论结构及相互间关系,事物的本质,世界的因果结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自的特点,语言的用法、语境,有机体的功能,行动者的动机、目的、背景知识乃至他的倾向性等等。不难理解,在这个领域内必然会有形形色  相似文献   

8.
近三十年因果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除了被誉为“统计学因果推断革命”的潜在结果模型,还有朱迪亚·珀尔所主导的结构因果模型。这个理论在深刻改变社会科学、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研究范式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同时也裨益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智能研究的新思路,为人工智能进入“小数据、大任务”的范式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光照。本文将对结构因果模型的根本设想、数学化进程及其人工智能愿景做细致地评述。  相似文献   

9.
计算社会科学的基于能动者建模方法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解释路径——生成解释,在方法上,它为自下而上地解释异质能动者的分布式局部互动如何生成宏观规则提供了可能路径;在方法论上,生成解释不是演绎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把生成充分性作为解释的必要条件,是机制解释观的有益补充,为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实验+推演"的实践解释观。  相似文献   

10.
可操控性概念将因果关系刻画为介入之下的不变性,这是近些年越来越被主流科学哲学的讨论所接受的视角。它一方面跳出了能动性因果理论的人类中心主义窠臼,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律则性因果理论的缺陷,能够主张有限程度的因果意义。这对于刻画社会科学的因果定律与说明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因果度问题     
主流因果理论将因果关系视为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因果度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就理论哲学而言,还是就实践哲学而言,因果度问题都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因果度问题的研究主要呈现为结构方程理论、概率理论和博弈论理论三种进路。这些理论提供了思考因果度问题的宝贵尝试,但各自均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借助刘易斯反事实条件句因果理论,可以尝试勾画一种新的因果度概念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2.
以科学的观点探讨哲学问题,是当代科学哲学所倡导的基本研究策略。在此观念影响下,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经验科学,普遍渗透于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模式之中,成为自然化社会科学得以形成的内在动力。文章通过对连续性关系的澄清与复合式本体论的构建,描述了自然化社会科学理论的两个显著特征。社会科学采用"自然化"的研究视角,为当代社会科学本体论的"统一"、"科学性"的辩护,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3.
刘易斯开拓了从事件之间的反事实条件依赖关系来定义因果性的研究进路。然而,该进路面临着可能世界相似性标准存在理论困境、因果性定义不恰当等问题。朱亚迪·珀尔将因果性的反事实条件分析运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因果推理,提出了因果模型理论,该理论在应对“回溯性”和“共伴性”及多元联结问题上具有相对于刘易斯理论的独特优势。但因果模型理论在刻画假设性思考之选择机制上存在不足。借鉴交互信念可计算理论等新成果,可为因果模型论提供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斯塔佩尔科研不端案因涉事机构之多、人员之广、历时之长、影响之大在荷兰乃至全球科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该案的调查结论和调查过程在科研诚信的宏观建设和微观调查方面都提供了有益经验。在宏观上,强调了制定科研诚信规范,建立专门咨询和调查机构、专门网站的重要性。在微观上,调查过程坚持了三个诚信委员会同步联合调查、调查结果公布与调查过程同步进行、调查案件本身与调查研究环境和研究文化同步开展的"三同步"原则,及时制止了斯塔佩尔不端行为对科学的损害,回应了社会的关注,维护了科研的尊严,值得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社会系统复杂性与社会科学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既是物质的又是思想的.社会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物质系统和思想系统组成.社会的复杂性源自社会物质系统和社会思想系统中同层次和不同层次间的相互作用.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有三:对物质社会的考察;对思想社会的考察和对物质社会与思想社会关系的考察.社会科学方法是实证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人文学方法两者有机的结合.以层次论为基础的现代复杂性理论给社会科学研究注入了一种新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朱利奥·托诺尼的整合信息理论为解释意识提供了一个定量的、经验实证上可理解的假说。该假说认为意识是分化的系统组分间因果交互作用而产生的整合信息;意识是复合体的内在属性,有等级之分。这些观点推翻了哲学中的"僵尸"论证,并提出了一个意识与自我相分离的泛心论版本。  相似文献   

17.
行动的意向性说明是否需要定律,是否是一种因果说明,这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PopperHempel论题认为,意向性说明需要依赖普遍定律,但这种观点面临着真实性与一般性的两难困境.在W.C.Salmon的因果性本体论解释的意义上,即便意向性说明不必然依赖定律,也仍然可以是因果说明.基于此,我们能够反驳关于"理由不是行动原因"的三个典型论证:"原因的合适类型"论证、"逻辑关系"论证和"遵守规则"论证.这种反驳揭示出,理由与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为意向性说明的正当性提供辩护.  相似文献   

18.
尼安德的"传递论证"中有两个不合理之处:第一,把个体性状出现的遗传学原因扩展为个体性状出现的所有原因,从而把完全因果解释理解成了对个体性状的历史解释;第二,要求对个体性状的解释包括对"原因的原因"的无休止上溯,从而把完全因果解释理解成了终极解释。索伯尔在回应尼安德时只是强调了遗传机制与选择机制属于两种不同的因果路径,没有指出尼安德对科学解释的错误理解,这就不能完全排除选择机制对个体性状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心智因果与随附因果的讨论成为因果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借助机制的概念,本文分离并说明这些讨论中所关注的是实际的性质因果,进而分析了这一讨论中两位主要学者伍德瓦德与钟磊的干预主义因果理论,指出其优劣;最后在他们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更为简洁的干预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可能更适于分析实际的性质因果.  相似文献   

20.
刘易斯把因果定义为实际事件之间因果依赖的传递闭包,可以解决困扰规则性理论的诸多问题,但是也确证了因果是传递的。在随后的讨论中因果传递性的反例不断涌现,从而间接地否定了刘易斯因果定义的合理性。希区柯克提出了结构方程模型的因果理论,他也认同通过反事实来理解因果,但和刘易斯不同,他引入了结构方程的工具来清晰地刻画具体的情形,并通过"活跃路径"来定义因果关系,他指出我们可以在不付出因果是传递性这个代价的情况之下,也可以合理地获得刘易斯因果定义的那些好处,而且还能够解决困扰他的定义的那些反例。笔者试图证明所有用以反驳因果传递性的反例都存在一种潜在的概念偷换,并不构成对刘易斯因果理论的反驳,并给出反例说明希区柯克所自信的那些结构因果模型的优点,比如清晰地刻画具体的情形,也有其界限,在具体的问题讨论中也有其无法克服的"言不尽意"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