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本文对东西方华文文学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观照,分析了二者的异同和两地文坛的种种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展望了发展趋向,并指出:如何正确处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是今天摆在东方和西方华文文学作家面前的共同课題。  相似文献   

2.
英语文学作品是世界文学作品中的一座宝库,也是西方文学中璀璨的一支.作为西方文化的两大渊源--古希伯莱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到处可见其表迹.本文拟从英语文学作品的书名这一角度来阐析古代两希文化的影响,并以一斑而管窥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3.
西方文学作品从来是敢于亵渎、冒犯、反对神灵的。在西方文学的长河里,从古希腊文学一直到现代派作品,“渎神”意识源源不断,渊远流长。“说实话,我痛恨所有的神灵”就是普罗米修斯的一句笛言。这位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的主人公被马克思赞为“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他愤怒地宣称,“宙斯的主权不倒,我的苦难就没有止境”,这些亵渎神灵的豪言壮语,今天仍震撼着世界人民的心。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人类思想的镜子 ,文学的发展脉络往往折射出人类精神进步的轨迹。西方文学也是如此。通过西方文学人文精神演进的轨迹 ,我们可以把西方文学精神划分为四个时期 ,即人与自然对峙文化形态中的人文精神 ;人与神对峙文化形态中的人文精神 ;人与物对峙文化形态中的人文精神 ;与人对峙的对象消解时代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台湾原住民族文学可以分为口传文学(民间故事传说)和作家文学两部分。在多年的台湾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中,西方世界也对当代台湾原住民族文学的发展予以了关注。本文通过梳理编译和研究两部分,总结出四个特点,力求较为全面地呈现20年来西方世界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关注状况。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人类思想的镜子,文学的发展脉络往往折射出人类精神进步的轨迹.西方文学也是如此.通过西方文学人文精神演进的轨迹,我们可以把西方文学精神划分为四个时期,即人与自然对峙文化形态中的人文精神;人与神对峙文化形态中的人文精神;人与物对峙文化形态中的人文精神;与人对峙的对象消解时代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东方与西方的跨文化对话是21世纪的核心课题之一。为了加强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探讨东西方跨文化对话的有效途径,培育全球化时代多元共兴的世界文化格局,“东方对西方的认知与建构”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20-22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英国开放大学佛格森亚非研究中心GIPSC Project联合举办。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法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印度、伊朗、摩洛哥等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各抒己见,展开了深层次的对话。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乐黛云教授和英国开放大学GIPSC Project负责人Suman Gupta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赵白生博士主持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现代的西绪福斯精神,孕育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悲剧意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形象是“意识到一切都是荒谬人”,是“局外人”,表现出少有的孤独和冷漠;寻找自我及其失败的悲哀,潜含着真正的悲剧性,生之忧与死之惧是现代人的病症,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不断加以表现的主题,厌倦和恐惧构成现代主义文学悲剧意识的两大内容。“异化”是西方现代人们最严竣的悲剧性境遇,对人类崇高品格的否定,必然导致对悲剧崇高性的否定,因此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喜剧性的悲剧”或“反向悲剧”。  相似文献   

9.
谈论这个题目首先会碰到一个理论问题:文学与法的关系。恩格斯于1894年在给德国一位大学生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①这里,恩格斯非常准确地说明了文学与法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关系:文学与法同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学与法并不只是消极地被经济基础所决定;文学与法是交互影响的,并且都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其实,这是个众所周知的常识问题,无须再罗里八嗦。眼下值得讨论的是:在西方文学史中,文学是如何介入到“法”的领域的;这种介入是否使文学变得有非审美化之嫌;如果没有,作家成功的奥秘在哪里。本文的话题就从这里开始。  相似文献   

10.
人鱼意象同时出现在东西方文学作品中,但限于古代地理交通和文化因素的制约,她们遵循各自文学史的发展形成独立不同的意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东西方交流的深入发展,东西方人鱼意象开始出现汇流。相关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增多也促使人鱼意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与之相关的论文却仍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进一步从创作中提取创作经验,分析创作流变对指导当下创作实践大有裨益。本文即主要对东西方人鱼意象的渊源、流变和当代的发展做一个简单地对比梳理,并在前人基础上对这一文学现象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傅馨蕾 《科技信息》2010,(4):164-164,166
在泰戈尔一生中,深厚的东方民族文化传统与外来的西方近现代文化交汇在一起。他在世界各地游历,扩展视野博采众长,形成了包容东、西方特征的独特思想。本文通过分析他在游记文学中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具体表述,探讨了他关于东方和西方以及彼此间关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假期特别多。在那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春节、端午、重阳、中秋都放假;西方传统的节日,像耶稣受难节、复活节、圣诞节也都放假;外加英国女王生日和日本投降后的“重光纪念日”等,一年有17个假之多,这便是香港。在香港,这些假是法定的,老板不能不放。你不信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西方体育文化作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两支奇葩,有相同的起源,体育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使得东西方体育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又有不同之处.通过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分析比较中西方体育文化内核,探讨中国特有的“养生观”和西方体育竞技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对当代体育文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文学史上,西方文学的人物长廊中有一系列的神父形象。由于基督教这个特殊的背景,神父形象的复杂性表现为一系列的二元对立。本文试图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神父的多角度分析,来探讨它们在文化哲学层面上所体现的意义——存在于西方人头脑中的“罪感”文化情结。正是这情结使不同的神父形象充满了灵与肉、神性与人性、理性与原初本能激情的冲突和斗争。  相似文献   

15.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理论命题。围绕这个命题,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和批评家对文学解释活动中的解释者(主体)与解释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解释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深入而辨证的探讨;既充分尊重接受者和解释者的主体意识——“意”,又强调文学解释活动最终不能背离对作者和文本原意——“志”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还把文学解释活动看成是解释者之“意”与解释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义过程。正是在这基础上,“以意逆志”的文学释义方式所蕴涵的解释学思想能与西方解释学理论展开深层对话,两者互取长处,在内在旨趣上形成中西融合。  相似文献   

16.
论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娜 《科技信息》2008,(9):206-206
到本世纪中期,西方翻译理论总的发展趋势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文学线和语言学线。其发展过程又是阶段性的,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学翻译观占上风,主要讨论直译与意译、形式与内容、同化与异化、忠实与美等问题。在第二阶段中,语言学翻译观取代了文学翻译观,居主导地位,主要探讨翻译与语言层次,与语境、语义和语言功能的关系。尽管两派各持己见,其自身的某些观点又不乏矛盾之处,但其所探讨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无疑为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进入本世纪80年代后,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又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翻译开始与各种学科相互渗透。另外,在原来的文学和语言翻译观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另外一条线索,即文化线索。本文将从文学线、语言学线和文化线几条线索来剖析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基本关系是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2014年4月11日-13日在曲靖师范学院召开的“当代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建设”研讨会上,学者们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认为西方文论为中国当代文论提供了重要资源,在中西文学理论交流、融汇过程中,中国文学理论不断发展;中国当代文论应更多关注中国文学现实,植根于中国多民族文学土壤,汲取更多的本土文学元素,努力追求并实现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8.
文学的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形象反映生活所达到的准确和客观实在程度,是指文学形象给读者的真实感达到的可信程度。文章从“生活真实”和“文学真实”的观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创作与作家人生经历的关系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的作文能否模拟仿写?这是作文教学中争论已久的“老大难”问题。其实学生读课文,看课外文学作品,然后写作文,从来没有脱离过模拟仿写,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有的老师口头上不同意仿写,做还是做的,只是不自觉而已。因为事实证明,模拟仿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从“照葫芦画瓢”到创造,这是古今中外文学大家所走过的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在国外传播的历史回顾认为,长期以来“中国文学对外传播”这一“主动传播”说难以成立,说成“被动传播”,即“国外对中国文学的引进”也许更为恰切,或者至多只能是一种被动传播;同时,也总结出长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在国外传播的特点以及缺陷,如:文学作品原旨与韵味的流失,对作家、作品的误解等,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提出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