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7 毫秒
1.
我国传统图形艺术在国外艺术的冲击下,面临着内忧外患局面。而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我国传统图形艺术,是一种技术应用创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传统图形虚拟博物馆、进行沉浸式的建构主义教育等都是虚拟现实技术在传统图形艺术的创新应用,对解决我国图形艺术当前的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气"是歌唱的动力及源泉,是声乐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它也是歌者进行歌唱训练时首先要攻克的技术难题。没有良好的气,就没有美感的声音。在声乐教学中,"气"的训练是歌唱技术训练的核心。结合声乐教学经验.从声乐理论与教学中"气"与声音的关系,声乐教学中"气"的训练方法两个方面阐述了"气"的技巧对声音训练的重要作用,并且探讨了声乐教学中"气"训练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
虚拟现实技术深刻影响着新媒体艺术的实践。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作的虚拟现实艺术,为艺术带来新的可能性,虚拟性成为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显著特征,虚拟现实艺术带来一种真实的“沉浸式”的深度体验和虚拟实践。这种虚拟沉浸审美导致一种非物质性审美基质的形成,对传统艺术审美范式和原则产生强烈冲击,彰显着新媒体艺术自身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4.
刘凯星 《科技信息》2010,(35):123-123,156
建筑具有功能与思想的双重性,它包含功能产品和文化意指两个层面。现代高层建筑的困境,是建筑丧失意义。表观在建筑对应的功能只是一个"普遍的抽象的主体",千篇一律的功能与形式,即后现代主义文化观认为没有"差异"的形式。不能蕴藏意义,因而现代高层建筑淡化了文化的功能。由此,现代高层建筑的本质困惑不是功能问题,而是意义问题,也即形式没有意义——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为公 《科技信息》2010,(34):I0036-I0036,I0039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实用的高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从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再上升到理性具体,是现代人类认识的完整过程。而虚拟现实作为对现实世界的数字化表达,是"理性具体"的技术展现,从而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建筑虚拟现实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古建筑的浏览漫游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三维制作技术在文物古迹方面的主要应用之一.Virtual Reality-Platform是近年来应用较广的三维虚拟现实平台软件,在介绍基于VRP实现古建筑三维模型虚拟现实步骤的同时,结合大觉寺的虚拟现实系统,重点探讨了中国古建筑虚拟现实系统实现过程的数据采集和处理,针对古建筑的特点和虚拟现实实现的需求对这两个过程提出了较为实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虚拟现实技术是集计算机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仿真技术、微电子技术于一体的一门涉及众多学科的高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也有了很大的拓展,从最初的军事应用,拓展到教育艺术医疗以及旅游等领域。本文主要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和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旅游业而形成的虚拟旅游。虚拟旅游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的技术优势,很好的促进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并为传统旅游业提供更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研究论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展示空间与设计当中的艺术性,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这种特点,并归纳整理了其艺术的表达元素。从而对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展示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下一步的系统实现做出了指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虚拟现实的两个研究的方面:虚拟现实的技术及虚拟现实思想,讨论了支持它们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它们在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虚拟现实技术传统项目中互动不足问题,提出应用目前移动终端最新的交互技术-压力触控技术和触觉反馈技术,提升虚拟现实应用项目在触觉交互方面的性能.通过对压力触控技术的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压力触控的虚拟现实应用开发的技术框架,实现了压力触控技术API交互接口统一封装和虚拟现实应用开发接口的统一管理.在此平台上开发了两个虚拟现实应用项目,证明了技术框架的可行性,以及压力触控技术对虚拟现实系统的交互性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些学者针对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现实,以及与此潮流相呼应而出现的新的文化与文艺现象,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有人称,进入20世纪,审美由于社会的发展开始降低姿态,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寻常百姓家到底是何种类型的百姓家?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在中国特定语境中的有效性需要双面分析,既要明确其存在的依据及合理性,也要考虑其解释当下中国审美现实问题所遭遇的尴尬,同时也要看到,审美的全面泛化存在着忽略生活本真和一定程度上造成价值真空的弊端。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首开中国现代文学审美化先河。他强调"重文学自己之价值",从而奠立了文学审美自律体系的基石。他对审美独立的伸张就是对自由的呼唤和呵护。他先是用艺术,最后是用生命践行之。其实在审美主义者看来,艺术与生命本来就应该一而二,二而一的。王国维的审美主义思想对于整个二十世纪文学理论的影响是怎么褒扬都不为过的。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新理学美学的艺术问题可以从艺术内、外两个层次上进行探讨。站在艺术内讲艺术,是冯友兰从艺术创作、欣赏的实际出发对艺术相关问题的观照,主要讲了艺术的层级、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艺术风格等问题,这些论述符合审美活动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站在艺术外讲艺术,是冯友兰从其哲学立场出发对艺术问题的考察,他对艺术的本质和批评标准等问题的论述显得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14.
"虚实"作为古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被广泛运用于诗文、小说、戏剧及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的创作中。对于文学而言,这一方法涉及到创作中的题材处理、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的描写塑造及意境的创造等。"虚实"方法的运用也关系到作品的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在今天的各体文学创作中,"虚实"仍是不可缺少的表现方法。对此方法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文学创作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当代文艺理论的深化、提高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美学形态中“异形”的概念.分析了在原始艺术、中国艺术、西方古典艺术、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等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地域“异形”的形态和产生的原因.认为“异形”不能笼统地概括为“变形”,而是“常态形”形态发生质变后的一种新的造型形态,呈现出一种怪诞和奇异的美学特点.在艺术史中,“异形”这种乖张的造型部分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压抑,因而,呈现为一种非主流的状态,但却显示了一种鲜活的创造性.它跨越千年,始终在暗示人类想要超越理性与现实的冲动、想象和浪漫.  相似文献   

16.
论中西艺术否定观的差异及其元思维底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艺术形态和风格的差异是由中西艺术否定观决定的。中国艺术否定观对待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是"相通"、"合一",而西方则认定为"距离",这样的艺术观念差异从元思维来看,则又逃不过中国的"天人合一"和西方的主客二元对立的元思维底线。  相似文献   

17.
同样作为西方唯美-颓废主义思潮在五四文坛传播的产物,《银杏之果》与《沉沦》在同为“自杀”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走相径庭的艺术趣味和人生追求:《银杏之果》明显体现了注重精神情趣的沃尔特·佩特的“刹那主义”的影响,而《沉沦》则在对“外在压迫”和“悲痛感”的强调中走向“颓废”的反抗,凸显出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艺术观与人生观。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叶,莱辛的《金色笔记》描绘了一名徘徊于女性"绝对自由"的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英国女性安娜,聂华苓的《桑青与桃红》塑造了一个因战乱和权威的打压而不断逃亡的中国女子桑青。安娜与桑青均被作家置放在一个分裂与重构的人生舞台上,演绎了一种必需先与现实妥协才能重构"自由"的嬗变历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自叙传小说是融入了作者情感倾向和人生经历的虚构艺术。郁达夫等情绪派和郑振铎等写实派的创作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自叙传小说的两种倾向。这两种不同的自叙传小说风格的形成与作家自身的文学观念及所处的文学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