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牧歌》这部小说中,由于个体受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影响不同,父亲塞莫尔代表的超我、女儿梅丽代表的本我以及妻子多恩代表的自我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言行,他们各自畸形地发展,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引发种种或激烈或缓和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无法保持平衡的这三个因素也就造成了一个传统犹太家庭的断裂,最终谱写了一曲让人感伤的哀歌。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本我指先天的本能和欲望,遵循唯乐原则,自我是理性化的本我,遵循唯实原则,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遵循至善原则。《上帝的宠儿》生动地展现了主角萨列瑞人格结构三个层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当三者和谐相处时,萨列瑞人格健全,乐善好施,是受人尊敬的宫廷乐师;当三者失衡时,萨列瑞精神异常,道德败坏,成为谋杀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刽子手。  相似文献   

3.
高丽 《科技信息》2007,(8):118-118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齐灵沃斯、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恰好分别对应了这三重人格结构。过分放纵或压制本我都回导致自我主体的毁灭。只有三者互动配合,才能达到平衡,人格才能健全发展并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4.
元小说《鬼作家》是美国当代实验派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主人公佐克曼代表了追求自由创作但却受到传统道德束缚的犹太作家。在精神探索的过程中佐克曼在本我、自我和超我间不断挣扎,最终发现小说人物各自不同的畸形人格,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人格的多重性。  相似文献   

5.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包括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一个整体。这三个部分互相影响,在不同的时间内,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支配作用。《老妇谭》里康斯登斯一家,即:儿子、母亲、父亲,就代表着传统父权制社会一个家庭结构的三个层次。正是由于父亲这个"超我"角色对儿子"本我"这个角色的强权压制与左右,才让儿子满怀"厌父"情绪。母亲充当着"自我"的角色,她的调和很重要,但有时又显得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年轻人古德曼·布朗》深刻地阐述了深奥的人生哲理——人性皆罪,可以自赎;更为精彩地是小说清晰地折射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其精神实质——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小说主人公古德曼人格思想中有着完美体现。本我、自我相互对抗,而超我最终酿造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7.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女主角玛吉因为自己的恋爱问题和哥哥汤姆多次冲突,每次都屈服于哥哥的压力,凸显了情感和道德、欲望和责任的矛盾。精神分析玛吉的精神结构,探索她的本我和自我及超我的内部斗争,发现她的本我受到了过多的压抑和束缚,自我缺乏独立自主的判断力和抗争的勇气。依赖性的人格缺陷是导致了她的爱情悲剧的精神原因。  相似文献   

8.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原理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阐释,认为作品中的主人公婛、塔贝和叙事者“我”依次是作者本我、超我和自我的再现。  相似文献   

9.
《我承认我最怕天黑》通过对女主人公与三个男人在意识与现实两个层面性关系的描写,阐明了女性所遵循的现实原则。在以无过错为基本内容的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女性产生了性的迷茫,这既是女性现实生活性状态的一种真实写照,也反衬出当今文学创作中性的泛化描写过于夸张甚至虚妄。  相似文献   

10.
《我承认我最怕天黑》通过对女主人公与三个男人在意识与现实两个层面性关系的描写,阐明了女性所遵循的现实原则.在以无过错为基本内容的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女性产生了性的迷茫,这既是女性现实生活性状态的一种真实写照,也反衬出当今文学创作中性的泛化描写过于夸张甚至虚妄.  相似文献   

11.
以精神分析理论中“本我”、“自我”及“超我”等三种人格构造分析了《棋王》中主人公王一生在面对“吃”与“棋”的生活问题背后的精神状况。通过探讨王一生对于“吃”与“棋”的态度背后的深层心理状况,挖掘了王一生的“吃”与“棋”二者背后的隐秘联系。二者的相互影响塑造了王一生的道家文化人格,揭示了这种人格对于我们当下生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自我”和“本我”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杜丽娘,二者的此消彼长促成其行为的前后矛盾。杜丽娘身上体现着难得的叛逆精神,虽然这种反抗带有明显的不彻底性。但是应该看到,对于处于那个时代的她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的。这种矛盾符合“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13.
拉康的他者理论将"自我"归结为"他者",自我身份的认同形成于自我对他者的认识过程。作为文化符号转化的翻译活动,他者文化成为我族文化一种想象的投射,翻译过程的文化解读与诠释就成了以我者为中心为实现自我文化认同的主观能动性行为。他者的现身使得文化的解读与诠释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状态:文化接近、文化操作和文化融合。在我者与他者的重叠共识中,文化意识的交融不断加强,自我文化可以形成反思历史和现实的新动力,文化的解读便会踏上以"他者"之石、琢"我者"之玉的征途。  相似文献   

14.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唯美温馨的画面。马奇家的四个女孩个性鲜明,在成长之路上,积极塑造"超我"意识,通过"自我"的努力,改正"本我"中的不足,拥有了自己的美丽人生。也许她们还代替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实现了她的一些没能实现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分析鲁迅小说中三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人格,即封建社会末期旧知识分子泯灭本我的悲剧人格,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分裂自我的悲剧人格,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理想的幻灭。以此洞以鲁迅小说深刻的历史感悟和社会思索。  相似文献   

16.
对于《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历来是众说纷纭。通过引入心理学中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宋江形象的复杂性,从本我、超我和自我三层人格在宋江身上的表现来解释宋江的行为,可为宋江形象研究指出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7.
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一直被大多数批评家认为是沃克所有短篇小说中最好的一部作品.小说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及人格结构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小说的情节发展体现出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表现出人物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与对待方式,从而凸现主题.  相似文献   

18.
《玛拉与丹恩历险记》是多丽丝·莱辛最典型的生态警示录。该小说的主人公从南方逃亡到北方,其认识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深刻体现了深层生态自我实现过程——从反映个人生理需求的“本我”到“社会的自我”、从“社会的自我”到形而上的“生态自我”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9.
《呼啸山庄》与《日出》这两部名著巧妙地通过人物形象的立体刻画表达女主人公内在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通过使用大量对比鲜明的矛盾意象,直观、生动、细腻地揭示出女主人公在父权制统治下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她们的悲剧命运,深化了主题,并将冲突外在化,使情节高潮迭起,更富戏剧性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在哲学上,费希特是直接从康德出发的,他企图在主观唯心主义“自我”哲学的基础上,解决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同一问题,提出了“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我和非我的命题,开始把人的认识当作一个主体和客体的矛盾加以考察,突出地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理论和实践,必然和自由,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对后来哲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