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张可久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散曲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创作非常具有特色,尤其是在建构"列锦"修辞文本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他所建构的"列锦"修辞文本在结构形式上可以分三大类十八小类。每一类"列锦"修辞文本的建构都对拓展作品意境,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他的散曲作品独具魅力,是跟他擅长建构"列锦"修辞文本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元曲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元曲的美是多方面的,这既与它在音韵声律上的追求有关,也与它在意境营构方面的努力有关。在意境营构方面的努力,最突出的是"列锦"修辞手法的运用。"列锦"不是元曲的发明,《诗经》中便有滥觞,唐宋诗词中更不乏新的"列锦"结构模式的创造。兼有诗词二体优长的元曲,在"列锦"结构模式的运用与创新方面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元曲重视"列锦"修辞文本的建构,重视"列锦"结构模式的创新,并非"为形式而形式",而是别有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
列锦是汉语中古已有之的修辞手法,有其独特的审美效果。因此自古及今,在文学作品中一直被运用。列锦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不仅在结构形式上有古今发展变化,在审美特点上也有古今差异。近现代作者因受西方文学思潮与电影艺术影响,审美倾向与中国古人明显有差异,因而所建构的列锦修辞文本在审美特点上也明显与中国古代不同。  相似文献   

4.
列锦修辞文本的创造最早见于《诗经》,在汉语修辞发展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但是,列锦出现于小说中,则是始于唐代。就像唐人有意为小说一样,唐代小说中出现列锦也是有鲜明的刻意为之的迹象。小说包括唐代开始的传奇,都是以叙事记人为主,写景的文字相当少。因此,以名词铺排形式写景的列锦文本,也就不易见到。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唐代小说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同结构形式的列锦。这些刻意而为之的列锦文本出现于小说中,鲜明地体现了唐人小说创作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5.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6):115-119
列锦作为汉语一种重要的修辞现象,早在先秦时代的《诗经》中便有运用。之后,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在诗歌、词曲、散文、小说等文体中都有出现,并且在结构形式上有了很大发展变化。纵观汉语列锦辞格结构形式的发展变化,其基本类型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若干小类:(一)不带结构助词或连词的形式,分为单句式、双句式、多句式;(二)带结构助词或连词的形式,分为带"之"式、带"和"式、带"与"式、带"的"式、带"的"兼"和"式、带"的"兼"与"式、带"的"兼衬字式。前一大类主要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后一大类主要出现于近现代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6.
张燕 《科技信息》2007,(31):464
一、引言谭永祥在其《修辞新格》一书中说:“在古典诗歌作品里面,有一种奇特的句式,即以名词或用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这种语言现象不是语法所能解释得了的,它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把它叫做‘列锦’。”[1]68这一独特的修辞手法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成就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元代著名诗人马致远的这首散曲便是最好的证明:[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本文试就“列锦”修辞格独有的审美价值及其翻译做些粗浅…  相似文献   

7.
"老王"是《老王系列》的叙事主角,他以独特的方式观人生百态,察世间万象。"老王"是作家王蒙虚拟的存在,他亦真亦幻,亦禅亦道,是一个被修辞化的"老王"。文本中,"老王"的修辞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拥有多重的修辞语义,二是参与作品的修辞传释,三是传递作家的修辞哲学。  相似文献   

8.
列锦作为汉语一种重要的修辞现象,早在先秦时代的《诗经》中便有运用。之后,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在诗歌、词曲、散文、小说等文体中都有出现,并且在结构形式上有了很大发展变化。纵观汉语列锦辞格结构形式的发展变化,其基本类型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若干小类:(一)不带结构助词或连词的形式,分为单句式、双句式、多句式;(二)带结构助词或连词的形式,分为带“之”式、带“和”式、带“与”式、带“的”式、带“的”兼“和”式、带“的”兼“与”式、带“的”兼衬字式。前一大类主要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后一大类主要出现于近现代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9.
明代河北散曲家薛论道的散曲作品具有鲜明的喜剧意味,可分为“嘲讽型”、“谐趣型”、“自适型”三类,其散曲运用白描、修辞、意境烘托等多种手法,表现了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托妮·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自如地运用各种修辞语言,其中,贯穿全文的修辞意象"蓝眼睛"首先作为一种修辞技巧有效地建构小说话语,然后作为一种修辞诗学有效地建构小说文本,最后在修辞哲学层面有效地建构小说人物的价值取向及生存方式。通过这三个层面的递进和衔接,小说的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1.
文本细读作为文学批评理论的一个方法论,提倡对文本从词藻、修辞、结构、叙事作多方位的体察和辩别,以澄清对原文本的创作及文体主旨的理解和欣赏,这一方法在评价翻译作品时同样具有建构价值。文学批评中的文本细读注重内部研究,而翻译批评的文本细读重在外部关联研究,不管是文学批评还是翻译批评,文本细读都不失为一种必经的恒久之路。  相似文献   

12.
顶真修辞文本模式在古令汉语中都是常见的,是一种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修辞现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尝试性地对汉语顶真修辞文本的类别系统作了描述,同时也首次从心理学上对顶真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及其表达接受效果作了学理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手机短信修辞文本独特的建构方式主要表现为跳跃式和分行式两类。使用这种文本建构方式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现代化的手机短信服务功能的完善性为他们提供了使用的可能性;二是年轻人为了满足个人的标新立异心理;三是为了省时省力。新颖的建构文本方式的使用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享受,但同时也存在不完善之处,有待继续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14.
顶真修辞文本模式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常见的,是一种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修辞现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尝试性地对汉语顶真修辞文本的类别系统作了描述,同时也首次从心理学上对顶真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及其表达接受效果作了学理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咏史怀古类散曲是卢挚最具个性特征、也最有价值的散曲作品。与元代其他作家不同,在卢挚留存下来的咏史怀古散曲中,很少描绘官场的肮脏,揭露官场的险恶;更多地表现了他对朝代兴废盛衰的冷静反思,和功名利禄、富贵荣华的虚无与无常的感悟。同时,他的情志也通过咏史怀古散曲含蓄体现,流露出浓重的向往隐逸、乐山乐水的情趣。以曲写心,以心鉴史,是卢挚咏史怀古散曲表情言志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咏史怀古类散曲是卢挚最具个性特征、也最有价值的散曲作品.与元代其他作家不同,在卢挚留存下来的咏史怀古散曲中.很少描绘官场的肮脏,揭露官场的险恶;更多地表现了他对朝代兴废盛衰的冷静反思,和功名利禄、富贵荣华的虚无与无常的感悟.同时,他的情志也通过咏史怀古散曲含蓄体现.流露出浓重的向往隐逸、乐山乐水的情趣.以曲写心,以心鉴史,是卢挚咏史怀古散曲表情言志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文本解构了现代主义者一度建构的一套理性的语言规范及其具有规训作用的文化霸权,代表了文化变迁的新方向,为当代文本及批评提供了一套新的话语体系。文章以后现代代表作《出口(OUT)》为分析对象,分析了后现代作品修辞偏离现象及其理据,再现了后现代文本走出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走向解构框架又重构框架的文本游戏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手机短信修辞文本建构的独特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机短信修辞文本独特的建构方式主要表现为跳跃式和分行式两类。使用这种文本建构方式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现代化的手机短信服务功能的完善性为他们提供了使用的可能性;二是年轻人为了满足个人的标新立异心理;三是为了省时省力。新颖的建构文本方式的使用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享受,但同时也存在不完善之处,有待继续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19.
文本延伸必须展开叙述,而小说叙述视点又具有多样性与交错性:可以文本外"旁观者"视野叙述,也可以"局内人"修辞身份叙述.后者又包括"我"的一元叙述及文本内部人物间多元叙述.亦即叙述主体"我"分为"假我"、"真我"、"无我"或多元交错叙事模式.从M.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出发,认为这几种"我式叙述"分别反映了文学话语在表达与接受过程中的"熟悉化"、"陌生化"、"狂欢化"修辞策略,同时显示出文本"独白"或"对话"性的修辞意识.  相似文献   

20.
钟嗣成是元代后期一位重要作家,他所作《录鬼簿》是有关元代散曲家的重要历史资料,引起了前辈时贤的广泛关注。此外他还创作了丰富的散曲作品,通过梳理、归纳和分析他的散曲作品用韵可知:其散曲押韵方式共5种,有两韵部通押现象,但都是在韵部允许的通韵范围内,基本上符合《中原音韵》所用韵部,用韵比较整齐、精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