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孔子与泰山     
孔子思想万世推崇,泰山精神博大精深。然而就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未多见。本文探讨了孔子与泰山在地位、精神内涵方面的相通性、孔子与泰山的历史关联性以及孔子思想在泰山上的新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以及孔子对道德教育的地位、道德教育的可能性、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道德教育的基础等方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关于孔子的研究内容丰富,但尚未有专文论述。本文从王氏对于孔子思想以及《论语》所反映的孔子文化、生活、语言等方面的研究加以系统地论说,并揭示了王氏于《论语》其他文化因素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真假孔子     
对中自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大概莫过于孔子了。自古以来,对孔子的热烈的赞颂和激烈的攻击,似乎都达到最高程度。然而冷静思考,不论赞颂或攻击孔予,所赞颂的、所攻击的孔子是苇是真的孔子呢?  相似文献   

5.
孔子在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其对先秦档案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利用。先秦丰富的档案材料奠定了孔子进行档案整理的文献基础。孔子对档案史料非常重视,其档案整理的成就是显著的。孔子整理档案,主要是根据先秦档案史料删定"六经",而删定后的六经本身也具备档案性质。但由于孔子整理档案有一定的取舍标准,经孔子整理后的档案并不能完全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孔子对教育所做的贡献,论述了孔子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学方法上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郭冰 《奇闻怪事》2011,(12):40-43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性与实践指导性。传统文化逐渐受到众人的关注。然而,在一片热阉繁盛的孔子文化盛事下,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孔子教书育人的苦心和“以礼治国”“以仁为纲”的思想精髓?“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中有105处谈到“仁”,集中体现了孔子如何做人的思想。孔子的“仁”主要强调自身的修身养性和对他人的爱。我们不仅仅把孔子看作是一个“古代学术名人”来崇拜,当作一枚古典文化勋章来佩戴,藉以标榜自我的素养与内涵。我们应该更深刻地理解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孔子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在教育领域里,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闪烁着智慧与仁爱的光芒。孔子那种对教学执着的追求是难能可贵并值得教育工作者学习的。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最大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这种高尚的道德思想,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更具有涤化人浮躁心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德治思想是孔子整个伦理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孔子重视德治的思想、孔子对“政”的理解、孔子对某些政德德目的倡导以及孔子的政德修养论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孔子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语.乡党》是记录孔子衣食住行的篇章,其中概括了孔子对于服饰的审美观点。孔子的服饰美学观点不是简单地把服饰看作遮体御寒的工具,而是具有表述思想、反映情感的作用,具有昭示名分、区别身份的象征意义,这就赋予服饰更为深广的政治、文化意义。孔子的服饰美学思想与其政治思想相耦合,体现了其"中和"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思想、人格、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上不同时代 ,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孔子形象进行改变塑造 ,使孔子的形象发生了变形。《论语》是一部以孔子为中心收集的言行材料 ,为我们客观地把握孔子的形象提供了依据。笔者通过《论语》中对孔子言行的记载 ,为孔子素描了四张画像 ,以求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孔子形象。  相似文献   

11.
孔子思想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因素来自老子思想的涵养;老子对孔子的影响,突出体现在“礼”、“仁”、“道”几个核心概念上;老子对孔子的影响,既丰富和发展了孔子思想,同时也使老子思想的传播成了事实。这是我们重新认识孔子思想,检讨中国先秦哲学思想时应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孔子师德观作为中国师德理论的重要渊源,深蕴厚重的历史感和独特的个性化色彩,既是对夏商周三代传统精神观念的精炼与延续,又是孔子独具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概化与演绎,因而解析孔子师德观的深刻内涵,对构建新时期师德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孔子师德观作为中国师德理论的重要渊源,深蕴厚重的历史感和独特的个性化色彩,既是对夏商周三代传统精神观念的精炼与延续,又是孔子独具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概化与演绎,因而解析孔子师德观的深刻内涵,对构建新时期师德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中国关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在我国关学史和文艺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的美学思想里有两个重要的范畴“文”和“质”,孔子曾着重论述了二者矛盾统一的关系。孔子主张“文质彬彬”、文质兼备,认为善即是关。孔子“君子比德”的审美观点,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我国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先秦时代文学理论的奠基人。他有一句名言:“辞达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辞要准确地表达其思想内容。他在此提出了一个重要文学理论问题: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时至今日,这一理论还有它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故孔子对我国先秦时期文学理论的贡献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6.
陈正燕 《科技信息》2011,(7):141-141
对孔子思想的解读的文章很多,本文结合西周春秋时代,从思想的核心内涵和理想人格两个方面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作者认为,"爱人"是孔子仁学的核心内涵;"为仁由己"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天命观是孔子仁爱伦理思想的基石。夏、商、周三代的信仰从敬上帝,到拜鬼神,再到尊人崇德,信仰下移使周人的祭祀和信仰逐渐功利化。孔子在反思周人信仰的基础上,秉承上古三代的信仰精神,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的天命观,相信只有信仰"天道",才能把天赋予人的仁德转化为人道,人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地行出仁爱,从而实现建立大同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孔子思想具有跨民族、跨国界、跨时代的影响。水族文人潘一志就是一生受孔子思想影响的代表人物。潘一志一生历经磨难,但孔子积极有为的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孔子重视道德价值和历史经验的思想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儒家思想构成了潘一志一生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中国关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在我国关学史和文艺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的美学思想里有两个重要的范畴“文”和“质”,孔子曾着重论述了二者矛盾统一的关系。孔子主张“文质彬彬”、文质兼备,认为善即是关。孔子“君子比德”的审美观点,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笔下的孔子形象,在唐代文人学者中显得独具一格。柳宗元认为,孔子首先是一个现实的人,之所以获得圣人地位,是其主体能动性发挥到极致的必然结果。柳宗元的这一观点在客观上质疑了自汉代谶纬之学以来加在孔子头上的神性光环。这一独特的孔子形象,是柳宗元在思想上具有异端色彩的具体表现,是其实证性的批判意识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