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决萍乡煤炭的外运,清政府修建了株萍铁路。萍乡西部的士绅以种种理由阻碍铁路的修建。本文以《筹办萍乡铁路公牍》为主要资料,探讨铁路修建过程中官府与地方士绅之间的利益博弈。  相似文献   

2.
1876年,中国第一条营业的铁路——淞沪铁路竣工通车,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近代交通的便捷。然而,在此后二十多年时间里,铁路事业在国人反对声中举步维艰。直到甲午战败,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戊戌变法在这种背景下爆发,虽然变法很快失败,但包括铁路修建在内的许多事业却悄然兴起,萍乡铁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修建。  相似文献   

3.
萍乡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仕宦之地,他在北宋庆历初年监芦溪镇税局时,袁州士人多从其游学。与江西修水、赣州、九江等周敦颐存神过化之地一样,萍乡建有纪念性质的宗濂书院,但明清及民国的地方志对宗濂书院的记载多有抵牾,甚而名称不一。从北宋时期书院规制及周敦颐仕萍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萍乡芦溪的宗濂书院不是周敦颐所建,其最初形态为濂溪祠,最迟于明正德九年易名为宗濂书院;万历年间宗濂书院易址迁建,清康熙甲寅兵乱被毁,嗣后又陆续重建,光绪年间县令顾家相改名为濂溪书院并设官课,首次赋予书院除祠祭功能外的教学功能。清末书院改章,濂溪书院更名为濂溪高等小学校,成为萍乡最早改制为小学的书院,民国时期再更名为萍乡芦溪区立小学校,解放后为萍乡芦溪小学,千年弦歌,至今不辍。  相似文献   

4.
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密切,萍乡煤矿开启了该地区工业化进程,随着萍乡煤矿的开发建设,落后闭塞的萍乡地区开始由传统乡邑向近代城镇转化。萍乡煤矿对萍乡城镇化影响表现在人口、交通、工商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等几个方面,推动了萍乡城镇化的起步。  相似文献   

5.
辩"萍乡得名"于"楚昭王渡江得萍实",所据古文献为《孔子家语》,《孔子家语》真伪辩本属中国学术史上著名公案,多以《孔子家语》属伪书定谳,终为当代出土古文献证实是真书,但仍缺乏足够文献证据。萍乡三田商周古城近年出土晚商周初至春秋晚期的相当数量考古文物,弥补了古文献证据的不足,"楚昭王渡江得萍实"之典获新证。  相似文献   

6.
李寿铨是萍乡煤矿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之倾注了毕生心血,为整个萍乡煤矿和萍乡城市的历史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萍乡煤矿发展史上最具地位和最具影响的功臣,更是萍乡煤矿成功实现跨入中国近代化采煤业先进行列之中,融入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崛起之中的卓越推动者。  相似文献   

7.
萍乡移民的大致趋势或者说在萍乡人的记忆当中,萍乡人最主要来自于江西省内与相邻的湖南省,特别是与萍乡交界的七个县市;绝大部分萍乡人迁入时间为相对较晚的明清以至民国时期,尤其是在清代之后。  相似文献   

8.
楚人好巫,梦风即巫风,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楚巫之滥觞,即无萍乡傩之发轫。萍乡傩与林民众 有着密切关系,研究萍乡傩必然要探索其与楚巫的关系,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为此,笔作粗浅的探讨,只能是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9.
从1898年创办之日起,萍乡煤矿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积极介入萍乡地方事务。20世纪初,湘赣边界多次爆发水旱灾害,萍乡煤矿积极参与赈灾事务,缓解了灾情,有利于延缓起义的爆发。在会党势力的活动下,萍乡煤矿的工人成为萍浏醴起义的主要力量之一。萍浏醴起义爆发后,萍乡煤矿利用铁路与电报局等近代设施在镇压起义、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萍乡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萍乡红色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地方政府要把发展红色旅游与革命传统教育,建设和谐社会等结合起来,通过实施系统工程,使萍乡红色旅游走向产业化,成为带动萍乡发展的优势产业,成为萍乡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民国《萍乡县志》是由萍乡著名乡贤黄道腴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领衔编纂的萍乡地方志。这部县志是萍乡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记载民国萍乡史实的萍乡地方志,篇目分四大类,历时两年方成初稿。该志的修纂者黄道腴是一位史学功底深厚的学者、教育家。该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因故失佚,现只存手稿残卷,但从中仍可看出其资料详实、内容丰富、准备充足、时代特征鲜明等特点,是研究萍乡不可多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资源匮乏、能源短缺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实现萍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倡导人们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不断探索和推广适合萍乡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萍乡农村改革的最佳选择。发展生态农业,实现萍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同步发展,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更是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萍乡方言虽然只在萍乡地区通行,但本身却也有一种完整的系统。萍乡方言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是萍乡方言研究系列论文之一,在未涉及萍乡方言之前先对萍乡的地理概况与历史沿革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傩事活动在萍乡重新兴起,但人们对萍乡傩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分析比较各辞书中对"傩"的解释、阐述傩本质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学、考古学上的新发现,论文对前人关于"傩"文化起源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对萍乡傩的起源、传承现状、内涵、特色和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原名《萍乡教育学院学报》,因学校发展改名而变易。自 1984年创办以来,皆以开继承启学术交流为职志。顷者,我的老友原教务处处长习嘉裕先生, 现学报主编马春玲,偕来问讯,且告知即将出版学报百期纪念特刊,嘱咐我为之写一篇回忆文章。骤闻其请,诚有难以下笔之感。盖自离开萍乡之后,因俗务累积太多,疏与学报联络,深感愧疚。  相似文献   

16.
稳步推进煤炭产业 促进萍乡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剖析了煤炭产业百年来在繁荣萍乡经济和文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当前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中,萍乡煤炭产业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运用科学发展观,阐述了实现萍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煤炭产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萍乡没有划入规划建设范围,财税政策、基础设施等建设等不能融入其内。但是,不等于萍乡就边缘化了。生态是江西的名片,而萍乡的森林覆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5%,因此萍乡应该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上大做文章,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18.
本文梳理了江西萍乡皮影纹样历史的遗存信息,分类解读了萍乡皮影纹样的造型特点,通过分析萍乡皮影纹样的造型特点来探讨它的应用价值,将皮影纹样运用于当代社会语境中,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萍乡的功名人士急剧增多,绅士群体得到了壮大。这与萍乡的助学机构"六堂"有着极大的联系,"六堂"促进了萍乡教育的发展并且逐渐成为地方绅士处理公共事务的场所。随着萍乡煤矿的开办,萍乡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萍乡也逐渐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这加剧了地方的动荡。地方绅士的权力趁机得到了扩张。  相似文献   

20.
"傩"是中国古老的文化现象,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影响力。萍乡被誉为"中国傩文化之乡",萍乡傩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形态原始,傩文化资源丰富,特色明显,"三宝"俱全,有其独树一帜的风格,是学术界研究古傩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