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康辉  陈振 《河南科学》2020,38(6):980-987
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工业生产因素之间的关联性,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工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工业投入存在过剩现象;工业效率存在一定的周期性,而周期性产生的原因为投入的"滞后性";工业就业人数对工业生产影响较大,能源投入和固定资产投入对工业产值的影响在逐渐降低,工业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加会导致工业就业人数的增加,但其呈现边际递减规律;在DEA无效的年份中,工业固定资产投入调整值呈现上升趋势,工业就业人数调整值趋于平稳,工业能源投入调整值整体下降.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5—2015年河南省城市旅游有关数据,运用DEA模型和Maimquist指数法,对近11年来河南省各地市旅游效率及其变动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5年河南省城市旅游平均综合效率水平较低,仅有少数城市综合效率达到最优,11年来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均呈下降趋势,规模效率先升后降.2)河南省城市旅游综合效率总体上呈现出郑州、洛阳和开封3市最高,豫北地区较高,而豫东南地区较低的分布特征,旅游技术效率在空间上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格局,陇海线沿线及其北部城市技术效率较高而南部普遍较低,而旅游规模效率总体呈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分布特征.3)2005—2015年河南省城市旅游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先升后降,规模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先降后升,全省旅游综合效率受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的共同作用,规模效率的影响更大.4)河南省各市普遍存在要素投入冗余现象,可通过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投资环境及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方法来提高城市旅游效率.  相似文献   

3.
采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不均衡指数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2007—2016年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总体趋向集中,具有明显的边缘-核心结构,市域差异显著;与产业转移集聚格局不同,河南省环境污染集中度时空格局变化较明显,由"西北高东南低"演变为"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整体来说,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环境污染集聚超前于产业转移集聚为主,而产业转移集聚相对超前的市域主要分布在豫东地区,产业转移集聚与环境污染集聚基本一致的地区由2个增加到7个,二者一致性越来越显著,且在空间分布上有向南推进的趋势;河南省2007—2016年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分布的不均衡指数均为正数,且呈波动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0.029 5下降到2016年的0.024 0,二者集聚格局有趋同态势,相关性日益显著;对环境污染影响最大且是正向影响的因素为能源消费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专利数的回归系数都为负值,表明加快河南省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类型转型.加大人才资本、技术的引进力度,着力改善各行业生产技术是促进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状况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考察了1998—2012年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的演化趋势,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影响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效率不高,呈现出斜"√"型演化态势;各投入要素均存在较大的冗余;影响河南省国际产业转移承接效率的最主要因素是城市化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资金配套能力,其次是劳动力资源和产业结构水平,再次是物流水平,影响程度最小的是产业集聚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河南科学》2021,39(1):113-121
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DEA模型对河南省2013—2017年18个市的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并利用Arcgis10.3软件绘制2013年、2015年、2017年的分位图,分析河南省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最后,运用Tobit回归模型从城市开放程度、政府资助力度、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对河南省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整体绿色创新效率有所提高,但发展不均衡,区域差距较大;城市开放程度和政府资助力度对绿色创新效率值存在正向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对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抑制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现有政务微博的研究多关注空间尺度和横断视角,缺少时间尺度和动态视角下的研究.进行时间视角下政务微博发展和建设的探究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为当前竞争力提升和舆情管理能力提高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着力点参考.基于2015—2020年陕西政务微博城市竞争力指数数据和统计年鉴面板数据,综合运用GIS技术和SPSS软件,构建了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实证了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第一,陕西各市之间政务微博竞争力差距显著,空间分布不均衡.第二,2015—2020年,陕西政务微博竞争力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各市之间竞争力差距逐渐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提高.第三,人口规模是2015—2020年陕西各市政务微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和信息化基础是重要影响因素.其中,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影响程度不断下降,人口规模和信息化基础的影响程度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中国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性以及空间自相关性,并用1998—2013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少许年份外,中国及各地区的工业碳排放效率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且存在区域差异,中国省际工业碳排放效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特征,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工业结构、能源价格水平和技术因素是影响中国工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对提高中国省际工业碳排放效率有正向作用,是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且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采用DEA模型和ESDA分析方法对2006-2015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创新效率及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2006-2010年河南省创新综合效率相对偏低,规模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大于技术效率,表明河南省创新投入能力存在较大提升空间;2)与豫中、豫东、豫北、豫西相比,豫南地区创新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最高;3)2006-2015年综合效率没有变化,规模效率呈微弱上升趋势,技术效率和生产效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豫南地区下降最为明显,其次是豫东和豫北;4)2006-2015年,技术进步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现有政务微博的研究多关注空间尺度和横断视角,缺少时间尺度和动态视角下的研究.进行时间视角下政务微博发展和建设的探究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为当前竞争力提升和舆情管理能力提高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着力点参考.基于2015—2020年陕西政务微博城市竞争力指数数据和统计年鉴面板数据,综合运用GIS技术和SPSS软件,构建了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实证了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第一,陕西各市之间政务微博竞争力差距显著,空间分布不均衡.第二,2015—2020年,陕西政务微博竞争力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各市之间竞争力差距逐渐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提高.第三,人口规模是2015—2020年陕西各市政务微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和信息化基础是重要影响因素.其中,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影响程度不断下降,人口规模和信息化基础的影响程度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既是一个地区具备竞争优势的关键条件,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选取2011年、2013年和2015年河南省各省辖市科技创新的相关指标数据,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河南省各省辖市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科技创新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有4个城市在研究期间均达到了DEA有效,分别为郑州市、洛阳市、鹤壁市和济源市. 2011—2013年和2013—2015年,大部分城市的科技创新效率有改善,且部分城市改善幅度较大,研究期间科技创新效率总体呈现递增趋势.城市发展水平对河南省科技创新的影响程度较大,高等教育水平和对外经济发展水平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程度相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河南省2007—2011年的生态足迹,定量分析了其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河南省的生态一直处于赤字状态,并且赤字逐年上升。表明河南省生态环境压力大,生态可持续发展呈现出弱化的态势。根据分析结构,笔者提出从完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等方面加快河南省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是中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研究其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对于防治旱涝灾害、保障粮食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河南省112个气象站1960—2018年降水量资料,利用M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站点及分区降水变化趋势、突变点和周期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降水重心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8年期间,河南省的112个站点中,67.9%站点降水量呈下降趋势,32.1%呈上升趋势,全省各站点气候倾向率主要位于-28~24 mm/10 a;河南省5个分区年降水量中,仅豫东地区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各分区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周期,在整个研究时域内经历了2.5次左右丰-枯交替循环变化;河南省降水重心分布在许昌市许昌县和漯河市临颍县一带,近59 a降水重心有明显向东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河南省为例,首先选择代表性变量,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对“三化”发展与能源消费的数量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情景下2015年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尤其是1996年以来河南省“三化”可以认为实现了协调发展;从长期来看,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动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农业化学化和机械化的影响是显著的;若“十二五”时期“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则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带3的目标就能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临汾市大气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临汾市2007年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结合临汾市所处的地理环境、气象条件以及全市能源结构、消耗现状等相关因素,综合分析了造成临汾市大气污染的原因,并提出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能源消费是诱发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能源消费引致的碳足迹及生态压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应用能源消费碳足迹相关研究模型,计算得出2005-2010年湖南省能源消费的碳足迹、碳生态承载力和碳生态压力指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湖南省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动态演化与空间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0年,湖南省能源消费碳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2242.57 hm2上升至2010年的2835.23 hm2;2)2005-2010年,湖南省碳生态承载力变化较小,其生态承载力基本在1880 hm2左右;3)湖南省能源消费碳足迹生态环境压力的空间差异较大,其中高度生态承载区包括邵阳、永州、怀化、张家界与湘西5市州,中度生态环境压力区包括岳阳和衡阳2城市,轻度生态环境压力区包括长沙和益阳2城市,一般过渡区包括常德、郴州和株洲3城市,重度生态环境压力区包括娄底和湘潭2城市。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地处中原,位于全国二、三级地貌阶梯的过渡带,是一个泥石流多发地区,造成了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泥石流灾害受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是山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产物.文章首先介绍了河南省泥石流概况,分析了河南省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成因,归纳出10个主要泥石流发生的环境条件因子,对其量化权重标准进行了说明;并以小秦岭地区为例,对泥石流灾害趋势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7.
运用解耦模型分析了2007年—2014年河北省的解耦状态:从增长性耦合到弱解耦,在波动中实现了强解耦.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河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利用灰色模型GM(1,1)预测河北省2015年—2022年碳排放量,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对河北省碳排放影响最大;煤炭消费量、人均GDP、城镇人口占比、人口数对河北省碳排放量有促进作用,能源价格和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对河北省碳排放量的影响系数较小;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对河北省碳排放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GM(1,1)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应当重视河北省碳排放量的发展趋势,正视低碳发展的压力,通过调整各影响因素实现河北省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铁路客运站能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铁路客运站经济效益和旅客舒适度的影响因素,确定输出指标,以铁路客运站的各种能耗因素作为输入指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进行线性规划求解,得出了客运站的总体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相对排序,提出了使非DEA有效的客运站达到DEA有效的途径.并通过比较各有效客运站能效的横切效率的大小,得出所有客运站能效利用情况的最终排序.对铁路客运站能效提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改进和提高铁路运输质量和增强铁路运输的综合竞争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吉林省"十二五"期间审批的1 163本省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得到每个建设项目环评有效性的分数及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2010年—2015年环评有效性呈逐年上升趋势,有效性等级相对较高的"优"和"良"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与此相对应的等级"中"和"差"的比例均有所下降,全省有效性均值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吉林省近几年环评有效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这与吉林省近几年严把环境准入关、严格落实环评制度、控制环评报告书编制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20.
土地覆盖作为影响土壤侵蚀和生态环境的主要因子,对改善黄土丘陵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山西省太谷县为研究区,基于最新的国产高分1号(GF-1)和传统的陆地卫星TM数据通过预处理和支持向量机的监督分类方法获取研究区2000年、2007年、2015年的土地覆盖类型图。最后运用转移矩阵对研究区土地覆盖类型总体变化和不同环境因子土地覆盖类型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2000~2015年之间草地大幅度减少且主要转换为林地和耕地,其他类型土地都有所增加,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林地;2通过不同环境因子下的土地覆盖类型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发现16年来林地和草地的分布规律大致相同,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 m以上,坡度在6°以上,地理位置主要是在侯城乡,范村镇和阳邑乡;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分布大致相同,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 m以下,坡度15°以下的地区,地理位置上各个乡镇都有所分布,耕地以胡村镇和范村镇分布面积最大,建设用地以胡村镇和明星镇分布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