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理想并联机构的动力学方程,并利用连续接触模型得到了含间隙S副6-SPS并联机构的动力学方程,该机构动平台上6个运动副全部含有间隙.把动平台S副间隙简化为一个无质量连杆,其长度用随机函数表示,并在机构间隙的变化速度与机构运动速度之间建立函数关系,用机构运动速度表示机构间隙的变化速度.把动平台上6个运动副简化为一个推力轴承,研究摩擦对机构的影响,分析机构所受到的摩擦力矩.通过求解机构的动力学方程,得到机构的动力学特性曲线.结果表明:机构间隙和运动副摩擦对动力学特性都有影响,计算油膜黏性摩擦力矩时引入随机函数,使运动副球体的运动更接近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机构震动力、震动力矩、平衡力矩与固定支承运动副反力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可用固定支承运动副反力极小化计算代替震动力和震动力矩的平衡计算的结论。文中提出了机构动力平衡约束最优化的一种数学模型;引用机构动态静力分析的矩阵法建立了运动副反力、平衡力矩与平衡质量参数间的关系式,简化了上述数学模型所需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相似文献   

3.
3-RPS并联机构的主动力和约束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RPS并联机构进行了动力分析.首先,通过列出所有构件的力和力矩平衡方程确定驱动力和平台受到的约束反力,即3-RPS机构的球副反力.当主动力和球副反力得到,其它约束力就迎刃而解.本文给出了2个数值算例,求出了主动力和全部运动副的约束反力.并通过此例讨论这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将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暗缝机是服装机械中引进设备消化后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成圈叉机构是该机的一主要运动机构,为空间 RRRSR 机构。本文对成圈叉机构进行动力分析,计算了由于各运动构件惯性力引起的连接件间的动反力以及机构传递给机架的振动力和振动力矩;不仅为暗缝机的消化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也是对该机进行动力优化所必不可少的资料。本文对成圈叉机构的动力分析采用矩阵法,振动力及振动力矩的计算同时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由与机架相连的运动副的约束反力计算;第二种方法直接由各运动构件的惯性力计算。本文所用的方法也适用于其它空间机构。  相似文献   

5.
利用角动量定理对实验采用的电磁驱动机械陀螺的内部摩擦力矩进行测量,分析了这一摩擦力矩对宏观旋转物体等效原理扭秤方案检验的影响,并就此提出了几项改善措施.实验结果表明:该摩擦力矩正比于陀螺的角速度,当陀螺旋转的角速度达到17 000 r/min时,陀螺内部摩擦力矩达到1×10-4N.m,这一大小对宏观旋转物体等效原理检验扭秤方案的预期精度给出了严格限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牛头刨床工作原理的平面六杆机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六杆机构在工作过程中关键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进行理论分析计算,建立滑块运动的数学模型.方法 利用ADAMS软件对牛头刨床六杆机构进行仿真分析.结果 通过仿真结果,可以清楚直观地了解六杆机构在工作过程中各组成部分的运动特性曲线.结论 仿真和计算为设计人员对牛头刨床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电脑刺绣机针杆机构为研究对象,推导出针杆机构动力学平衡方程式,用C语言编写程序,求解针杆机构动力学平衡方程,得出了各构件支反力及平衡力矩的变化范围,分析了针杆机构的支反力特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经编机连杆机构的动力分析。文中计算了当机器运转时,由于各构件的惯性力所引起的铰接点的约束反力以及传递至机架的振动力和振动力矩。文章中采用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对机构中每一构件写出三个动力学方程,把这些方程写成矩阵形式,从而解得铰链点的约束反力和驱动力偶矩,进而计算振动力和振动力矩;第二种方法是利用达兰贝尔原理和能量公式直接写出振动力、振动力矩和驱动力偶矩的表达式。文中还提供了一些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力的线性迭加原理,建立了计及摩擦的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数学模型;并采用逐步逼近方法,求机构的真实运动副反力及平衡力。文中给出的两个实例说明,只需若干次迭代计算,即可得到真实解。  相似文献   

10.
转动副在机械中应用很广,常见的有轴和轴承以及各种铰链构件.针对各种构件运动状态,假设转动副的摩擦圆,利用摩擦圆分析机构受力情况以及转动副自锁问题,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冗余并联机床驱动力优化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驱动冗余可有效消除并联机构在作业空间中的奇异位形,但其导致驱动力分配不唯一。该文针对一台4自由度的冗余并联机床进行了驱动力解析。在运动学分析基础上,得到各支链的偏速度矩阵及偏角速度矩阵,解算各支链的合力/力矩,利用虚功原理建立了该机构的逆动力学方程,并将其变换为线性格式,然后针对驱动冗余的特点,对驱动力分别进行了力优化及能耗优化,其中,力优化计算简单,而能耗优化可降低最大驱动力。该模型适用于冗余并联机构的动力学参数辨识以及动力学控制。  相似文献   

12.
驱动冗余可有效消除并联机构在作业空间中的奇异位形,但其导致驱动力分配不唯一。该文针对一台4自由度的冗余并联机床进行了驱动力解析。在运动学分析基础上,得到各支链的偏速度矩阵及偏角速度矩阵,解算各支链的合力/力矩,利用虚功原理建立了该机构的逆动力学方程,并将其变换为线性格式,然后针对驱动冗余的特点,对驱动力分别进行了力优化及能耗优化,其中,力优化计算简单,而能耗优化可降低最大驱动力。该模型适用于冗余并联机构的动力学参数辨识以及动力学控制。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湿式离合器的接合特性,考虑摩擦副表面温度、相对速度、粗糙度以及载荷对摩擦系数的共同影响,基于流体动力润滑理论、粗糙表面弹性接触理论、吸附热理论以及传热学理论建立了湿式离合器接合过程数学模型。分别讨论了接合压力、摩擦副表面粗糙度、摩擦材料渗透性对接合过程中油膜厚度、相对角速度以及传递转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大接合压力,转矩响应、相对角速度减小速度以及油膜厚度减小速度都会加快,接合时间缩短,最小油膜厚度减小;减小摩擦副表面粗糙度,转矩响应减慢,但相对角速度减小速度和油膜厚度减小速度都会加快,接合时间缩短,最小油膜厚度减小;增大摩擦材料渗透性,转矩响应和相对角速度减小速度以及油膜厚度减小速度都会加快,接合时间缩短,但最小油膜厚度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4.
针对载体运动的耦合机制及其角速度耦合模型不能准确描述角速度传递问题,采用理论建模的方法,分析了摩擦力矩与电磁转矩随载体运动的变化情况、控制系统的闭环作用下载体运动角速度的耦合机制。研究表明,捷联稳定方式下载体运动角速度存在1:1传递,而直接稳定方式下载体运动角速度无1:1传递。旋转矩阵相应元素在捷联稳定方式下为1,而在直接稳定方式下为0。于是,按载体运动耦合情况建立了角速度耦合模型。该结果为制定有效的运载体角运动隔离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ADAMS的3-TPS混联机床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3-TPS混联机床的电机参数选择和机构设计问题,在SolidWorks软件中建立混联机床的三维实体模型,然后把该装配体模型导入到ADAMS/View里,形成了具有多体动力学的虚拟样机仿真模型.通过对该机床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仿真得出各主动杆件的速度和驱动力曲线.以空间搜索的方法,找出各主动杆件的最大速度和最大驱动力,从而获得了3-TPS混联机床的运动和动力特性,为机床的电机选择和机构以及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In view of the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five-coord in ate machine tool, the work-piece and machine tool often move along their respec tive guides simultaneously on the whole. In this kind of machine structure, the total mass of moving parts including work-pieces, fixtures, rotating table, wor king table and so on is often very large. Besides, the elastic reform of transmi ssion and the viscous friction force of the guide can not be ignored. As a resul t, the machine tool can not move with high velocity and...  相似文献   

17.
动梁式龙门机床的双驱同步控制系统建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动梁式龙门双驱系统产生不同步误差的原因及机理进行了建模研究,提出了一种双驱动同步控制模型.其特色在于模型基于动力学理论分析,描述了双驱动两轴机械耦合特性及两轴摩擦力特性对于不同步误差的影响.为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以动梁式龙门铣床DK-1200为例,测量机床匀速及S型加减速运动下的两轴不同步误差,并与Matlab/Simulink的模型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具两轴摩擦特性及机械耦合特性的双驱同步控制模型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相关系数达0.861 8,所建模型能够有效反映动梁式龙门机床双驱同步结构的运行状况,两轴机械耦合及摩擦力不同是解决双驱动不同步问题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根据厚板轧制变形特点,提出了适用于展宽轧制阶段的二维流函数速度场。利用角平分屈服准则对提出的速度场进行解析求得了内部变形功率表达式。采用共线矢量内积法与积分中值定理分别求得了摩擦功率与剪切功率表达式。经总功率泛函最小化获得了轧制力矩与轧制力的解析解。与国内某厂320 mm板坯的实际轧制数据比较表明,该解析解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最大误差不超过10.45%。轧制工艺参数分析表明,随着压下率的增加或几何因子的减小,轧制力矩与轧制力增加;摩擦系数对轧制力矩和轧制力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在自密实砂浆的3D离散元模拟(discrete elementmethod,DEM)中,为了准确模拟其摩擦特性,降低单元间相互咬合引起的阻碍作用,该文采用咬合修正系数(engagingfactor,fe)对砂浆单元接触模型进行修正。计算单元接触力时,将与运动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乘以fe后进行合力的计算。采用自主开发的离散元程序对剪切算例进行数值模拟,验证了fe可有效降低单元间阻碍作用,抗剪摩擦力最大可降低85%以上。对自密实砂浆的摩擦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并对结果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通过选取合适的fe和接触参数,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