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针对应用较为广泛的串联二极管式电流型逆变电路变频调速系统存在的缺点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短路换相式电流型逆变电路。对该短路换相式电流型逆变电路的换相过程分析表明 ,该电路系统具有不存在叠加尖峰电压、电容器的充电电压与负载大小无关以及负载电流对换相过程影响小等优点。同时该换相分析过程也表明该新型短路换相式电流型逆变电路适用于泵类、风机类等负载  相似文献   

2.
中频电炉串联半桥逆变器调功原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半桥串联逆变感应电炉的工作特点,利用二阶电路的零输入状态特性分析了负载电路的电压特性及换相控制角与调功电压的关系,分析仿真得出了串联逆变电路的工作特性和W工作波形.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电压型半桥串联负载谐振逆变电路的分析 ,来讨论如何调整半桥逆变输出功率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电压型半桥串联负载谐振逆变电路的分析,来讨论如何调整半桥逆变输出功率。  相似文献   

5.
研究一种新型的零电压开关电路ZVT-PWM半桥式逆变电路拓扑结构,说明其工作原理,通过仿真和实验表明该电路拓扑结构具有实现零电压开关的占空比调节范围大以及负载变化范围较大,并且其零电压开关的实现不受变压器漏感影响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电压型变换电路是利用PWM控制方式以及由全控型器件组成的电路,具有网侧电流谐波低、单位功率因数、能量双向流动等优点.文中对三相电压型PWM变换器的原理及控制策略进行分析,利用MATLAB建立三相电压型单桥和双桥逆变电路的模型,并对基于PWM控制的ACDC-AC变换器进行仿真,仿真结果验证此变换器做为负载模块具有提高电能质量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基于MOSFET管电压型逆变电路的试验,研究了在不同负栽情况下电子器件及电路的耦合作用对逆变电路输出电压和电流的的综合影响。在对MOSFET管开关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对逆变电路建立了稳态和瞬态模型,通过仿真和大量实验提出了改进逆变电路的方案,并根据仿真和实验结果找出最佳实验值,抑制了逆变电路输出波形中的尖峰脉冲,改善了逆变电路的输出特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单周控制的电压型可调交流电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工业应用的实际需要,将单周控制技术应用于电压型逆变电路中,给负载提供所需要的交流电压源.根据单周控制原理,解决了2个关键性的问题.首先,用2个积分器交互工作解决了积分器的复位问题;再用增加直流偏移量解决实际电路中遇到的电压测量问题.对于逆变电路而言,提高直流电压利用率可以提高逆变器的输出能力,减少逆变器开关的动作次数,就能减少开关损耗.采用双积分器单周控制的电压型逆变电源,其逆变电路硬件结构简单,输出电压幅值和频率可调,具有快速的动态响应,较强的抑制电源扰动,直流电压利用率可达到92.8%,电压谐波总畸变率(THD)最小为0.255 9%,降低了谐波损耗.  相似文献   

9.
此光伏并网发电模拟系统采用MSP430F449为核心控制芯片,采用全桥逆变电路作为DC-AC的核心电路,通过控制BUCK电路实现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单片机发送PWM信号控制逆变电路产生正负交替的工频交流信号.逆变电源具备各种保护功能,如输入直流极性接反保护,交流输出短路保护、过热、电流电压过载保护等.利用逻辑器件输出的pwm波形控制逆变电路,输出含有较多的谐波分量,因此要加滤波输出正弦波电流.  相似文献   

10.
邹时亚 《科技信息》2013,(19):113-114
以通用逆变电源为设计目标,采用SPWM脉宽调制作为控制核心,对单相逆变器进行稳压调节与仿真。建立了逆变电路仿真模型,通过输出电压瞬时值进行闭环PID控制,输出电压可在50~220V内调节,适应于一般性负载。  相似文献   

11.
在应用于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背光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驱动器中,传统设计的DC-DC电路是根据最大负载设计DC-DC电源,在负载有偏差的情况下,系统效率低下,且发热导致额外功率损失.针对传统电路不能动态调节输出电压的缺陷,提出一款新型的LED驱动器的设计.芯片采用恒流驱动模式,通过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nlation,PWM)数字模块控制,达到高灰度显示的要求;同时提供一个可级联的反馈电流输出端,配合DC-DC转换器,调节DC-DC的输出电压,以保证恒流输出驱动电压的同时,限制芯片功耗的增加.芯片测试符合设计要求,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应用于电流模的PWMDC-DC转换器系统、利用senseFET作电流检测器件的新颖的电流检测电路。该电路结构简单,易于集成,具有功耗低、频率特性好、响应速度快、不降低电源系统的工作效率等优点。同时,该电路在很大的负载电流范围内实现高精度的电流检测功能。芯片利用CSMC0.5μm 2p3M 3.3V CMOS工艺实现。这款降压芯片能够在1.2~2MHz的频率范围内将输入的2.5~5.5V的直流电源电压转换为1.5V的稳定直流电压输出,完全适用于单节锂电池电源的系统。在50~600mA的负载电流范围内,测试检测电流的精度最高可达到97.75%。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设计一款应用于PWM控制器的带隙基准。方法前级的欠压锁定电路在电源电压上升到8.2V时才能开启,当电源电压下降到7.8V后级电路关断,既保证了整个电路的正常工作,又节省了电路的功耗。结果 CADENCE Spectre软件仿真结果表明:温度为25℃时,带隙基准输出电压为5.006 5V;在-55℃~125℃的温度变化范围内,基准的温度稳定性为0.17mV/℃;电源电压12V≤Vcc≤25V,基准输出的最大变化为0.233mV;基准输出电流1mA≤Io≤20mA,输出电压的最大变化为1.81mV;基准电路的输出短路电流为-105mA。结论版图基于华越微电子有限公司SB45V双极工艺流程和版图层次设计,流片测试结果证明本单元的设计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4.
对适用于大功率高频感应加热的谐振DC环节高频逆变器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谐振电感短路电流最佳控制方案,对系统参数、输出电流电压以及谐振DC环节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理论分析将负载作为电阻考虑,避免了将负载看作怦流源时给计算带来的误差。分析结果表明,谐振CD环节最佳参数仅仅决定于负载电阻和输出频率。  相似文献   

15.
数控交流稳压电源中,二只双向晶闸管转换导通时,产生短路,但不一定产生短路 大电流.短路可分为增强型短路,截止型短路和减小型短路,在输入附加信号的条件下,能变增 强型短路为截止型短路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电压模式,电流模式具有转换速度快,频带宽,低电压,功耗低的特点。本文利用OPA861跨导型的放大器设计一种电流模式的绝对值电路,其带宽可达80Mhz,而延迟时间仅为2ns以内。而一般的电压模式带宽只能达到2Mhz,延迟需要0.1μ以上。  相似文献   

17.
半桥型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half-bridge 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HBMMC)具有阻止直流链路中的短路的能力,而全桥型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full-bridge 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FBMMC)可以产生双极性电压从而阻止直流链路中的短路电流快速清除直流侧故障,是实现直流故障穿越的理想拓扑。研究极间短路故障的特征及其数学模型,提出计算故障电流的改进分析法。基于临界故障电阻分析,研究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的传输系统的直流短路穿越的能力。分别模拟两种运行模式:第一种运行模式中MMC可以用无功功率支持交流电网,但不会传输有功功率;第二种运行模式中MMC可以在故障期间传输有功功率。在PSCAD/EMTDC软件中构建FBMMC-HVDC仿真模型,验证所提概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CMOS电流乘除法器存在线性度不高、工作频率低等缺点,提出一种以平方根电路、平方/除法器电路为核心的基于MOS管跨导线性原理的新型高频高线性CMOS电流模乘/除法器。在TSMC0.35μm CMOS集成工艺下进行HSPICE仿真测试表明:该电路在3V电源电压下,-3dB带宽可达到35.1MHz,电源静态功耗为202.68μW,输出电流为0~25.1μA,非线性误差为0.85%,总谐波失真为0.14%。本文提出的乘除法器电路与Tanno、Lopez等提出的基于跨导线性原理的乘除法器电路相比,优点在于-3dB带宽提高了,功耗降低了,电源电压降低了,线性度提高了,精度提高了,并且采用了相对更先进的0.35μmCMOS工艺,可缩小芯片面积,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9.
采用AFORS-HET和MATLAB从理论上研究了缓冲层对HIT电池性能的影响机理.首先对P层进行优化,发现高掺杂、薄厚度的P层有利于电池效率的提升.缓冲层主要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界面态密度,二是与晶体硅形成能带失配.模拟发现,界面态增大导致复合中心密度上升,开路电压下降;能带失配的增大可以降低界面处少子浓度,起到场钝化效果,提高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受到界面处的影响较小,与P层的工艺条件有比较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冶金、医药等行业中,供电不稳定或突然断电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为了克服各种供电不稳定因素,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不间断电源。当供电不稳定的时候,能通过后备电池继续稳地的提供电能,避免负载系统遭受欠压、浪涌、过载等危害。系统采用飞思卡尔微功耗单片机KL26作为主控制芯片,DC-DC转换器采用Buck/Boost拓扑结构,通过微处理器自带的A-D转换器采集系统的电压电流信号,然后对转换电路进行PID控制。设计实现了对后备电池可调恒流充电、对负载恒压放电和充放电自动转换等功能。系统还能对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进行实时监控并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