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项首次确证西藏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颈鹤越冬地区的科学成果《西藏黑颈鹤越冬数量统计及生态学研究》,日前在拉萨通过专家鉴定。过去,学术界一直认为中国云南是世界最大的黑颈鹤越冬地。在西藏统计的黑颈鹤数量也从来没有超过一千只。1990年以来,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大型研究所与国际鹤类基金会合作,经过四年艰苦的野外考察,对黑颈鹤的越冬,数量、分布、栖息地特征以及繁殖和越冬生态学等,作了广  相似文献   

2.
崔启武 《科学通报》1986,31(6):480-480
根据营养动力学理论,种群增殖主要依赖于系统中可供利用的营养物数量。遵循这一方向,作者提出了一个单种群的新数学模型。它在两种特例情况下可以简化为生态学上的两个经典模型(Malthus和Logistic方程),而对某些自然现象的解释比经典模型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刘来福 《科学通报》1986,31(15):1185-1185
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种群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人们通常认为,老年个体过剩的种群是总体数量下降的种群,而幼年个体多的种群是趋于上升的种群。这一观点已经为许多生态学的文献和论著所引用。一般来说,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给出一些关于它的未来发展的信息。但是仅仅从年龄结构上去判断种群的发展趋势,或者仅从它的发展趋势上去考虑种群的年龄结构都有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普氏原羚     
《知识就是力量》2008,(2):F0002-F0002
普氏原羚曾经遍布中国西部各省区。如今,只在青海湖东岸和北岸还有少量的残存。种群数量只剩数百只。尽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几乎是中国最濒危的有蹄类,可是,目前却处于草场沙化和牧民家畜挤压的双重困境。它的未来岌岌可危……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灰鲸是现存鲸鱼中最神秘的种类之一,早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它们就已经开始每年从阿拉斯加以北的楚克海和白令海向南部班加海域迁徙,航程远达2万km.太平洋灰鲸被称做东方种群.灰鲸还有一个种群叫西方种群,生活在亚洲沿岸,由于污染和过度捕捞,它们已处于灭绝边缘,目前数量不足100头,远远达不到维持一个种群繁衍所需的最低数量,它们的灭绝已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6.
鞠瑞亭 《世界科学》2014,(10):42-44
<正>出于国家公共安全的整体需求,我国科学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外来生物入侵研究。经过历时10余年多轮的生物入侵普查,目前我国已发现529种外来入侵种,其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分别为270种、198种和61种(实际数量可能远大于目前已列入编目的数量)。其中,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种中,我国有50余种"榜上有名",每年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在2000亿元人民币以上。自"动物生态学之父"查尔斯·埃尔顿的《动植物入侵生态学》一书出版以来,全球对生物入侵的  相似文献   

7.
倭岩羊 在世界上更 是稀有少见, 是世界羊家族中最晚被命名的一种羊,也是世界最濒危动物之一,而且它只分布于我国的四川和西藏之间的金沙江两岸,是我国的特有动物。 1936年西方探险家在中国四川甘孜坐落在金沙江岸边的巴塘县首次获得7只标本,但直到1974年澳大利亚的动物学家才根据它的体  相似文献   

8.
选定纵向岭谷区大保(大理-保山)和思小(思茅-小勐养)两段高速公路,采用对比分析、差异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高速公路干扰下沿线群落主要组分及其水平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高速公路建设干扰下沿线乔木和灌木优势和亚优势物种的数量有所减少,草本优势和亚优势种群数量有所增加,并出现了入侵物种;(2)高速公路建设干扰下沿线群落中各优势和亚优势植物种群的分布格局将发生由均匀型或者随机型向集群型的转化,其聚集程度加剧,扩散能力增强;(3)高速公路沿线紫茎泽兰和飞机草种群的平均盖度和高度等指标均高于远离公路处,其频度在公路沿线200m范围内没有明显变化;(4)大保高速公路对沿线群落构成及种群分布的影响强度高于思小公路,两条公路在山腰路段的影响强度高于山顶路段.  相似文献   

9.
熊猫身上到底有什么特质,能散发出那样迷人的魅力,使见到它的人,没有一个不喜欢它。这样超人气的明星动物,无论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会引起轰动。它的外形壮硕圆胖,容貌并不狰狞可怕;它的体色黑白分明,分配匀称,呈现出简单、纯洁和不花哨的特色;它的动作灵巧、有趣而不粗暴;它的性情纯朴、憨厚,天真烂漫,无拘无束,从不主动攻击人类;它是素食主义者,嗜食竹类,少沾荤;它仅分布于中国西部山区,喜独立生活,不与人类攀交情、打交道;它的种群数量稀少,目前不会超过1000只。  相似文献   

10.
一学科的发展从描述到定性分析再到定量研究,是一个必然过程,也是学科趋于成熟的标志之一。数学在植物生态学上的广泛应用,促使植物生态学迅速发展,从而出现数量(数学)植物生态学这一新学科分枝,并在近些年来获得很大发展。但是应该指出,数量植物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尚是很不完善的,大部分描述植物的数学模型以至理论是来自动物,尤其  相似文献   

11.
周浙昆  陈琳琳 《自然杂志》2021,43(6):459-466
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在不到全国国土面积4.1%的区域内分布了苔藓126科499属1 906种、蕨类61 科193属1 363种、裸子植物9科25属113种、被子植物244科2 367属15 951种,即云南高等植物的种数为19 333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种数的一半以上。除了高等植物,云南另有地衣66科203属1 067种、大型真菌124科599属2 729种。云南具有从热带雨林到高山流石滩灌丛的各种植被类型,共包含14个植被型、38个植被亚型、474个群系。丰富的地球环境多样性、 立体气候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云南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近年来,云南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行动,如:摸清植物的家底、 编制保护名录、建立种质资源库、保护极小种群等,使云南的植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长期采用少量乡土树种和一些外来树种植树造林,使山西省林业生态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介绍了山西省乡土树种利用的现状、选优步骤以及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3.
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过程与植被恢复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地质背景的强烈制约,西南喀斯特地区地表缺水少土,生境异质性高,在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下极易诱发石漠化,是我国生态治理、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在简要介绍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岩石环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该区水文-侵蚀过程与规律,探讨了植被恢复现状与治理对策,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认为今后应基于水土过程研究,将植被恢复与生态治理和惠民增收有机结合,促进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美丽中国体系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伟  宋雪茜 《自然杂志》2018,40(6):445-450
“美丽中国”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化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要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国家高尚而鲜明的可持续发展情怀与时代先进思想。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构成的,并直接受文化和科技力量的推动。只有深刻解读建设美丽中国的内涵,才能在美丽中国体系建构上充分体现科学性,才能针对性施策 和精准发力,才能做到时空有序且高效地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对我国多样化生态系统的简要概括和通俗表达。它们在外观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生命共同体,为人类社会延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当前,“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治理、保护和修复,已成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文章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本底情况,简要介绍它们形成的条件和原因,并从生产、生态、文化与景观等三个方面阐述各自的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文章基于生态学视角,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如何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治理、保护和利用进行了讨论,回顾国内外若干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案例,并简要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学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芬兰赫尔辛基维基实验新区生态社区发展建设的探索,对目前我国生态建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关键区域土地覆被变化及生态建设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独特而敏感的生态系统,是中国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生态建设是生态文明的需求,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由于青藏高原内部自然条件差异显著,各区生态功能及区域问题也不尽相同,生态建设亟需因地制宜地提出建设与保护的对策和措施。本文从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脆弱程度、变化趋势及面临风险等特征,辨识出阿里西部、那曲中南部、三江源地区和三江并流区等4 个生态建设的关键区;并在分析各区环境和生态特征与土地覆被变化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稳定和提升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措施与建议,对于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气候变化的生物地球物理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点介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全球变化研究专项“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项目执行三年多以来,集中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生物地球物理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对不同区域大尺度LUCC过程规律的对比、LUCC对气候影响的生物地球物理机制、多时空尺度LUCC气候效应的模式模拟、LUCC气候效应的未来情景分析,以及后续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19.
籼稻是亚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地区广为种植的主要栽培稻亚种,同时也是我国杂交水稻恢复系的主要来源.研究籼稻亚种内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栽培稻亚种内的分类和演化以及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36个SSR标记对1582份籼稻地方品种的群体结构和地理生态分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分子标记所做基于模型和基于遗传距离的群体结构表现一致,即早籼稻生态型可划分为4个地理生态群,中间型生态型可划分为3个地理生态群,晚籼稻生态型可划分为2个地理生态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空间隔离是形成地理分化的主要原因.地理生态群既体现了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又是对不同生态环境适应的反映,可用于籼稻亚种内杂种优势群划分的依据.根据SSR标记在各个生态型及地理生态群的基因型分布,筛选了可用于鉴别各生态型和地理生态群的SSR特征等位变异并建立了相应的SSR分子判别式.通过SSR分子判别式选择籼稻的中间类型开展籼粳杂种优势研究以及选择不同地理生态类型开展籼稻亚种内杂种优势研究,有助于突破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障碍和加强籼稻亚种内杂种优势利用.  相似文献   

20.
刘楠楠 《科学之友》2008,(11):161-162
文章运用系统的论述,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阐明生态住宅是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为基点,通过摸索其基本规律、发氍咏络,来预测生态住宅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